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语文教案

2025/09/19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语文教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导入:

2.自读儿歌。

⑴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儿歌。

⑵指名试读,注意读准。

3.理解。

⑴(出示小黑板)这首儿歌里讲了哪些姓?

⑵有哪些姓的音相同?哪些姓的.音相近?

4.指导朗读。

5.拓展练习。

⑴小朋友你的姓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回答吗?

⑵你还知道哪些姓不可以这样回答,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6.实践。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读题,明确题意。

2.掌握笔顺规则。

⑴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小、水、日、国。

⑵按笔顺书空:小、水。

⑶这两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什么?

3.指导书写。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

3.指导读好停顿。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一、理解题意。

1.指名读题。

2.本题要求是什么?

二、看图、听故事

1.出示四幅彩图,要求学生仔细看,专心听,认真记。

2.教师指着图,有声有色地读述这个故事,共讲三遍。

三、练习讲故事

1.教师重点指导练说第一幅图。

2.学生自由练说第二、三、四幅图。

3.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师、生给予评点。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讲给邻居的小朋友听。

语文教案 篇2

本文篇幅较长,所叙的事件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概括行文脉络是必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尽快分析清楚文章内容,进而把握本文的叙述特点。

这篇文章和我们已经读过的课文大不相同,全文差不多都是朴素的叙述,把复杂的经历写得相当概括,几乎没有描写,很少用感情强烈的语言,因此,体会本文的概括类叙述和具体类叙述的作用以及几乎每一处概叙后面都跟着一处具体叙述的交错运用的特点是重中之重。

另外,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比较、发现的思路上多下功夫,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分析能力。

第二篇:

这课没备好课就上课,结果效果很不好。没有归纳主旨。下节课要和内容相关的马可的《心血凝成的'作品》一起学,不光让学生感悟冼星热爱音乐事业、热爱祖国的品质,还要明白绝顶的作品来源生活,是真切的生命感受,是要用心血来创作的。

但是由于课前背诵诗词,新课课文又很长,没时间检测,要想办法解决。

语文教案 篇3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深沉与宽广,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

3、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母爱的。

教师准备:到图书馆借出60年代出版的小说《青年近卫军》。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爱的。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一篇表现深刻父爱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亲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深沉啊!你们看,(教师出示小说《青年近卫军》)这是一本在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苏联小说。在当时,这本小说的价格是1元5角钱。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很贫困,1元5角钱在普通的家庭里就可以维持一天的生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以这本小说为线索展开的。

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出示旧版小说实物,介绍当年的生活水平,提示文章的线索。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归纳一下,围绕着这本《青年近卫军》,课文写了哪些事?

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理解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三、朗读感悟,欣赏语言

1、课前同学们已经画出了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现在我们结合你在课前和刚才阅读的感受再读课文,抓住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去读、去感受,并把你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

学生读书,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语句,读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我看见母亲的脊背弯曲着到母亲背直起来、转身、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这一段话中三次提到我的母亲,写出了我心里的感受,母亲辛苦工作累得疲惫不堪的情景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者。(母亲身上带的钱很少,揉得皱皱的说明这些钱在身上带了很长时间,不曾花掉。看出家境的贫寒与挣钱的辛苦。)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亲没有时间跟自己心爱的儿子多说一句话,只是为了多干一点活,多挣出一毛钱!)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只要儿子爱看书学习、只要儿子争气,母亲从来不吝惜花多少钱,但是如果是为自己花钱,她竟这样数落自己的儿子。)

引导学生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好这些句子。

母子连心。这其中的感情不须分析,不用讲解,学生一读就懂。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心去感受课文中深深的情感,边读边写出感受,在交流中丰富对课文的理解。

四、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饱含的深深的母爱。

将理解和感受融会贯通,将文章的形象再一次整体显现,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拓展练习

1、练习朗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

2、练习朗读汪国真的诗《母亲的爱》。

诗中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形成共鸣,激发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思考。

六、布置作业

搜集表现母爱的诗歌或故事,练习朗读,准备在班会上表演。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用深深的情写出的。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刻画出一位用含辛茹苦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书看的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和宽广。这样文章的教学只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去感受、去倾听文中人物内心的声音,去与文中人物对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阅读、感悟、表达感受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当然,教师应在学生阅读前提出要求,即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体会,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记下来,与同学交流等等。学生朗读、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表达感受、互相启发、丰富课堂、丰富课文、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总之,在这课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这三项阅读教学策略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强调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小结: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仍然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当初,就是这首《黄河大合唱》,不只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和日本鬼子做殊死的斗争。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

小结: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作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有关他执著音乐艺术追求而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介绍作者,出示课题)

1、作者介绍:冼星海(1905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2、检查字词:

(1)、请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奢望 西崽 琐屑

迷惘 穷拙

(2)、请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衣寇楚楚 ( ) 走头无路 ( )

(3)、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琐屑:

迷惘:

忌刻:

流离失所: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留学巴黎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写的?

2、读了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事?

交流总结:

(一)、为艺术而留学巴黎。

(二)、在巴黎的艰辛生活。

(三)、创作《风》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

(四)、从作曲班毕业,学成归国。

三、研读,讨论:

1、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2、冼星海取得了那些成就?

3、冼星海为何拒绝留在巴黎?

交流总结:

四、体验与反思:

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拓展延伸:

名言:

1、讲述自己积累的刻苦求学的故事。

2、请写一句关于立志的名言。

六、教师出示名言和寄语:

1、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4、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5、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6、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教师寄语:

胜利是我们的果实,困难是我们的对手,失败则是我们的引导者。我们要随时随地的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要被它吓倒。要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困难无处不在,我们要有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高尚品格。相信自己,相信成功。切记,成功源于艰苦奋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渗透了老师的多少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

3.理解词语: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生字词正音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法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