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集》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野火集》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野火集》读后感 篇1
这次海淀一模作文的其中一题上书:“轻中有重,朴中见华,又何止宣纸呢?”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我想到了龙应台的《野火集》,本想把它写进一模作文,但想想还是算了。原因无他,只是我太想就这些文章,说说他们本身带给我的感受和思考。
《野火集》开篇便甩出了震撼的题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摊贩把整洁的环境弄得一团糟,为什么不生气?河边的住家污染明镜一般的河湖,为什么不生气?计程车屡屡违反交通规则,为什么不生气?黑心的商家做出的商品害了那么多人,我们为什么不生气?
“不敢啊!”“反正中国人讲忍耐!”龙应台这么写道。
看到这里的人们估计大多都心里一震,不为别的,只是这句话说的太真实了。“忍”之一字,着实是中华民族老祖宗留下来的,植根于我们血液深处的可爱又可恨的传统。因为“忍”,中国人和和气气;因为“忍”,中国人视而不见,装作看不见应当为之怒吼的东西,浑浑噩噩地活着。
忍得太久,我们对许多许多事情都已熟视无睹。没错,正是“熟”视无睹。看完这篇文章,最让我惊惧的是我对可以激起人类共怒之事竟早已渐渐麻木。
太湖的污染是出了名的。湖面平坦开阔,一望无际。是油绿油绿,滑腻粘稠的“一汪碧水”,游轮划过时漾开迟缓厚重的油波。人在船上,一抬头,就能看到不远处工厂高大的烟囱往外冒着浓浓的黑烟。这场景我看过,“真是可惜”,我这么淡淡地想着转过了头。
最近的一个新闻也备受关注。一名中国老人爬长城时被飞奔而下的外国游客zhuang死,过了几天,这名游客就施施然地回了国,家属再也找不到人为家人的死亡负责。当时我小小地感叹了一下,继续往下翻阅,心想中国人就是怕洋人!
不该生气吗?君不见太湖曾是浮着碎钻的明镜,是水天一色的桃花之源;君不见横遭灾祸之家痛哭流涕,四处申诉却无一人作主!
为什么不生气,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园!为什不生气,那是我们自己的同胞!中国不是垃圾场!中国人不是外国人的奴隶!!
看着环境如此恶劣的家园,我们怎么好意思说我们的国家已经腾飞?一个连自己国民都保护不了不去保护的国家,让我们怎么挺胸抬头地说,中华民族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都能忍,那到底怎样才能让我们愤怒呢?龙应台说:“难道一定要等你自己的手臂也温柔地捧着一个无脑婴儿,你再无言地对天哭泣?”难道一定要等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无法呼吸,在他人的国土上抬不起头,我们再去后悔今日我们自己的无动于衷?!
不!我们受够了!我们很生气!!
我们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龙应台的《野火集》能写进一模作文,“轻中有重,朴中见华”,这句话太完美了。龙应台的散文拿起来只是轻飘飘的二三张纸,细读也数不出几个华丽的词句,但它能唤醒现代亿万中国人沉寂的良知和愤怒,它承载着被我们无数人所遗忘的担忧和希冀。
重于千斤。
所以就算她在下一篇《生气,没有用吗?》中叙述了“生气”的艰难,我也不想未来的自己对今日自己的无动于衷而感到痛恨。我希望在未来,遥远或临近的未来,无论是什么样子,我都可以胸抬头的说,我做出过努力,我无怨无悔。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么说。
那时等待我们的,会是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野火集》读后感 篇2
2011年02月21日星期一19:32翻看龙应台的《野火集》,有这样一篇文章吸引了我,题目是《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第一次阅读龙应台的文章,与女性的形象不同的是,文字有力地抨击着一个又一个社会问题。
文章开篇引用了一个犹太人母亲的故事,龙应台向我们展示了故事的另一面--想要"闹事",就先得关心这个世界。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当代的大学生中有很多人只埋头于功课,活在校园的围墙里,不着眼于广大的世界。作者还提到了一个女大学生被人问到社会问题时娇滴滴地说"好可怕哟!"吐吐舌头。我对于这个细节印象十分深刻,这样的无知也能视为可爱?先不说这样的大学生是否合格,倘若这种肤浅的审美在大学生中流行,就能使一大批人向所谓"可爱"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会关心世界的一代绝不会"闹事"。
现象的背后总有其本质,龙应台对于这样的现象也做出阐述。大学生们所处的环境不鼓励甚至于试图阻碍他们对书本以外的兴趣,来自于父母的教导、书本的知识、社会的压制,当代的大学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不关心世界,而是像作者说的"他发觉这个社会根本不希望他有道德勇气或义感"。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一代更不会"闹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深有同感。作为一名高中生,我经常关注一些国际新闻和重大事件。但我身边的人有很多对于世界极不关心的。一味炫富和追求所谓时尚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许衣着时尚的人不会落伍,但是真正做到内涵丰富,关心世界,有道德有勇气的人永远都走在时尚的前沿,这样的人才是最可爱的。我们现在的身份虽然是学生,完成学业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着眼世界并呐喊出自己的声音;书本上给出的答案也并不妨碍我们追寻证明答案的过程。
文中还列举了大量的大事小事,可见作者本身对于世界的关注。龙应台用犀利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用属于自己的文风谈论着自己的主张,以一个公民的角度审视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作家是可敬的,因为她的作品是社会的,是实际的,是真正贴近我们生活的,同时又让我们有所反思。她以笔为剑,道出生活百态,扬起正义与道德。
《野火集》读后感 篇3
选择看《野火集》是因为龙应台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我的十分相像。看完全书时,龙先生的笔尖已经将我的思想提高到了另一个高度。
下面,我就以一个普通中学生的身份来谈一谈我的理解与观点。
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以及《生气,没有用吗?》这两篇文章中,龙应台先生谈到了对于七十年代台湾的“脏乱差”现象,当时的国人根本不予理睬,从众性使得他们漠视了这个满身污垢,却被他们称之“家”的台湾。所以,当龙先生“生气”时,却受到了以白眼和辱骂作为“先锋”的“回报”。对于这一点,我是感同身受的。曾经在一个飘雪的冬天,我看着红灯前自由穿梭的行人,大声喊出:“是红灯,你们为什么要穿路?”时,身后的一名中年男子用脏话骂了我,从我身边挤着(来往行人很多)走去了对马路;一位走到马路中间的老伯很诧异地回过头来看我,像是见到了一个不明外星生物体……那一刻,我的眼眶红了,我不敢相信这就是坚持交通法规的人的下场:众目睽睽之下,像一个小丑。但是龙先生说“讲道德勇气,不是可耻的事;说社会良知,也并不肤浅。”而且“在一个法制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
中国有句俗话“忍字头上一把刀”,可见国人讲隐忍,是出了名的。只要别人不危害自已的利益;只要自已不做害人利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太多国人“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个“理念”。所以,鸟儿找不到茂盛的树林了;老人倒地也没有人帮忙送医了;世博护照被偷找不到小偷了……这些都是身边确实发生的。太多只顾自己利益的人一边埋怨“人心不古”一边理所当然地继续自已的无动于衷。但是龙应台先生告诉我们“要维持一点基本的人的尊严,就不得不仰靠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这不仅要求我们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还要制止别人做害人利己的事。”而且我们“不应该迷信逆来顺受”。
同时龙应台先生以智者的睿智揭示直指国人的道德劣根性“我们不敢正视自已的缺点,反而一味地掩藏——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太多国人都避讳的问题,却又是至关重要的症结所在。
拿上海世博会来说,我本身就是世博小志愿者,所以有关世博的新闻会特别关注。当电视上播出了哪个广场举行盛会时,镜头远处,说不定你就能看见几个孩子爬到建筑上打闹;一群人拥上公交车,把几个外国人挤在门外;一个女士偷偷地快速掀起隔离带钻进了队伍里……这些盛会中的败笔,都被掩盖了。所以当看到《野火集》里针砭的社会弊端时,我的感受好像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国人重形式、做表面的习性到处可见。但是龙先生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一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因此“我们不做大人物,总可以做个有一点用的小人物吧?一个渺小的个人,如你,如我,还是可以发光发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野火集》可以燎遍整个中国大地,带去龙先生以及所有爱国之人的心声,关注我们的家、我们的中国、我们的上海,从小我出发改变这些不美好的现状。就像文中龙应台先生所呼吁“过程会很困难,没错;有些人会被牺牲,没错。但是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以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也不能谈无力感。”
因此当我读完《野火集》后,并没有对名人的膜拜,有的只是对一个文化理念与公民意识先驱者的崇敬,感谢她用笔喊出了很多人不敢、不屑、不愿说出的话,感谢她这样一个平凡却勇敢的中国人。我想正因为有了这样前辈的指引,所以我才会变得更坚强与勇敢。
《野火集》读后感 篇4
现在的我原本是不愿意去读这种负能量书籍的,只因在微博中读到一句很认真的话,才有兴趣翻开它。看书的时候,总是有种说得很对,但哪里又不对,貌似很愤慨,但哪里又别扭的感觉,好几次让我差点中断阅读。看完有种混乱、无助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我曾几度因为别人负能量的传递差点奔溃,显然这样的玻璃心是无法消化这种负能量的,心中无阳光,如何面对黑暗,更如何推开黑暗,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自责自己的软弱、无能,告诉自己以后要有勇气、要正义。可真正到现实中时,仍不能事事如自己所想、所愿。
而我意识到以后以我之力,唯一可以做好的就是完善自己,让自己充满阳光,让自己的阳光足以影响到身边的人和事。这便是我拥有的微不足道的力量。 我仍没有勇气,通过吵、闹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只能表述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想法,却没有能力要求别人必须赞同以及认同我的想法,毕竟人人并不是我。 此刻,我似乎理解到了《野火集》描述的真正重点,并不是让我们用生气、吵、闹去解决事情,而是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问题,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好与坏,用事实去表达对与错,不论结果怎样,但要表明观点,不说的话别人永远都不知道。
我看到了作者的无助、无奈、无力,看到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想了想长久以来没有去做点什么的自己,理解到作者的存在这种愤慨也是应该的。 是的,作者说的有一点我很有感应,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站出来去说些什么,不管对方是不是愿意接受愿意改变。
《野火集》读后感 篇5
最近一段时间对龙应台的文字感到着迷,读她的作品总能拓宽思想的维度,得到醍醐灌顶般的启发,野火集读后感1500字。最初接触龙应台,是从她的亲情三部曲开始的,读每一本都有不同的感触,而后欲罢不能,渴望拜读她更多的作品。
直到这本《野火集》,让我认识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龙应台。说得出"我被儿子修理得好惨"这般母爱真情流露的话语,写得这般温情凄美的句子,拥有如此柔软内核的女人,可以怎样的怒目金刚般抨击社会百态,抗住年代的白色恐怖?这个学习英美文化的女性,在她深深热爱的台湾土地上,挥洒自己的笔墨,道出了多少人敢想不敢言的心声。龙应台所拥有的魄力和勇气,是她震慑文坛的锐利武器;精辟独到的言语,一针见血。
看到很多关于《野火集》的书评,都觉得龙应台所写台湾的满目疮痍,问题都是出于当时的政府。但我认为这把火照亮的是当时台湾人的人性之丑,八十年代的台湾如此的不堪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几流的社会,几流的环境。"《以"沉默"为耻》中的这一句一针见血。所谓的政府、社会、环境正是由人所创造的。以怎么样的思想理念和行动去实践,结果就打造出相应的政府、社会和环境。从《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开始,摊贩占据市民的楼院、河畔两岸堆满垃圾、计程车毫无规则穿来插去、化学物品的大肆滥用;到《美国不是我们的家》中警察局、卫生署、环保局对城市管理无动于衷、人们"以复杂悲观自许,以深沉冷漠为傲"或有甚者一心逃离如此台湾;再到《不要遮住我的阳光》里眼之所及的标语之地、孔子铜像等等令人慨叹,愤怒的情景背后,都是人为的结果。 如果开始有不满的提出;开始有建设性意见的发表;开始有对政府部门人员的警醒;开始有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反思……有人愿意开始的这些,情况就必然有了转机。且不说影响的速度和范围,但这些人的思想、行动的转变,我认为是唯一可以改善不满并且治本的实际途径。
八十年代台湾的境况犹如当前的中国大陆,各种社会矛盾突出,政府国家的责任固然无法推卸,但人的思想的麻木与滞后才是最根本的问题。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我们总是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的法律规条去保障自身的权益,限制意识不良的人的不当行为,以此便认为是解决问题的对策。但事实上如果人的思想没有真正转变,缺乏自觉性和判断力,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搀扶受伤老人却屡被讹诈诸如此类的事件并不少见,因此有人建议设立保障好人好事的相关法律。这类的法律在欧美国家早已存在,我们即便效仿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样的法律法规只会更多的消磨好人做好事的赤子之心,增加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环境的恶化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这样的情形在人类史上的工业革命中,现今的发达国家也同样经历过痛苦的转变。但从他们的经历可见环境是会在经济的转变后会有所变化,但不同国家的人却未必得到同样的转变。
我们一同生长的这个地方叫中国。对于这个曾经拥有过无数璀璨历史与文化光环,也遭受过无尽灾难和伤痛,现在承载着十三亿人的期盼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家,无论你喜欢或是讨厌,留下或离开,用一句老话说来,身上同流中国人的血,这同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可以选择建立一个怎么样的家,怎么样去建立我们理想中的家。假设外国的一切都如此尽善尽美,那么我认为我们首先思考的是与之相对比,我们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那里的人们为什么能够建立起一个如此出色的国度?有什么值得我们从中借鉴或者学习等问题,而不是以"沉默是金"自居,或者一味羡慕吹捧别人而自惭形秽,甚至一走了之。但是终究"美国不是我们的家"。
我深信一切能够给予人们幸福感的国度与其制度,都是依靠集聚当地社会每个个体的力量与智慧,在慢慢摸索的过程中,在时间的见证下,共同创造出来的伟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