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 篇1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朋友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 篇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 篇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写在书的封底的话,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龙应台已经年过半百,她的阅历要多过我很多。作为一个妈妈,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其实这位妈妈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这让我想到我的妈妈,在我年少离家求学的时候,她是否也期待我远去的背影能回头看她;她是否会在我坐的汽车启动的时候追过来,和我能多呆一会。但是我却和龙应台的儿子一样,弃妈妈的感受不顾,做着一切我该做的并且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次去机场送我妈妈,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长队去安检。我就这么看着看着,希望她能一切顺利,身上的化妆水不要因此被拦截。等她结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诉我都OK了,我走了。原来目送中的一个回望会让一个人心安。
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
这又让我想到我的父辈们,我现在所经历的目送,都是很简单的凝望。虽然掺杂着不舍和无奈,至少我们都知道归期,至少我们可以聚首,至少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们的一次次目送。。。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 篇4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
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
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 篇5
初识这本书是在网上淘的,拿到这本书,心里狂喜,因为我喜欢新书,喜欢新书所散发的那种气息。封面的颜色给人一种视觉冲击,我喜欢的很,那是绿色和绿色的交融和搭配,在这里非常赞赏封面设计师,他给了读者一个良好的的绿色的心情。
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读目送,我不仅仅是在读龙应台的文字,而是沉浸在一个读书的过程,我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在到内在,从心情到心灵,逐一的去感受。我喜欢把书当成人,当成一个朋友去谈心。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你也许会感觉它第一次给现世浮躁的你带来不同的心情。
文章结构分为六十八篇散文,三部分。“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分别写了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年迈、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意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茫然的虚无。
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哀伤,美丽。最犀利的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在《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的最强新作《目送》。
书的前言这样写道:此书,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一颤,龙应台对亲情,朋友的爱是没有修饰的,没有华丽的词藻;是那么的直抒情怀,是那么的情感真实,她给了我们一个简单的开始,一个真挚的开始。我想大部分的读者都会被这句话打动,那是因为它深深触动了我们心底的那根亲情的弦,然后引发出铮铮的轰鸣声,经久不息。
文中的许多文字都能让人想起朱自清那篇脍炙人口的《背影》。不同的是,《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人的情感,而《目送》牵系三代:不仅往上看,也往下看,看到儿子们的青春,回忆自己的少年时光;看爹娘的年老,自己也将迈入的老年。这是龙应台的三代情怀。
对于她而言,这本书写了人生的一个阶段:写父亲时,父亲已经逝去;写母亲时,也即将目送母亲离开;写与孩子的琐事关系时,看到的是他们永远用背影对着自己。人生走到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苍茫,失落无望,唯有目送。
想想二十多年前读龙应台《野火集》长大的那一代人,现在也都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对他们而言,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绵绵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老的母亲如同带着幼小的孩子一般,想到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目送》处处是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
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的年龄与心智是那么的不协调。现在在学校住宿,几个月都在学校,很少回家了。每次节假日回校,我不晓得母亲在我背后是否流过泪,但我明白她在我的背后永远默默地爱我。在学校里我从来都不会主动打电话给她,只是放假了,给她报个信我要回家了。
话语不多,妈妈在家里一定很急切的等待着她的女儿的电话吧,每一天。看完这本书后,想到母亲看到背影,只是目送背影的心情,越发觉得自己不懂事了。
人生,可不就是一个目送的过程。父母目送子女走向教室,走向离境的通道,走向成长的未来,走得离自己越来越远。孩子目送长辈走向街道的的拐角,走向久别的故乡,走向生命的尽头。兄弟间的目送,爱人间的目送……我目送着别人,同时也被别人目送。
亲情,就像一种特别的酵母,把生命中的温暖渐渐诗意化开来。于是,我就在她的文字中,读到了感动和慈悲,拥有慈悲心怀,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