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百科 > 工作计划 > 正文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2025/09/12工作计划

微文呈现整理的校本课程工作计划(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篇1

一、课程定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规范、自信展示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组织与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xxx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xxx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员:xxxx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2、师资培训。选派参加各级培训、观摩和讲座;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学校提供相应书籍资料和网络平台,让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3、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学校将进一步拟定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制度;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等。

五、校本课程建设的范围

初中校本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以下6个领域:

1、民族文化领域。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髓的诗词、散文、政论,以及校史、地方史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自然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理生态、动物植物、宇宙空间、资源环境、工艺技术、科学创造等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通过环境调查、科学普及、小发明、小制作等,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

3、社会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国际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4、艺术探究领域。通过开展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欣赏、创作及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艺术爱好及特长,拓宽艺术文化视野,丰富精神生活,使学生感受艺术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影响,激发对美好事物的爱好与追求,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提升艺术品位,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5、体育与健康领域。通过开展体育团队、快乐体育、围棋、心理及青春期教育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识,掌握运动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运动欣赏能力,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6、农业技能领域。结合本地特点,依据本地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及农业生产劳动,增进学生对农业劳动的体验,增强科技兴农的意识,提高农业生产的各种技能,使课程内容适应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七、配套措施

1、教务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计划的执行。

2、学校将邀请区校本课程建设领带小组、教研员到校指导工作。

3、每个教研组至少开发1—2种校本课程,九月份全面实施。

4、学校尽可能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5、完善管理网络和运作流程,确保我校校本课程从少到多,从有到精,尽快形成特色。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师评价

⑴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⑵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⑶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⑷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⑸学校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控和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

⑹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2、学生评价

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一般”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予以表彰并收入成长记录袋,记入学生成长报告册及其它相关档案内。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备课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者,逐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水平。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孩子特点、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孩子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孩子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 “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孩子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树立现代孩子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相信孩子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孩子的主体精神,促进孩子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我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诵读古典诗词可以帮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习民族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启迪思维、培养灵感,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审美情趣。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校将古诗诵读纳入到教学计划中,通过丰富多采的诵读形式,引领学生从读诗、背诗、赏诗中培养读书兴趣。

二、主要工作成绩

1、课程组织

(1) 与课内课外相结合。

《古诗吟唱》在我校一至六年级实施,在每周3安排1课时的校本拓展课进行。

(2)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在校风学风建设中, 从浓郁读书之风入手,召开了古诗诵读吟唱会、组织演讲赛, 以传统道德的渗透带动师生道德培养的提升。加强环境建设, 丰富红领巾广播内容。读名著、诵名诗、放名曲,开设“文化午餐” , 让学生所成者在升旗仪式、校会、晨会上“露一手” 。

(3)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加大语文等学科教改力度,促进课外阅读,尝试将、把《古诗吟唱》引入教学、 测评内容;开设诵读吟唱课,探讨诵读吟唱指导的模式方法;巩固周一兴趣社团成果,以文学社为主体,将经典诵读吟唱作为活动内容的延伸;课前活动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合理划分,放学之后适当延续,以保证诵读、吟唱的时间。

(4)与素质评价相结合。

通过读诵记载、默写卡片、争星挂章等活动,学生体验了诵读的成功愉悦,增强“读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 的感受。利用班队活动,开设专题评价课,对“读、吟、唱、舞、画” 等环节进行自评、 互评、 组评、 师评, 激励学生沉醉其中。完善班主任寄语,将学生诵读、吟唱古诗与课外阅读列为重点内容,做到随机赠言及期末寄语相结合。

2、实施过程重点做到

(1)既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诵读、吟唱古诗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

(2)既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诵读、吟唱,按学校的要求每周完成一首古诗的诵读、吟唱,要让全班学生、全校学生都能唱。

(3)既求数量又求质量。正确处理诵读、吟唱与理解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诵读、吟唱篇目,但不把诵读、吟唱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高兴地唱,美美地品,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

3、教学采用胡基本方式

在古诗诵读、吟唱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是“读一读,吟一吟,唱一唱,舞一舞,画一画”的基本方法。

(1)读一读:要求学生以普通话读古诗,明白古诗的声调,读正确,能够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读出一般词语停顿的节奏,并用这种方法指导自己吟诵古诗。

①教师范读。

②借助拼音读准古诗

③听录音,感受朗读节奏,自己练习朗读。

(2)吟一吟:教师以平仄相间的规律来指导诵读中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教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味,按“平长仄短,半念半唱”的方式读出古诗的韵律。

①低年级学生主要是模仿教师的平仄调读法。

②中年级学生掌握了拼音后教会学生怎样给古诗标平仄调,让他们学习根据自己标的平仄调练习用这种方法进行古诗吟诵。

③高年级学生掌握了平仄调吟诵规律后逐步让学生在体会古诗意境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韵味。

(3)唱一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跟着优美的乐曲学着吟唱古诗,在感受优美的旋律的同时能够唱出古诗的味道,通过唱来欣赏古诗,感受语言的美和旋律的美。在教学中通过播放古诗的吟唱录音,让学生欣赏,结合实际教学环境构成背景音乐或者让学生边用手语表达边唱古诗。对低年级的学生不要求在课堂中就会唱,只要会跟唱即可,主要是在学习中构成一个浓厚的古诗学习氛围。

(4)舞一舞:学生用手语来表达古诗,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古诗时,加上适当的手语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不苛求动作的精确和同一,目的在于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帮助记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可以以此种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表演。

(5)画一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中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在脑海中

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画面,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用画笔再现出来。当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象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绘画作品的`完成,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考虑一年级学生绘画能力基础和学生间的差异,我们灵活采用添画,为白描画上色的等表现手法。

课程评价方法

(1)评价的一般原则

①正面评价。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每一步的想象,激励和维持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重视过程。重视在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自己来改进学习。

③重视体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能够进行创新。

(2)评价的主要内容

①对古诗学习的态度。

②对有关古诗知识的理解。

③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3)评价方式

①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②教师评价与家长的评价相结合。

三、有待解决胡问题

为了课程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我们以后还要做到六个落实:

1、时间落实

学生每天除了课前2分钟,午间5分钟诵读、吟唱古诗,学校在拓展型课程中2周安排1节校本拓展即《古诗吟唱》,用于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吟唱。

2、辅导落实

各班级的语文教师为该班的法定的诗文诵读、吟唱辅导教师,帮助学生弄懂诗文的读音、大意、意境。

3、内容落实

学生可根据学校提供的校本教材《古诗吟唱》,做到每天读一首,每周唱一首,并收集自己喜欢背诵的古诗。

4、任务落实

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分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导主任负责古诗诵读、吟唱的技术指导,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

5、管理落实

对古诗诵读、吟唱活动的规划,发动、宣传、操作、评估等各个环节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检查方面,按学生自查,小组长检查、教师复查、学校抽查四个层次进行。

6、评价落实

学校把各班开展古诗活动及竞赛成绩列入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考该,并规定古诗文诵读、吟唱活动的专项考核与评先优秀班级相挂钩。

让学生吟唱古诗中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补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吟唱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让小学生在经典古诗的吟唱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圣贤的德行,不仅可以增强了少年儿童的文化底蕴,更为可贵的是——即一首首沁人心脾的馨句壮语,一个个启迪智慧,宽广胸怀的史实和人物,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荡涤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实践证明,古诗吟唱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方式,能促进孩子完全人格的培养。这也必将对少年儿童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道路产生深刻影响。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篇4

一、组织机构

1、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高景美刘瑞明担任校本课程主要决策人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进行全面实施研究。

副组长:初良英(教务主任)项宝琴(教研主任)

戚世英(发展评价主任)贺金玲(政教主任)

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物性工作。

成员:李桂秋(教务干事)祖春芳(发展评价干事)李广东(政教干事)

主管校本课程的具体信息、资料收集与校本课程档案管理工作。

2、课程实验组主要成员

马兰黄瑛冯秀英韩玉香郑加红张文权孙明星洪霞王建玲李祖华陈艳萍肖勇李凯秀宋学斌马艳霞毕桂贞崔静雯丁建军张瑞琴李红兵李海霞戚世英

二、开发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课题的知识经济时代,因此,二十一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但是,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一种“维持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无法承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任。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

我校始终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方向,形成了“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我校进行了教师培训,培训的重点除了介绍“多元智能”课程的理外,还选送有关人员出去学习,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为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我校根据党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结合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三、开发目标

1、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我校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2、具体目标

选修课:在完成教学规定的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后,培养学生语文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环保意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活动课:艺术类;培养音乐、美术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少数同学艺术特长得到发展。体育类;增强体育意识,提高健身能力,初步掌握基本健身技能。技能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写作能力,初步学会计算操作。学科类;通过课外活动,培养一批尖子。

四、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

五、课时安排:

每周1课时,安排在下午。

六、组织实施

开发内容

(一)选修课程:

1、学科课程:英语听说、语文口语交际、语文写作、语文阅读积累。

2、微型课程:法律知识、环保知识、心理讲座。

(二)活动课程

艺术类:声乐合唱、舞蹈、腰鼓、剪贴、书法、绘画。

体育类:乒乓球、武术、棋类。

技能类:英语语音语视听阅读、科技制作、计算机。

学科类:数学竞赛指导、英语阅读竞赛指导、语文作文竞赛指导。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做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价条件。

(3)学生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合唱教学对于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有重大的意义。通过有表情的歌唱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他们的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提高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通过合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从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进团结,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组队设想:

合唱团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的舞台,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阵地。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使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更好的演唱歌曲;进一步展示我校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底蕴,我校继续开设合唱小本课程。

三、训练目标:

1、通过不同的发声练习来规范学生的声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演唱

技巧。

2、通过练唱合唱歌曲,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自身素质。

四、训练要求

合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要求合唱队员具有一定的视唱水平及乐曲欣赏水平后才能进入合唱训练。因此,合唱课必须对学生进行声乐、乐理、视唱练耳、乐曲等项目的训练。为了科学的安排好每一节课,确实做到教有所获,学有所得,将综合教学法,即集视唱练耳, 节奏、乐理、歌唱、等于一体的立体式交错教学法。

五、训练内容:

1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规范的训练步骤来训练学生的声音。

2、合唱姿态、表情、动作、舞台造型。

六、训练时间:

每周二、周四活动课

七、训练地点:

合唱教室

八、注意事项:

1、学生按时参加,每次训练点名签到。

2、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不随便走动,不乱扔垃圾,保持场内环境的整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