《终身成长》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终身成长》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可以已……这些话耳熟能详,说的都是自身所知有限,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终身成长》这本书恰恰也是对上述思想的论证。本书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书中主要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即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并在教育、婚姻、体育、工作等多个方面举例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论证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等。
两种思维模式有什么特点呢?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通过努力奋斗就可以获得成功,失败则是自身能力有限。他们关注事情的结果,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提高的,只要不断努力,方法得当,没有什么不能学会,失败则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他们关注学习的过程,喜欢做有挑战的事情,迎难而上,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回想自身存在哪种思维模式。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在班里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于是总能听到来自老师、亲人的夸奖,哪个小孩子不爱听称赞呢?慢慢的,虚荣心逐渐增加,在每次考试时会很紧张,害怕考不好,公布成绩时更是心跳加速,担心成绩不理想……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将别人的评价视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尺子,做事就是在证明自身能力或天赋。然而,我并没有认为自己本身能力有多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听到表扬,还是会努力学习,即使遇到困难仍然积极主动去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来看,成长型思维模式又在起作用。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少有绝对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而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头脑中的.两种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固定型思维占主导,另一些情况,成长型思维占主导。固定型思维的人意味着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把输赢成败看得太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突出,但是人的精力有限,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怎能在各方面都做好呢。成长型思维的人意味着积极乐观、开拓进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敢于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显然我们希望自己身上积极成分多一些,消极成分少一些,那这些消极成分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在每个人小的时候,对走路、说话等基本技能,都是通过不断训练、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学会的,这期间摔过多少跟头、闹过多少笑话。但是那个时候还不懂什么是自尊,更没有什么虚荣心。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家长或者老师给予各种各样的评价,比如考试成绩优异,会夸奖“你真聪明”,而成绩不理想,可能会被评价,“你就是个笨蛋”……负面评价可能会给孩子太大打击、失去信心,但是正面的不恰当的评价可能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负担,因此评价需谨慎,要适度,多些鼓励,少些责备。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看着他一点一点长大,俯卧抬头、翻身、坐、爬、站、走、学习说话,解锁一个又一个新技能,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比如走路,不知道摔过多少次,作为父母,不禁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更被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难怪老子对婴儿格外喜爱,他们至柔、至和、至纯、至真的品质,的确让人有“复归于婴儿”的想法。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将“终身成长”进行到底。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2
成长,近年来一直关心的话题,尤其是有了小孩儿以后,更希望自己快速成长,做好小朋友的榜样。《终身成长》,在看到书名的时候,就比较认可,确实,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于是想了解书中讲述的是怎样的终身成长。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的观点是获得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她认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努力可以改变才智,会带领人们积极探索新知,以及成长路上的抗压力。
那什么样的思维才是固定型思维,什么又是成长型思维?它是否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力量?结合我的体会谈一谈我的认知。
在我的学生时代,父亲在我心中一直是个令同学羡慕的家长,不打不骂,特别能理解我,对我不会有过高的要求。但我也总能回忆出在我考不到理想的分数时,他跟别人交流时会很平静地说:跟我一样,记忆力不好,没关系,能有这样的成绩我们也满足了。父亲认定了,我的智力水平就是这样的,不会拔尖,也不会很差,记忆力和他一样的不好。这样的否定型标签确实一直影响着我。我也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再努力也不会改变什么。这就是书中说的固定型思维。
在这次公司组织的赋能学习营中,老师分享了关于记忆力的知识,让我对此有了不一样的了解,原来记忆力是有周期的,是需要长期不断重复地练习,过目不忘只是用来混淆真相,让固定型思维的人认定“我背书为什么就前背后忘呢”。
近年来也是从工作生活中不断地总结,发现自己很多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就像书中说的成长型思维的人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是会这样想:我还不够努力,我要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而不是归咎于我的智力与记忆力;我必须为我喜欢的事情付出最大的努力;能力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与长时间的学习有关,直面挑战,取得进步。
现在为人母,也希望自己做一个成长型的家长。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总是会有很多接踵而来的焦虑。就像书中提到固定型思维总是与成长型思维并存的。
例如小朋友每次告诉我在学校不愉快地事情时,我都想尽力地帮他去解决,担心他的心灵是否受到伤害,但内心又会有个声音在说,让他去经历去承受,事情没有我想象的复杂,反而焦虑的情绪会有更坏的影响。其实孩子们需要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如果孩子们被保护起来了,他们将无法从失败中很好地学习,他们会认为建议、指导和反馈是消极而具有破坏性的。
我们也一样,成长的道路并不一路平坦,固化的思维模式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成长过程,成为内化的心理机制,我们很难跳出思维的框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更需要一种健康、积极、不断进取的思维模式,将关注点投放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态度上。在遇到挫折、问题时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实践。我认为它不是万能的,但一定比固定型思维让我们更乐观。
人生的故事还很长,为了你所热爱的一切,积极健康地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3
最近有幸拜读了《终身成长》一书,这本书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发现得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 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否则, 孩子在他们眼中, 好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 应该不仅给孩子设定个奋斗目标, 还应该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 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 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好。
作为老师,应该掌握称赞的方法。称赞孩子的方式, 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的称赞方式, 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 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 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 划出重点, 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书中有对夸奖做出陈述,注重对能力的夸奖:会让人容易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对有挑战性、可以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因为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以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才能提出质疑。注重对努力后的夸奖:有90%的'人希望可以挑战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的新任务,因为困难意味着“付出更多努力” 。“这个孩子是艺术家,那个是科学家”。请记住,你这样说并不会帮助他们,即使你可能是在称赞他们。记得我们的研究,对孩子的能力进行夸奖会让他们的智力测验得分降低。换一种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式去夸奖他们。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 老师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 引导孩子面对赶上。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 如果考得不好, 他们的分数就很难提高。在学习方法上,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像吸尘器一样, 试图背下所有东西。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 则注重学习方法, 善于寻找学习规律, 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教师要运用自身思维模式,尽可能引导学生往成长思维模式发展。
此外,老师要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 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研究表明, 如采老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他们会更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我们没有谁是完全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或是完全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每个人都是二者的结合体,只是有些人偏向哪一方面的更多而已。我们要不断地成长,那么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起着关键的作用。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能够明确目标,不断地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他人学习。在遇到问题时,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并不断地在经历过的问题、困难、失败、成功等方面寻找其规律,并从中吸取经验;从而在接受、观察、命名与教育去建立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4
先听到,后看到这本书,即使只是看到书名都是喜悦的,它告诉自己,一切都不止于当下,再大的困境里,永远都可以有所期待!只管看向你想要到达的远方,乐观前行!当然如果30多年前就有这本书,会和三毛的书一样成为我不离左右的精神挚友
年少时,家境贫寒,特别是那一年,哥哥升大学,妈妈已病重多次病危入院,只能卧床不可以再上班辛劳,因从老家追随爸爸而来,没有正式工作就没有了收入与医疗(这也是我后来竟从业保险最深层的根源吧),弟弟因与我挨的太近孕育时妈妈身体已病弱,天生免疫力低导致所有大的流行病都会得上,肝炎,夺走许多孩子的脑膜炎,虽万幸保住性命,多次穿刺还是带来不可治愈的后遗症,又刚刚升初中。老家双方的老人甚至爸家还小的兄弟姐妹都需要照顾,总总雪上加霜,唯一可顶上与老爸一起承担家庭的就是刚要初中毕业的我。这里其实就发现了自己倔强的潜能,虽然刚15岁又晚熟个子还没长成只有1。4米多,但是做宿舍卫生员可以同时拿4个暖壶去得一里地的水房拎开水,食堂菜窖理冬菜,除了几个老人家,就我和一个18岁绥化逃婚出来的小姐姐,只能我俩推着自重就很沉的车上下运菜,运摘下的烂菜梆,再升级到食堂菜班面班小工,重的活是抗50斤的'面袋子,最后终于稳定到校办印刷厂做大集体的拣字员,算是沾了点文字的边!还有包揽家务与照顾妈妈的日常,忽然面临生涩的一切,我都没有退缩,从啥也不会迅速成为粗活细活全无敌!记忆里最沉重最后怕的是抗煤气罐,扛起来就觉得没有力气再卸下来了,会被压扁的感觉!那时太瘦小了,现在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也得有140cm了吧!就这样从油瓶子倒了都不扶的懒丫头成为家里工厂一把抓,这缘于内在的责任感,更源于乐于学习有好奇心!只是从小相伴的小伙伴们都已升入热烈多彩的高中甚至有人已经出国求学!开始感觉到自卑与孤单,只是当看到家居洁净,看到通过望闻问切出锅热腾腾的诱人大包子,烙出白如纸的春饼,攥着工资跑回家看妈妈看妈妈查钱时的喜悦就把辛酸都抵消了!真正让我极致忧伤的是卧床的妈妈看到我与互相惦念的小伙伴不亦乐乎的书信往来时,轻轻的叹息:“性相近,习相远”,再长大理解妈妈是为避免我未来更大的失落。现在看来就是书里所说的固定型思维了,庆幸的是骨子里的探寻探索之心,从此只在可能获得的任何字纸间阅读,一个碎纸片都不会放过,在忙碌完之的午夜星空下思考,独自寻找慰籍与生命的意义。感谢三毛的性灵文字与万水千山走遍,金庸的博大知识与千古文人侠客梦,带给我无限可能的世界观,让我的精神不必再限于狭小的空间。不断的孜孜以求,虽然没有灵活的头脑却有可笑的傲娇还好有韧性,终是挣扎出泥潭般的困顿,没有因身边人的不能理解放弃学习与改变自己的坚持。感谢这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原来有那么多的同行者,统一的标签是终身学习者。原来我没有认命,一直不放弃的寻找也是属于成长型思维
还有那么多多感人的案例:7。80岁的老人家还进入校园考得学士,硕士甚至博士,74岁还轻盈的芭蕾舞者轻盈的在孙儿肩头舞蹈,这些都已有成功者,一切不再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