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1
没有地方比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我想,天堂本来是以神话开头,这一畔湖水却让它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梭罗说,他深信,没有人会强行去穿尺寸不适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应该是最好的需要。那么,我说,瓦尔登湖就是最美的衣衫。
梭罗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他坐在阳光融融的湖前,坐在这远离尘器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么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气而非绝望”?想的是“在一个夏季,来播种真诚、真理、朴实、信心”?想的是“瓦尔登湖最深隐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于是瓦尔登湖流出的水成为字里行间不时闪现的灵光,描摹着美丽自然,指导着简单生活,讨伐着金钱社会。忍耐了一个世纪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从海明威的笔下开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却是消融在梭罗的笔记里。《吠陀经》里说道,一切知,具于黎明中醒。
那么瓦尔登湖晶莹的湖光里反应的必将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缓缓照在我苍白却又渴望光亮的脸庞。
余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里扪心自问,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试问学问的真正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精神与体魄总是矛盾,学识与游戏总是对立,深邃与青春总是无缘,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尔登湖碧波不兴就将内心浊气淘尽,那个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钓,就在俯仰之间,将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拥有了满心满怀。试问是世间又有谁能不在心里俯下身子向那没有什么可容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为它的灵魂所倾倒,多少赞叹,欲说还休。
一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只有一个人在猛吹这罪恶之根。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让望着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那就且容我在罪恶枝桠体会人间有味;容我在这湖波光里,一如玲珑的水珠,对自然抱有一颗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2
初次接触到《瓦尔登湖》,是在微信读书上,可惜微信读书一般都被我用来打发闲暇的时间的,不适合被我用来读这些名著,名著还是读纸质书来的有感觉。直到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语言是如此的匮乏,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深有感触,却没法用与之相配的语言表述出来时,我觉得自己有必要看些写景的书了,于是《瓦尔登湖》就成了我选择的一个目标。可是在我读到目录中的第一个内容《经济篇》时,我一度以为我买了一本假书,还怀疑这些内容是不是梭罗写的,可是翻来翻去发现这本书,这个章节确实是他写的,突然有些失望,有些不知所措,说好的瓦尔登湖呢,说好的湖面美景,优美词句呢?于是,书的第一个章节被我读到一半就弃之一旁了。
直到今天晚上,这本书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手上,我跳过了第一章节和第二章节,直接来读第三章《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和第四章《阅读》,我发现我渐渐地被当中的内容吸引了。也因此知道了当初自己以为瓦尔登湖就是一篇极佳的写景的作品是一种大错特错。
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
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
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
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
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
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看到这句话,有种作者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却认为这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的感觉!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瑕。 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纪念的时节,是觉醒的时辰。
不管怎样,人要有信仰的活着,每天的黎明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将“蓝颜色”说成是“天空的染料制造厂中最真实的出品”,这个说法真的很新鲜!
这也许就是梭罗最终的目标让知识之花开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村子应该是一座大学,老年的居民都是研究生。人的一生目标都放在了自由学习上!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3
最近读了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经典名著《瓦尔登湖》,其实这已是我第二次拜读了。因为第一次的拜读是在一种毫无感觉的状态下进行的,从头到尾翻看完之后,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次拜读是强迫自己,而且完全是遵照译者徐迟先生的要求来做的。徐先生在书的封底上说:“在白昼的繁忙的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地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情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我正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拿出此书,静静地仔细阅读。夜静了,心静了,书中的绵长的味道就出来了。瓦尔登湖那份恬静和幽静展现在了眼前,很美很美。
读此书不能有一丝的浮躁之情,必须沉静下来,就像僧人读经书时的那份心情才行,一旦心躁气盛根本读不进去的。但人们由于居住环境的影响和心态的浮躁,整体社会风气的使然,真正能走进像瓦尔登湖描绘的世界的很难很难。而正是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去拜读此书,由此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心态。那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与烦躁的都市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与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勾心斗角不见了,人从自然中走来又重回自然的怀抱,复归平静和安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沽酒桑麻,田园牧歌。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吗?在这部书里,我不仅看到那份自然的美更多的是静静地体会那份心境。为何我们经常看到佛教讲究的闭关清修,就是要在心灵的锻造上达到至高的境界。一旦在精神上的修炼得到了升华,那么不管你从事何等事务,不管你在何种环境当中生活和生存,都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状态。我们拜读《瓦尔登湖》不是要求每个人都重返自然界,每个人都复归到原始状态当中过茹毛饮血的生活,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但我们需要的是那种在自然当中修炼出来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就是在喧哗与躁动的世界当中同样可以寻求到那份平和与宁静,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此时我就想到了目前所提倡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样的一个口号的科学与合理性。我们实在是需要这样的和谐了。当然如果要求谁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自律,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但在读了《瓦尔登湖》之后,的确感到这是提高自身在这方面修炼的很好的途径。如果你还没拜读过此书,或者你还在经常对烦躁的都市无可奈何之时,不妨看看此书,我想它能暂时让你忘却身边的烦恼,让你的心态平和下来。当然必须在夜深人静之时拜读才有此效果。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4
我花了一个下午,读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是一个静静的下午,世人忙着他们的事情,我做的只是阅读。徐迟在译本序言里说这是一本静静的书,然而收获的快乐,使我想叫喊,无法安静。我读了多久,就快乐了多久。之后,夜慢慢弥漫了上来,我走到户外。脚踩大地,感觉它已变成了一个富矿,我面对着数之不尽的珍宝,欢喜异常。抬头望天,星空像是为我开启了天幕,在那里我看得到天使的笑容,那么美好与玄妙。我知道瓦尔登湖已化做神的一滴温和的泪,滴到了我心上。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教师。那段生活赋予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技巧。他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变的富足与无忧,只要我们“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他用博大温和的心,一针一线密密缝,为我们缝出了一双这样的靴子。
瓦尔登湖附近是他的老师和朋友爱默森的私人领地。征得他的同意后,梭罗拿起一把斧头,勇敢地走了进去。“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在湖畔,他用双手建起了一个约14平米的小木屋,开始了他两年两个月零两天的生活。在这段不朽的时间里,他自己开荒种地,或渔或耕,得以糊口,思考和写作。
他过着至俭的生活,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和瓦尔登湖水,岸上的松,飞翔的小鸟,林间的花丛一样,沐浴在无量的光辉里,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深邃和宁静。文明社会把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却找不到原始生存状态下的充实和幸福。看着那些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我想告诉他们:亲爱的你们啊,快到这里来,听听梭罗怎么讲。
他不劝说大家放弃掉我们的文明,走向深山老林,都过上自耕自种的简朴生活,而是说,“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选择了你的方式并坚持,一个贫困的人也可以富足的象国王。
对那些爱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的人他说,“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你认为成功的路只不过是其中一条。不要拿你的尺子来去衡量和鄙薄另一个。这就象我所看到的一首诗:今日为是,昨日为非;法国为乐,英国为悲。两千年前,苏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已为我们上了课:我***,你们去活;我们究竟谁活的更好,只有神知道。
“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的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们应该清醒,为了保持我们的理性。虽然一亿人中才有一个人过得诗意和神圣,但有了这个向往,我们就可以“去探寻生命中更高的纬度”。去探寻,去追求,我们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即便从现在才开始上路。
“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的信一样。”《瓦尔登湖》就是那封“远方亲人的来信”,是150年前的梭罗用他的清醒与诚恳写就。
小泽征尔第一次听《二泉映月》,说“这样的曲子应该跪着听。”《瓦尔登湖》却让我站起来,从水沼中走开,并给我“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一双,于是我开始飞翔。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好啊,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海子卧轨前,书里放着四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瓦尔登湖》。可怜的孩子,连死也要带着它上路。我想另一个天国里会有他的幸福,在那里,和梭罗一样,他开始每天“关心粮食和蔬菜”。他的笑容和他的房屋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梭罗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眸子,更是“神的一滴泪”。我也想去看看这个神奇的地方,还有没有垂钓种庄稼的梭罗,看看他的小木屋,破旧的四壁闪烁着怎样的光芒。但是梭罗告诉我,我不必跑到康州去朝圣,瓦尔登湖就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