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弟子规》有感

2025/09/15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弟子规》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弟子规》有感 篇1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此书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淑秀是清朝康欣年间的秀才,读《弟子规》有感作文。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遵守的守则规范。本书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总则六个小标题,每一个都讲述一个道理,每一句都描绘一篇孝敬故事。这些故事都很令人感动。有一天,老妈喊我叫我帮她收衣服,我却没有回答,读后感《读《弟子规》有感作文》。因为我正在玩一个游戏的最后一关,如果放弃了,前面的二十九关都白打了。但当老妈喊到第二遍:“王昕,来帮妈妈收衣服!”时,我突然想到前几天刚刚读的`《弟子规》小标题“入则孝出则悌”中的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到这,我才二话没说,“嗖”的一下来到老妈面前,把老妈手中的衣架和钩子抢到手中,收起衣服来。看到老妈一脸开心又无奈的表情,我心中也渐渐笑了起来。我告诉你们,孝敬父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不仅父母开心,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快乐。所以,大家也一起来读读《弟子规》,一起孝敬自己的父母吧!······

读《弟子规》有感 篇2

一、孝

孝,乃中华之传统美德。而作为子女,首先我们便要做到孝敬父母,心存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做不到,平时感到做得不错,可仔细回想,做得并不是经善尽美。一个孩子从小不知道如何孝顺父母,长大后的人际关系一定很糟。孝敬父母,是我们成人的第一条。

二、恭

待人接物无不需要怀着一颗恭敬之心,佛法里说,人有四“德”必须报答:父母、师长、国家和众生。父母之恩是孝;师恩是无私;而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政治措施,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无法正常的读书学习,无法幸福地生活在这片天地。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众生努力的结果。时常怀有感恩之心,感恩老师、同学、家人,对他们怀有恭敬之心,人才不会那么自私,世界也不会有那么多不满和怨言,人才会获得开心,社会才会和谐温馨。怀有恭敬之心,是我们成人的第二条。

三、谦

为人要谦虚。“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人戚”。看到这句话,猛然间我想到了“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句古话。而回到现代,我在偶尔间听到妈妈和小姨说,妹妹幼儿园门口,一个小女孩竟然对他的同伴说送自己上学的是他家的司机,而那明明是女孩含辛茹苦的父亲。谦虚,真的是一种很美好的品质。谦虚,是我们成人的第三条。

征服一座高峰,我们唯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一座高楼的建成,需要一石一砖的堆砌;一部宏伟的乐曲创作,需要每个乐章、每个音符的协调。同样的,建立和谐社会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可以说,要想取得大成就,必须先从做人开始,而《弟子规》就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书。欲成事,先成人。

读《弟子规》有感 篇3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作者是清朝的一位教书先生——李毓秀,他告诉我们,按照圣人孔子的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而这句话也在《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最基本的“孝”讲开去,层层深入,直至最后的“学”字,和我们一起分享了古代先贤所谓的“规矩”。钱文忠先生解读《弟子规》也没有想象中满篇的之乎者也,反而用词用语十分贴近生活,用古今中外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详解了全书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

而今,虽然随着社会进步,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我们还是能看到各种“不规矩”在我们的身边上演,长此以往,社会如何和谐。所以,只有懂规矩,守规矩,大家本着原则和信条做人,社会才能有序、平稳、健康。所以《弟子规》的作用不只局限于时代背景下对孩子的教化启蒙,在现今也有着其对社会的现实意义。但是真正理解或者说学习规矩,不能也不是简单的背诵,而对照“规矩”的反思和自我检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才是正确的学习过程。否则,就算能倒背如流也不过是死读书而已。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文化落地为文明”,将规矩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践行,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服务社会。唯有如此,你才能被广泛认可。而一个有着完备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基本规矩和道德的“人才”是很难被社会所接纳的。因为,知识和规矩的失衡很有可能导致知识成为某些人谋求不正当利益、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武器,此类例子触目皆是,我想不必赘述——而且,这也只是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规矩的重要……

当书本翻过最后一页,细细品味起来,觉着钱文忠先生的解读平实、易懂,而且有许多地方在原意上做了符合实际的继承和发展,也算是真知灼见,做到了古为今用。我想,如果我们能如主讲者所期望的哪样将先贤的思想精粹吸收融入日常的生活中,或许我们的生活能有更多亮彩。

读《弟子规》有感 篇4

记得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学校的老师要求我们必须熟背弟子规,当时的自己学习成绩也很好,背书对于我来说是件小事。至今弟子规还能朗朗上口。但是当时的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里面的真谛。最近给两岁的儿子买了个点读机,想着让他从小熏陶一下我们的国学,然后我也就跟着一起跟读了,现在的我才真正感受到里面的精华。现在的我才体会到我们的国学是有多么的经典。为人父母的我现在才能更加透彻的理解里面的好多东西。“首孝悌”百善孝为先,在没有结婚特别是没有小孩之前。自己真的有点幼稚和任性,对于父母的唠叨觉得烦,觉得爸妈管得太多了,妈妈的话太多了,有些时候甚至还会发火。慢慢的自己成家了,并且有了小孩,才发现父母把我们养大是多么的不容易,特别是自己一个人带小孩的第一年里,爱人不在身边,什么事情都要自己面对,把自己所有的爱和耐心都给了孩子。也才明白了我爸妈当时把我们姐弟三带大是多么的不容易。不仅如此,孩子成长的这两年里爸妈给了我巨大的帮助,自己不仅要带孩子还要上班,都是妈妈帮着我伴着我。孩子有什么事情,妈妈都会说:没事,有我尼,去休息吧,明天还要上班的。‘’每一次回家爸爸都要把家里好吃的、我爱吃的统统带给我。每一次车的后备箱都是装得满满的,带着他们的关心和爱启程。他们一辈子都在为我操心。我怎么能不孝敬他们啊。

父亲是位农民,一辈子都在为我们奔波。但是在教育我们的过程中父亲能把弟子规的精华诠释得那么好。“首孝悌,次谨信”,父亲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尊重长辈,关爱兄弟姐妹,家里的姐弟三人长大都特别的听话,从来都不会因为争抢什么东西而打架,只会是吃在最后的一个人吃的最多,因为前面的孩子都会想着给后面的多留点,所以父亲这辈子是成功的,虽然苦了累了一辈子,但是把我们都培养得很好。现在的自己工作第七个年头了,和同事都相处得很融洽,因为要做一个诚信友善的人。别人也才会与你亲近。这是做人的真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做到弟子规里的各项规则的话那我们的社会就将是一个和谐文明诚信友善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