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
今年的假期,通过好友介绍,我开始读书架里的一本名著《傅雷家书》。经过二十几年小学教育实践,感觉到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已经到了一个极限,该思考的,该做的,心中想的,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所以很想改一改,这是其一。其二,这些年我也在反复着思考着教育教学,感觉到我们国家在家庭教育上的问题太多了,虽然有这么多的家教书刊,事实上真正改变了大多数的东西太少了。经过我的思考,我找到了关键所在,那就是我们把家庭教育理解偏了,把家庭教育的成员定义的太狭隘了,把家庭教育的关键确定错了,把父母教育的时间搞错了,甚至说搞没了。认识到这一切,我一直坚持阅读这方面的书。最近,我在《傅雷家书》这本书的思考中,感觉到自己的思路还有着一点创造,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一个母亲,有许多东西自己能做的更好。
我对傅雷已经不陌生了,过去虽然早已经知道傅雷,看了一些介绍,但那只是表面,非常的浅。我不是先读《傅雷家书》来学习傅雷的,网络是我阅读傅雷的引路人,看完一些教育网站对他的介绍,我开始非常想读这本书,因为他的教育,他对身边人的影响,他本人的成就,他孩子的'发展,让我感觉到家庭教育的个体成功魅力所在。所以,我想把这本书读完。
读第二封,其中最精彩的语段是“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读完这些文字,我的心在流泪,那三个“孩子”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人世间真正的爱?我在书的空白处写道:“这一段写的太绝了!这是真正的爱,这是我读到父亲对自己子女的书最伟大的爱的一种,在所有写父亲对子女的爱中,这是最好的!这也是我们做父母的,永远要学习的。这是任何一个年轻的父母应该拥有的情怀。爱是什么?爱就是三个“孩子”的重复。我们不是完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每一天忏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还给自己、家人一份有意义的成长。” 我们应该感谢傅雷,因为他让我现在就觉醒了。傅雷对孩子管教的严,这是读过《傅雷家书》的朋友知道的。但我们知道严后,是否看到父亲的这种宽松?
在第三号信中有这样几句话“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这句话,让我感受到母亲的泪,这也许是中国母亲所特有的。中国的母亲的泪水往往内涵着极其丰富的情感,但许多孩子未必理解这泪水的存在。我的儿子已经18岁了,在外地上学。平时想他时,常常流着泪翻着相册回忆孩子长大的点滴。这个对于母亲泪水的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儿子,是为了我的孩子能理解,人节间没有无源无顾的泪水。世界上亲人的泪水是最圣洁的,是有着慈爱的魅力存在。世界上只有亲人才会互相流下那丰富情感的泪水。
儿子读大学以后,我和他建立了一种朋友的关系。读完《傅雷家书》,我会开始鼓励他给家里写信。为什么要写信?我在傅雷家书中读到的家信的作用,让我感觉到信有种特殊的美。从傅雷的思考中,看得一封信内涵着一个神奇的世界。傅雷在1955年4月20日的信中写道:“长管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
有人说,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与傅雷时期不一样了,我们不用这样写信,我们通过打电话就行了,其实打电话中的学问也是非常多的。如果一个细心的孩子或者父母愿意将与自己的子女电话录下来,整理一下,看看会有多少思想内涵在其中?父母的电话指导艺术性有多少?我想也值得研究。当然也有人会说,我们会用E—mail,其实E—mail同样是信,如果E—mail用好了,家书的作用应该能够找到。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时,人类之间的交流是少不了的,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同样少不了,交流有什么用?我想这是父母在与子女交流中要思考的。这就是我读傅雷家书信的思考 。我十分清楚,父母如果不经常与子女通信交流,不研究总结其用途,其实是一种模糊式交流。有了这些清晰的思考,孩子在父母的指导下才能发展的更快。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2
这两天刚刚看完傅雷1954年的家书,也就是傅聪刚去波兰那段时间傅雷夫妇写给他的。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家书,一直都以为家书都是父亲训儿女,成天说一些大话来教训儿女的那种,但今天只看完了傅雷写给儿子家书的一小部分,我就被家书的内容,语言和情感彻底感动了,迫不及待地来写读后感。我一直以为,像傅雷这样伟大的翻译家,像他和他的夫人这样伟大的教育家,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应该成天在信中督促儿子干好本份的工作,练好琴,跟着老师好好学习什么的,但看过之后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庸俗,天底下的父亲母亲都是一样的,都对子女怀有深深的关爱,都会对背井离乡的儿女嘘寒问暖,而不只是说大话,满嘴教育的口吻,甚至他们比普通的父母还要关心孩子的身体,情绪。唯一不同的是,在书信里,他们会用比普通人的书信更精湛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诠释他们内心无法抑制的思念和关怀。
傅雷写信的开始,是傅聪刚离开上海,去北京等待出国到波兰的消息。在那段时间里,傅雷几乎是几天一封信,偶而他的夫人也会写一两封,不重傅雷没有提到的内容,可见他们夫妇俩对刚刚离开上海却还没有出国的儿子是多么怀念。家书里,他们无所不提,从傅聪当时的学琴与学乐理,俄文的进度,告诉他应抓紧乐理的学习,俄文倒可先放放,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乐理对他在国外的学习生涯是多么重要,且在心里提的不止一次,有时甚至一封短信里就提醒两次要抓紧时间学乐理。可见傅雷对孩子的学习和今后的事业是很看重的。除了学业,傅雷长提的就是傅聪的爱情,告诉他他现在年纪还小,应及早的现将学业,事业稳定,将基础打牢,爱情这事儿暂时不要谈。
他还告诉他: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甚至傅雷夫妇还拿他们自己的爱情劝说傅聪,不要太早谈恋爱,要把心思供给自己的第一个偶像:巴赫,贝多芬,肖邦等等。心中的话语,俨然一副朋友的模样,完全不像长辈。做为父母,傅雷夫妇也没忘教孩子一些出国的礼仪,例如"搔头的习惯务必革除,饭桌上勿忘伸懒腰"等等。当然还有一些练琴别太累,练琴时要学会收束自己的情感,多出去走走等等类似的嘱咐。家书中无不透出一对父母对儿子深切的爱子之心,这对管得宽父母,不停对出国在外的儿子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对儿子进行远程监控,语气却又那样平缓,温柔的像一对多年的老友,以至于让人不时地生出无限的感动。
我想傅聪,这位中国著名的钢琴家,应该会为他有这样一个理解他,关怀他的父母感到温暖与自豪吧。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3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8月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整整三天,我一直沉浸在这本书中。不是这本书的语言有多么精彩,也不是这本书的情节有多么动人,而是这本书的浓浓父爱深深地吸引了我。其实刚开始时,我并不觉得这本书多有意思,看着没趣。可当我将我的这番感想告诉给了正在打工的姐姐时,我姐很是恼火,她先狠狠地训我一顿,在语重心长地为我开导。当我的心灵雪峰被她的那轮暖暖太阳融化时,我再看这本书时,我骤然才发现我以前那缺少远离家乡的经历的精神麻木。一封封书信,最短的一两百字,最长的七千多字,但是无论长短,每封信中都能透露出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期盼与热爱。
傅雷给大儿子傅聪的一封封信,让我深刻体会到“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谚语的涵义。一封封书信传递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嘘寒问暖,还有作为父亲的职责。正如傅雷所说的那样,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并不把儿子看作“天真的孩子”,他把傅聪看作成自己讨论学术的对象,甚至可以说是位“知己”总是会与其讨论书籍、乐谱、学术、技巧、作家的品质等等问题及感想,所以常常会与傅聪产生看法的分歧。但傅雷也会把自己作为“长者”,以自己的经验,时时刻刻教导着傅聪种种事情。傅聪在他的引导下,也成为一位成功的著名钢琴大师。
傅雷给小儿子傅敏的书信虽远远不如给傅聪的多,寥寥三四封却也给予着深沉的父爱。当傅敏这位“娇嫩”的.初出茅庐的小生在刻苦的环境中工作时,父亲的开导与鼓励最终使他逐渐走出困扰。傅敏能够在北京第一女中这种名校成为一名英语特级教师。我想父亲傅雷的那几封书信的功劳是必不可少的啊!
傅雷在给媳妇弥拉的信里,包含了对凌霄的思念,包含了对傅聪的担忧,以及对弥拉的开导。傅雷在给弥拉的信里并没有过训词,而是如慈父般的耐心的语重心长的讲话。傅雷给予弥拉足够的信心与支持,使弥拉能够平衡自己整个家庭。
当看完这本书时,我感慨颇深,联想到了我的父亲。其实我的父亲也是这般慈爱的啊!我与父亲近些年来似乎也如“多年父子成兄弟”般,有过矛盾,但也可谈得来,似乎比以前少了许多隔阂。作为“教子篇”的《傅雷家书》其实也诠释了父爱的真理。父爱在此书中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其感情之纯真、质朴,真是令人动容啊!!
父爱浓如血水,父爱高如俊山,父爱深如桑海,父爱大如宇宙,父爱隐如轻风——这就是父爱啊!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4
漫画《父与子》所描绘的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趣事,流露出的是父亲与儿子之间深厚的父子情。有一本书也是如此,它虽然没有像《父与子》那样精彩的故事情节,但是,它所包含的父子情却不亚于《父与子》。这本书就是《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将傅雷先生写给儿子的书信编汇而成的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书中父母的耐心教诲,与孩子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字字句句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和对祖国的崇敬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恩。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傅雷先生在儿子消沉时给予的劝慰与在儿子成功是给予的告诫。
一九五四年一月,儿子傅聪去波兰求学,离开家的日子是煎熬的,思念、孤独、迷惘集于一身,度日如年,但他却安然度过。“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这是父亲写给儿子的话,人生的道路会有坎坷,情绪也就会跌宕,坦然面对,泰然处之,才是妙计。
一九五五年,傅聪在钢琴比赛中,取得了成功。在信中,无处不张显着父亲的喜悦和对儿子的鼓励。儿子的成功源于父亲,儿子带着父亲的理解与支持,在艺术路上前行,不畏艰难。成功之时,他告诉儿子要坚强,面对胜利坚强,面对困难也要坚强,坚强是一把利剑,要时刻佩在身上。
傅聪的成功离不开父亲的关爱和谆谆教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少之又少。少年暴力已不是稀罕物,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在青少年的世界里无处不在。然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父母。如果父母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或许他们就不会交上不良朋友;如果父母很多花点时间听孩子倾诉,或许他们就不会用极端手段发泄;如果父母多留在家里一会儿,或许他们就不会离家出走……但这都是如果,不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亲人,一份爱可以拯救一个孩子,爸爸妈妈为什么不换呢?就像傅雷先生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爱护,教导,鼓励,告诫……也正是这样,他造就了一个钢琴大师,一个特级教师。
父与子的情意是伟大的,真心希望天下所有的父亲与孩子都是一对“父与子”,都有一片“父与子”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