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目送》有感

2025/09/18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目送》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目送》有感 篇1

曾经,母亲牵着我们肉嘟嘟的小手蹒跚地学步;风雨中父亲用宽厚的肩膀扛起我们的身体;月夜下兄妹哼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恐怕只是足下这片土地依旧没有变。在这多雨的季节,伴着漫天飞舞的雨丝和轻音乐缓缓的节奏,我又一次翻开了龙应台先生的《目送》再一次解读她对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单飞、兄弟的携手、朋友的关怀等一系列感情处理,再一次体验她涓涓细流般的文字,用最朴实的文字引起共鸣。读第一篇《目送》便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目送儿子一次次的背影,望着车子开走后空旷的街,身为母亲的她心里该有多少说不出的酸楚。作为女儿,龙应台也一次次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目送父亲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送。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而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安德烈的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亲有过,你有过,你的父母有过,你以后的孩子也会有。“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到这,感觉心被刺痛。我们这一代,不也像安德烈一样忽视父母的深情,一次次地伤了他们的心。“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父母含辛茹苦养育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竟是这样的冷漠和排斥!从文字来看,龙应台的母亲曾是一个爱美、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使年老也抵挡不住一颗爱美的心,她说的也对:“女人,就是要漂亮。”然而岁月对她没有任何优待,她也像其他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丢掉了弥足珍贵的回忆,包括女儿。老挝的孩子、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如果说这个世界很大,我们无法全心疼爱,那么在那一刹那,当我们想起那站在沙石上凝望的大眼睛,那尸体上干净雪白的布,那随时可能爆开的炸弹,我们是否也会有那样一丝的颤抖。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颗悲天悯人的心。龙应台对生活的理解颇有哲理,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她的文字,会让很多人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书中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你我都能写出来,但是像龙应台那样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角度是任何人无法触及的。合上书,闭上眼睛,任雨丝飞舞,我的心也波动。感谢龙应台的这部散文,让我读懂了父母内心的凄凉与无奈。这则关于光阴的故事落下帷幕,唯有珍惜才不枉父母对我的一次次目送……

读《目送》有感 篇2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作者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构成《目送》华章的部分,也就是写自己父母的那些——"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所包含的篇章,父母,是长辈,但是大家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辈。文中无论是《雨儿》中所叙述的每天跟妈妈通一次电话、给妈妈耐心解释自己就是她的女儿、去看望妈妈陪她睡陪她聊天,带妈妈泡温泉、给妈妈拍照,还是《明白》里面记录的那张红色的的"银行证明",墙壁上的大字报,还是《散步》里帮妈妈穿上最暖和的衣服、牵着妈妈的手进行的那场凌晨的散步等等,这一切,都是作者奉送给自己父母的浓浓的慈和孝。另一方面,作者通过《目送》中孩子上小学那天,看着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的背影,通过《母亲节》里儿子送给母亲的节日礼物——一段母亲对儿子一番冗长却极尽重复的关心的对话等,无一不体现着母亲对儿女那份倾其所有的关切之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目送》表达了对于生命,面对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远去,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再多的遗憾和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且行且珍惜而已。读的过程总有想流泪,想立马拿起电话跟也已逐年老去的父母多说一些话的冲动,心中被不舍和无奈充斥着,更多还是愧从中来。我还未生儿育女,但父母却是一天天在衰老,他们虽尚没有作者笔下母亲的老年痴呆症状,却疾病缠身,身体每年况下,而我也没有作者笔下为年迈父母奉送的点点滴滴的慈与孝。甚至曾几何时,也如《母亲节》中的儿子一般,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对于过多关切的眼神和询问的话语总以不耐烦的神情挡回,超过5分钟的电话问候,就赶紧搬出"工作""事多"等让他们无法对抗的理由来止住关爱。读完目送,从未去设想过亲情正在远去,熟悉的家若没了最亲的人是何感受,不懂珍惜、不知细细奉送和回报父母关爱的我,满心悔疚!《论语》有云,于父母的孝是唯其疾之忧;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对于父母的孝顺不能只是养,要尊敬,要关心其疾病,病痛;而自身还要无危,无病,即子女不让父母担忧,让自己无病痛也是一种孝。如果说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泪珠,那回望就是替他们拭去泪痕的双手;如果说目送是父母心底无声的呜咽,那回望便是使他们释怀的安慰。回望永远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远是亲情的回报。以此,时刻提醒自己光阴短暂,趁离去的背影还未走得太远,时刻记得为人子女该尽的心力——父母养我长大,我陪他们变老。

读《目送》有感 篇3

她,点一把野火照两岸三地,唤安德烈跨时空问答,如今,携一本《目送》再掀阅读热潮。

她是龙应台。

我,读她的《目送》,有感。

衰亡

衰老,自我们从娘胎生出便开始,等它到了一个限期,人便迎来了死亡。衰老,死亡,在这本《目送》中出现的频率颇高:《跌倒——寄K》、《最后的下午茶》,这的确是件痛苦的事,程度轻些,遇上发天腰酸背痛,膝盖中有一阵凉意,程度重些,被一堆精密仪表包围,被注射进各种伴有副作用的化学制剂,直至呼吸衰竭……

无论你今天是否孩童,无论你今天活力是否充沛,你,我们,都在老去。这样看来,《目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都得死啊,不能看不能看。非也,面对既定的归宿,难道就让我们郁郁寡欢下去吗?作者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

有K(《跌倒——寄K》),选择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者没有怪罪他的匆促,而是问:在他生前,有没有人告诉他那没什么大不了?有没有人给他一个拥抱?有没有人给他一句鼓励?

有母亲,携子女行《五百里》为《回家》。在意识渐趋混沌的老人心中,那个存放子女在旁,赶制圣诞配饰,精打细算生活记忆的家就在那里,尽管“家”的一砖一瓦已不在,在空间上不可抵达。

快乐

幸而乐也是本书的一大主题。

我喜欢这大段的排比,也许没有说明什么具体的道理:

幸福就是,寒流来袭的深夜里,医院门口“急诊室”三个字的灯,仍旧醒目地亮着。

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仓皇的电话,什么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幸福》

这里想提两大关键词:活在当下与乐在其中。一是活在当下,因为脱不开时间空间的引力,我们都按部就班生活。也许你说到外太空好了,可宇航员也有飞行时间限制!二是乐在其中,与之相对的是苦在其中。

看过名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文艺演出︰花鼓戏、《魔笛》选段、小提琴独奏……想提提本校校友的小提琴独奏。

“蝴蝶袖”、大饼脸和奇怪的刘海,表演者给人的印象着实不佳。当她持续走向舞台中央,调整好姿势,立定不动示意钢琴伴奏者时,还是觉得她有一点做作。5分钟的表演不长,琴声时而低咽嘶哑,时而高昂激越,时见琴弓行于弦上,时见手指琴上舞。

台下保持安静,还是有人入梦;台上全情投入,要你抛却成见。

有人活在当下又乐在其中,有人正相反。

而龙女士还是那样,游自己的山,记自己的体悟,乐在其中。

你在走,身后一堆目光,伴着你脚步……

读《目送》有感 篇4

她看着我,微笑了。我才发现她老了。

她看着我,微笑了。我鄙夷她像个小孩。

她看着我,微笑了。因为我们谈论爱情。

我与龙应台或许就是拿着相同的车票的人,她在车头,我在车尾,我们欣赏着同一片风景,同样,大片的麦田,所以她的语言,才会勾起我对每一朵花的回忆,每一株草的回忆——

眼神总是似曾相识。不久前的旅行,去苏州,我望着母亲的背景,弯曲的背脊,深厚的妆容依旧掩不住她暗淡的眼睛。第二天清晨,母亲便说腰疼,拧巴着脸,扶着腰,我站在酒店门口,也不敢迈进去,只见一双手拽着我走,回头,她的背影蜷缩着身子,像一只受伤的刺猬,那一般宽大的睡衣,松松垮垮地挂在她身上,露出凹凸不平的骨骼,深情地望着我。突然想到了那句“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难能可贵的是我看见了母亲目送我的目光,我竟难以想象我会往回走,走着同一段路,走着不同的心情,我相信华飞他也会如此。

连言语都那么惊人相似。“朱柳妍,你说这个是什么吃得呀?”酒店的自助早餐让母亲亢奋地晃到我身边,她天生的亮嗓,引来了目光,她却俨然不知,真真像个小孩子一样,用手指捏了捏饼干,顿时,奇怪而又鄙夷的目光袭来。“你不要动它那。”“有什么关系呀?”我白了白眼,绕开她,三步并作两步走向别处。我猛然想起,《十七岁》中华飞也会怪他的母亲“你不要用手去指,像个小孩一样。你说就好了。”我停下了脚步,发现我与华飞一样,一样长大了,嫌母亲丢脸,却不明白母亲的心,不明白母亲的感受。

还有谈论爱情时,我俩骑着双人自行车漫步在岛屿上,右边是母亲,左边是大山大海大片的天空。也便如此,嘴里不觉冒出“以后我跟自己的老公也来这。”妈妈瞪大眼睛,我尴尬地笑了笑说:“我只是开玩笑而已。”她静默几秒问我:“以后女儿想找什么样的老公呀?”“又高又帅又有钱的,传说中的高富帅。”我摆了摆手臂,大声的笑,她也跟着笑。我脑海中浮现《爱情》中华飞小声地回复:“妈,拜托,我才十七岁,不要教我这么多黑暗好不好?德文老师跟你一样,都不相信爱情,我才十七岁,我总得相信点什么吧!”我渐渐明白,龙应台和母亲一样,不舍着她的儿女,她曾经幸福的所有来源。

我才明白,才知道,我与母亲或华安与龙应台,发生了多少事,经历了多少人。当我去看、去听,我想回报万千事物,我想感慨万千生命,我想拥抱曾经的回忆。有太多的回味、后悔,思念,都在这本书像放电影,一丝一点地想起。

于此不能的,我们用相同的车票,回程过往,才有如此之爱,才有如此之反悔,我难以想象生命与生活,赋予我多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