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美术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
教具准备:
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
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
“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板书:点线结合)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三、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第二节
一、师生交流:
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教学反思: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四年级的《聚聚散散》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不怎么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过制作小钟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体验创造设计的乐趣。
[教学重点]:现出钟表的特点。漂亮的小钟表
[教学难点]:地取材根据材料制作不同的小钟表。
[教学时间]:课时漂亮的小钟表
[教具准备]:刀、胶水、腊光纸、纸杯、圆盖等。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实物导入,揭示课题。漂亮的小钟表
1、出示一些漂亮的小钟表,并让学生说说时间。
2、揭示课题:漂亮的小钟表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
1、选材。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所准备的'材料来设计表盘和外形,并且找出做表针的材料,以及固定表心的图钉。
2、观察钟表的特征。
(1) 表的外形:各式各样。
(2) 表盘的形状:圆、方、三角、多角等。
(3) 表符的种类:数字、几何形、装饰形等。
(4) 表针的特点:时针粗短、分针稍长稍粗、秒针最粗最长。
(5) 表的装饰:剪、贴、画各种形象。
三、实践指导:
1、根据材料做出外形和表盘。
2、制作表符。引导学生分清大刻度和小刻度,并将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表盘上。
3、制作表针。表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万变不离其宗,三根针的长短不变。
4、添加小装饰。
四、评价:
1、学生展示作品并自评。
2、评选出最漂亮的小钟表。 第 二 课 时
一、总结上节课学生作业情况。
二、拿出自制小钟表,认识钟表时间。
1、说说日常作息时间,并在钟表上拨一拨。
2、小组合作互相说时间,拨时间。
3、试想将小钟表的附件进行变化。
4、互相对对方的表针进行变换。
三、创设情景,体现小钟表的使用价值。
小组进行活动:同学们每到作息时刻就表演应做的事。
四、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制作小钟表的感受
美术教案 篇3
一、学科名称:美术
二、授课班级:406
三、课型:“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四、课时:1课时
五、教材分析
本课为浙江美术出版社《美术》第7册第3课,是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教材选取了许多生活中不同形状和材质的墙,主要安排了“生活中墙的欣赏”、“不同形状墙的塑造”、“心目中墙的设计”三个板块。本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墙形状和构造,能够动手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墙,从而提高生活观察能力。《墙》是本册“造型·表现”模块中的第二节,在第一节雕刻的基础上提出了立体塑造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承前启后,使学生在掌握捏、塑特性的基础上,对造型具备一定的塑造能力,为接下来开展“家乡的古塔”等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学情分析
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要理解墙的构造,设计出一面自己心目中的墙并不容易。四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泥塑课程,如找果子的刺猬、夸张的脸、威武的大将军、砖石上的雕刻等,熟悉泥巴的特性,具备一定了塑造动手能力,也具有比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但以往的泥塑课程多以模仿为主,所以,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墙的构造,领悟墙与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从而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墙是本节课的重点。
七、设计意图
本科教学内容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诣在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固课程设计从嘉兴妇孺皆知的“月河”入手,引起学生的亲切之情和学习热情,而后循序渐进,像抽丝剥茧般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领了解墙的基本形状和做法,最后把墙的构造与“点线面”的知识点相结合,实现了知识的平面式串联,在保证美术课堂乐趣的同时实现了知识最大化。
八、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墙的形状、构造,感受不同风格的墙的艺术美。
2、通过动手尝试、教师示范、探究活动等,将墙的形状与点线面结合起来,学会运用多样的排列、组合方法将泥巴零件塑造一面稳固、独特的墙。
3、感受丰富多样的墙,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并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九、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墙的形状、构造,能用泥塑的形式加以表现。
难点:能理解墙的构造与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此设计出有创意的墙。
十、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陶艺教室、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泥巴。
学具准备:泥巴、报纸、湿毛巾、课本。
十一、教学过程
1、故景启维
师:同学们,老师第一次来到嘉兴,就被嘉兴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地方(PPT),有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地方呀?
生:月河!
师:那么月河旁边的建筑,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矮矮的、有屋檐
师:有谁知道这种建筑叫什么?
生:(回答)
师:这种建筑物叫做马头墙,因为他的两角高高翘起,像马的头一样,下面请同学们开动小脑筋,来猜一猜,这样的马头墙究竟有什么作用?
生:美观
师:除了美观,老师还要给大家说个小故事,从前啊,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所有的房子都是低矮的平房,如果一家着火了,别的房子因为跟它连在一起也会被一起烧毁,聪明的古人为了防止火灾,就发明了这个马头墙,因为他的房檐高高翘起,大火就不会向旁边蔓延了。大家觉得我们古代的人聪不聪明呀?
生:聪明!
2、观景小试
师:那我们班的小朋友比他们还要聪明,因为我们今天要学做墙!(板书题目墙)今天老师要做一下导游带你们去看看世界各地的墙(PPT)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万里长城
师:很好,那么谁又能告诉老师他和上面的马头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它们的砖头都是长方形的.
师:真棒!(PPT)大家看,他们的砖块是不是都是这样一块块垒起来的?接下来,老师要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用四到五块小方块叠出一部分的墙,只需要四到五块,老师看看哪个小组叠的又快又好,最快的小组老师要表扬。请组长上来领泥巴。
(分发泥巴)
师:(投影仪)老师也跟大家一起捏,大家要注意,每块砖都应该交错开来,就像这样(展示实物)这样我们的墙才会稳定不会倒。
(这个过程可改为事先做好(如下图)这样两面墙让学生判断对错)
(展示学生作业)
3、移景弄泥
师:刚刚我们搭了块状的墙,大家觉得过瘾吗,如果不过瘾,那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看别的地方的墙(PPT)
师:看到这里老师又想考考同学们,这个古罗马的城墙你会怎么捏呢?
生:把他们搓成一粒粒的
师:很好(PPT)是不是就像老师做的这样呢?(教师示范)
师:那如果是这种墙呢?(PPT)它是什么形状的呀?
生:条形
师:我们可以这样捏(PPT)
4、泥生拓维
师:好了,老师带大家看了那么多墙,现在需要大家开动小脑筋来想一想,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图形,如果分别代表点线面,你们会怎么选择呢?
生:(回答)
师:如果我们今天所学的几种墙缩影成点线面(PPT),小朋友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生:(回答)
师:既然同学们都掌握了墙与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老师就来考考你们(PPT)。
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里吗?
生:故宫红墙
师:老师把图片放大(PPT)红墙也是由点线面组成的哦,大家可要擦亮眼睛,仔细找找,看看点线面究竟藏在了哪里?
生:(回答)
师:(PPT)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故宫红墙的点线面都被你们找到了,真厉害!
5、他山之石
师:最后老师再给你们欣赏一下上节课小朋友们的作品,相信我们40*班的小朋友一定会比他们做的更出色!(PPT)
6、牛刀小试
师:好了,下面轮到我们40*班的小朋友来大显身手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或者本节课最令你难忘的墙,试着把它做出来!
7、学生评价
(1)学生自评作品,并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感想。
(2)小组成员互评。
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仔细观察常用文具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设计绘制造型新颖、色彩鲜艳的各种常用文具。
2、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生活和艺术的联系和互动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美化和表现生活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打开学生积极、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对文具的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具学具:纸盒、废弃的小瓶、橡皮泥、剪刀、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相互讨论,如何利用自己所带的废弃纸盒或其它的物品制作新颖、别致的文具。组织学生相互解决问题。
2、发展阶段:
出示成品引导学生分析制作材料、方法、优缺点。 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根据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自由选择画,捏、撕、贴等方法,构思设计与众不同的文具。
2、个人或二人、三人结合进行实际制作,锻炼自己动手能力。 鼓励创新,使学生在更自由的空间里发展创造思维。
3、充分肯定学生大胆自由的设计,并及时予以帮助指导。进行相互欣赏和交流,继续完成更新颖的学习用品。
4、开拓学生思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发现问题予以纠正。
四、收拾整理 :学生收拾整理自己的剩余物品。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课后拓展:课后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多余材料,再设计几种不同的新颖学习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