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长大》读书心得
微文呈现整理的《陪孩子长大》读书心得(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陪孩子长大》读书心得 篇1
最近一段时间,我把《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读完了。因为之前读过李子勋的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感觉很受益。所以,对这个作者还是比较喜欢的。再加上这本书读起来也不难,每部分内容也不算多。
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总是能从问题中找到转机,让当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而且,作者还在回复问题的过程中把心理学的内容穿插进去,让家长了解到,这是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从而减少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等我读完这亲子关系的36讲,看最后结语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的亲子教育的三原则。我很感慨,我个人觉得,前面的那些内容,作者也基本是围绕这样的原则来展开论述的。这三个原则如下: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个原则让我想到了,我常听到,自己也常说的“关系大于一切”。有了关系,就有了信任,有了爱,有了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响力。第二个原则,让我很受启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我们也常常说试错体验,孩子很多时候是从错误中成长。成长中规律性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与其让孩子未来到社会上试错,自己无法应对,父母无法协助,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去试错,这样也能更早的成长。
当然,这个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去刻意进行挫折教育,或者说,孩子现在试错了,未来到社会上就不会犯错了。第三个原则中提到的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文中是这样说的':“社会并不像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人写教育孩子的书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传一种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为了维护这个观点,他会故意地把事情说得很简单明了。
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对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论,还是自己的理论,都是持有开放的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也就是说,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可以奉为圣经的“教条”,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方向。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家庭有效的东西,对那个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也是成长自己的一个机会。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机会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长大》读书心得 篇2
工作之后就很少读过书,因为平时工作很忙,自从孩子一点点长大后买了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最令我感触最大的是《陪孩子长大》这本书。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我是一个粗心的妈妈,每次上学总对孩子说的一般的话都是:“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是自己的,为自己学,不是为别人”。每次都比较关心考试的分数,对于孩子的陪伴一直都比较少。加上自己是内向的性格和孩子沟通也很少,孩子的世界很少了解。在孩子二年上学期出现了几次不完成作业的事情,当时很着急,心里一下子慌了。认为孩子出现了问题,很后悔对孩子的关心太少了,为了教育孩子,我曾经为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大声训斥,在这里我对女儿说声对不起,妈妈对你的关心太少了。工作之余,我会经常拿出来翻看,也会跟顾客和同事讨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书中说的太好了,与儿女一起长大是责任,也是一种幸福,同样也是一门艺术。知道怎样做最好的家长,开始感受到作为家长肩负的责任有多大。
“教育的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心里学专家李子勋在《陪孩子长大》一书中用贴近生活的个案,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父母在孩子内心世界扮演的角色,告诫我们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去帮助孩子,如何去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家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志高无上的位置,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能力等主要来源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效仿与父母。而不把爱孩子当作借口挂在嘴上,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和家长是平等的,孩子和家长应该建立在朋友的关系之上来相处,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学习赏识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要犯错的,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家长应该放下训斥、唠叨、惩罚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孩子现在一点点的慢慢的.有了很大的改观,变得开朗经常会跟我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我会耐心的去解答,我和孩子约定每月指定一些表格,写出重点孩子现在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也特别喜欢读课外书,会主动要求买书当作奖励的小礼物,字写的越来越漂亮了,孩子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才能成功”。《陪孩子长大》一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茅塞顿开。尊重他们的心灵,适当引导,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得氛围,要知道只有孩子自己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也只有孩子自己体验到的快乐会给予孩子真正的动力。
当然关于家庭教育书中改讲了很多,如何教育要持之以恒,教育要重视家庭熏陶教育要给孩子快乐,教育要给孩子鼓励等等。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位家长用心去读,用心践行,一定会收获斐然。
《陪孩子长大》读书心得 篇3
《陪孩子长大》,这是我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一本专著的名字。经过仔细地阅读,深感获益匪浅,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心理学讲解撼动。那么晦涩的原理和术语,在他的笔下,只是一个个案例,像是一个望远镜,一个小小的洞眼,却瞧得见万家灯火背后正在发生的故事。
李子勋老师在《心理访谈》中做的一个案例——《我的儿子为什么冷酷无情》。很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都会逐渐变得冷漠、叛逆、自私、主观、不可一世。任何大人的话都抗拒接受,任何形式的说教都敏感地回避。逃学、厌学、打架、早恋、沉迷网络,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催生了这些行为问题的出现,把本来很简单的叛逆心理演变出了许多品行问题。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引起重视的,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带给了他哪些心灵的力量?我们又有没有教会他一些在面对困境时,可以给自己加油打气的小秘诀?
如果,一定要给案例中的'父母挑错的话,症结就在于一个“陪伴”二字。之前的父母太过于关注孩子生活表面的富裕,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了以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孩子的成长。而这种成长,主要是心理上的。
也许,孩子今天的问题,不是我们亲手造成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责无旁贷的是什么?是陪伴,是观察孩子细微的变化。是抹去他眼角的泪珠,告诉他如何做个勇敢的孩子。我们可以拉着他的手,带他到学校,找到老师,告诉老师他的心情。找到那些欺负他的同学,如果自己曾经做错了什么,自己先向人家道歉,然后再接受他们的歉意。
在这个过程中,记住,要紧紧牵着他的手。当他说话磕磕巴巴,词不达意很紧张的时候,要紧握住他的手,给他传递去力量。让他知道:孩子,别怕,妈妈陪着你……
《陪孩子长大》读书心得 篇4
读了陶海彪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书,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有着一双永远充满好奇的眼睛。作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应做到身体力行。
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如果你勤劳,孩子就勤快;如果你热情,孩子就大方;如果你主动,孩子就积极;如果你礼貌,孩子就学会了尊重……孩子的头脑就是一张白纸,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反映在孩子身上。所以,你必须用心,必须极为慎重。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
良好的习惯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书中指出好习惯是从小培养的;两代人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孩子在幼儿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是终身受益的,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
书中特别提到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好好布置一下家里的阅读环境,要尽可能让书籍伸手可及,如孩子的床头柜上,床前放一个放满图书的书报袋,在书房里为他精心布置一个让他可以自由阅读的角落。精心挑选一些他喜欢的幼儿图书。如:《昆虫记》《动物百科》《十万个为什么》《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海底两万里》等好多好多不同类型的书。同时还注重创设轻松的精神氛围,在阅读之前,我有意识地使用信任孩子的语言,这会帮助他们对阅读本身产生神奇的持久的热情。
细细品味这本书,浅显的文字却将深刻的道理剖析得入木三分,读后非常受启发。总之,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作为教师要寻找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耐心等待孩子成长,也许等来的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