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高中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高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写作前理清思路、布局谋篇的重要性。
2、掌握“叙写片断,构筑成篇”的一些方法。
【教学设想】
1、用大量的写作实例支撑课堂内容。
2、让学生感知并运用“片断成篇”的写作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向
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流程和结构模式。从字面上来看,它是一些文字表情达意的铺展;从内在结构来看,它是作者构思写作的谋划。思路和结构就好像密不可分的孪生姊妹,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所谓“结构”,则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可以说,“思路”和“结构”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作者理清思路又叫构思或运思,安排篇章结构又叫营构或布局谋篇。
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用语言文字表现作者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不进行构思,就无法写作;不善于构思,也就不善于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凝神细想”、“意在笔先”也就是这个意思。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也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由此可见构思的重要作用。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是整体构思,布局谋篇中“片断成篇”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二、课内感知
快速阅读从语文课本内选取的二则材料,谈谈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要求用列写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内容。(下发材料)
(一)故乡(节选)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篮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二)藤野先生(节选)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后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高中教案 篇2
一、课题
《霞》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冰心。
2、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
3、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2、学习象征手法运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六、教学课型
讲读课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讲解法、音乐欣赏法
八、教具
小黑板、图片、录音机、幻灯机
九、教学过程
(一)学习引导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复习散文的文体知识。
②了解作者的生平。
③查字典,读准音,为本文的生字生词正音、释义。
2.导入新课
古诗鉴赏
乐游园
李商隐
向晚不适意,驱车登古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在诗人李商隐的眼中,黄昏、晚霞是带着丝丝哀愁、感伤色彩的。那在其他作家心中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冰心的《霞》,看看它们有没有不同!
3.检测练习
(1)、冰心,原名,著有小说、;诗歌《繁星》、;散文、;儿童文学等。《霞》选自,是冰心期的作品。
(2)给下列加点字音,并解释词语
云翳、璀璨、惆怅、衬托
4.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和翻译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
主要作品有:
小说《小橘灯》
诗歌集《繁星》《春水》
儿童文学《再寄小读者》(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是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冰心早期的作品,多以“爱”为主题,抒写母爱、童真、自然等内容;因此早期的作品有“爱的哲学”之称。
晚期的作品多是抨击时弊的杂文以及充满哲理韵味的散文。《霞》是她晚期哲理散文之一。
(二)研习课文
1.出示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散文,充满了哲理与智慧。作者能够仔细观察生活,从普通的事物身上发现深刻的蕴义,融会个人的体验,深化为更高的哲理,实在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学习。
2.朗读体会
(1)方法:自由朗读
(2)朗读的要求:
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②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3.思考讨论活动
(1)整体感知
文章题目是《霞》,那全文都是描写霞吗?不是的话,那文章究竟写了那些内容?
—明确:全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自然的霞
二是作者的人生感悟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喜欢的句段或对本文的看法、体会。
(首先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对句子的看法,然后其他同学也谈谈他们的看法,最后老师作总结、引导)
例如:
①“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对此,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呢?
(同学们发表意见后,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们进行对比领悟。)
——由图画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光的折射、反射,有云翳的时候霞光就更加色彩缤纷了。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审美观的角度去理解这句子。这里运用了美丑对比原则的观点看待事物。美丑对比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提出来的。他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当。”当两者并存时,人们因为受到刺激而情绪激动,产生震撼。这时,美的东西就更美,丑的东西就更丑。但是,丑的存在并非是无意义的。丑的价值并不在丑的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的对待美与丑!
②、“生命不是只要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互相衬托的。”
——明确;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直白而富有哲理韵味。
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体会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感悟吗?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四人小组间互相的述说、讨论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学生自由讨论)
③、“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明确: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用我们日常的话说,就是“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唯有经历过苦难、挫折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精彩的。
4、重点分析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那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明确: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描写内容的时空跨越大。
空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重庆乐山写到故乡,又写到美国东岸慰冰湖,超越时空的记叙;时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中年写到童年,从晚年又写到青年。
“神聚”聚在作者的“人生感悟”上,诸多材料无一不受这一“感悟”或隐或现的统制,全部材料皆围绕此中心而写。
(2)作者通过霞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是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
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
从全文看,文章以《霞》为题,要三大妙处:一.“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霞”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三.“霞”象征着人生的精神、幸福和快乐。
5、写法探究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具体而抽象。作者由霞的感悟揭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由具体而抽象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避免了说教,更易感染人。
高中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2、体会文章选材的丰富性和结构的条理性。
3、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热爱自然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同上。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
2、引语。刚才的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动物的世界,这些可爱的动物让我们情不自禁的产生了喜爱之情,可是,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动物日渐稀少,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动物几乎已经无影无踪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今天,让我们从中国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的随笔《都市精灵》中寻求答案。
3、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其内容,自学字词。
刚才,我在板书的`时候,或许有的同学头脑中会产生一个问题,“都市精灵”,“精灵”是什么?想知道答案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这篇课文认真地默读一遍,同时,用圈点法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相互讨论,自行解决,等会,我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成绩。
1、出示要求:
(1)圈画出文中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体会标题中“精灵”的含义。
2、出示检测题。(提名回答,师总结)
(三)讨论下列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检测的结果来看,大家确实很聪明,相信大家刚才的疑问“精灵是什么?”已经有了答案,谁来告诉我?
让我们再来看文章的标题,“都市精灵”,“都市”二字告诉我们这里所谈的精灵非深山老林中的精灵,而是指大城市中的精灵,那么,文中写了哪些都市呢?展现了哪些可爱的精灵呢?逐一讨论问题:
1、文中写了哪几个都市?展现了哪些可爱的精灵?(师点出其间的对比关系)
2、为什么其它城市的动物很多,而北京的动物在减少呢?
3、这些精灵的存在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
4、知道了这些,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
(四)情境写作。
1、出示课件,提出要求.
2、学生欣赏,然后写作。
3、学生作品欣赏。
高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运用想象、联想感受春天的美好意境。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课时一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运用想象、联想感受春天美好意境。
2、把握课文具体内容,了解文章结构。
课时设计
一、导入新课
展示关于“春”的古诗文。
请学生读一读,谈谈自己对春的感受。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字词:欣欣然朗润赶趟儿抚摸酝酿窠巢黄晕箬笠蓑衣
筋骨抖擞
嗡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健壮呼朋引伴花枝招展
2、内容:作者通过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们这几个方面描写了春天,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分组分段朗读比赛,熟悉课文内容,体会语言妙处。
(融情于景修辞手法)
作业听写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摘抄背诵句段
课时二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比喻、排比、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朱自清
课时设计
一、复习回顾
朗读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把握结构
问题1作者对春天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用文中一个词形容。
问题2课文描写了哪些美丽的春日图景?
问题3作者眼里的'春天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语句概括。
(1—1)盼春
(2—7)绘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8—10)赞春:“新”“美”“力”
总—分—总
三、品味语言
问题1根据文章语言概括春天景物的特点。
问题2除了细心观察,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特点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问题3文章语言富有童趣,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选出你喜欢的一段加以赏析品味。(教师给出语言赏析的示例进行引导)
春草:钻、嫩绿、满、软绵绵——充满活力,受人喜爱
春花:多、鲜艳、香(比喻、拟人、虚实结合)——活力、优美、热闹
春风:触觉、嗅觉、听觉(呼应上文)——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雨:形态、雨中景——宁静安详
迎春:“一年之计在于春”——活力、希望
四、仿写比喻
根据结尾三段,仿写几句比喻来描绘春天。
作业背诵全文;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