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稀缺》优秀读后感

2025/09/2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稀缺》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稀缺》优秀读后感 篇1

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以前我不大相信。但是《稀缺》它做到了,它打碎了我思维的藩篱,让我有了丝丝的洞见,能够看透隐藏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稀缺。

我们总是想要的更多,而实际拥有的却很少,稀缺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

正如书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稀缺主要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当然,还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不管是哪种稀缺,不管是否识别出哪种稀缺,人们越在意的时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

购物时,很多人不自觉地会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周围很多月入好几万的高级白领一样不能幸免,如果只花费很少的精力和时间倒也算了,但大多数时间会花费人们巨大的注意力带宽(带宽就是心智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性价比实在太低。

记得,有次单位给每个人500元的买书额度,买完后凭发票报销,算是一种福利。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很高兴,于是纷纷抽空就在网上选起了书。都想充分利用福利,又不想随随便便买点书敷衍自己,于是搜索各类图书排行榜,读介绍看评论,就是想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好不容易选好书,发现有些书不参加网站活动,不能吃亏的心态又引导继续找书。终于把书找的差不多了,还要兼顾不能突破总金额的限制,于是在接近500元附近进行各种组合,只求福利最大化。终于下完单了,很多人不知不觉忙乎了好几天,长时间盯着屏幕,都出现了腰酸背痛,两眼酸疼,反而手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拖延了。

如果没有金钱稀缺的影响,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在乎是否有必要买。免运费或满减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金钱稀缺,可以让人乐此不疲而不自知。

延伸出去看,很多人喜欢薅羊毛,什么打卡、什么签到等等。一般,羊毛的出现主要为了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和增强用户粘性,多半会设置累计多少多少天,奖励加倍什么的。受金钱稀缺的影响,一般喜欢薅羊毛的朋友多数薅不止一个羊毛,每天打开App或网站,即便是轻车熟路,一年下来累计的时间也是惊人的,即便一天不拉收益也就大几百元钱。其实,把这些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等重要的事情上,相信长期收益是巨大的。

每天薅羊毛,势必会涉及注意力切换,有时一天要切换好几次。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人们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切换成本。因为人们心智容量就这些,前面一件事的势必还是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影响下一件事的开展,想想“自己生气后没法立马开展工作”就明白了所谓切换成本。所以,算上这些成本,受金钱稀缺影响下的各种薅羊毛,包括股票的快进快出(做T),成本何其大!

再比如,持有的电影票(或购物卡)快到期了,这件事会锚住人们的注意力,人们总会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安排时间去消费掉。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在还没有消费前,电影票(或购物卡)这件事会时不时占用心智容量,我也会经常和老婆(她比较忙)商量哪天看电影(或购物),实在没法安排或没有喜欢看的电影,做好人也把票送出去。

如果没有时间稀缺的影响,电影票或购物卡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有可能会被丢弃在一旁,被人渐渐遗忘。截止日期(deadline)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时间稀缺,可以让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截至日期在工作中被运用的很多。如果约定了什么时间要交活或完工,一般人们都会在最后时间完成,即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工,多数情况下,进度也会比没有截至日期快。在设置截至日期的基础上,再辅助定期提醒,营造的稀缺效果往往更佳。比如,在截至日期之前,定期上报周报表月报表,或者在截至日期前,定期召开周会月会,回报工作进度。

只要金钱有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满尽致。对稀缺的感觉会萦绕在我们的大脑中挥之不去,从而影响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往往会缩小我们的视野),影响我们对选择的平衡,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影响或扭曲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本书将稀缺界定为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资源问题。

正如本书两位作者所说,稀缺会获取一个人的大脑,使他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

处于稀缺中的人们,其心智容量和认知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导致了其习惯于应付匮乏的行为模式。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只能通过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体,而无视管外的一切),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管窥心态让人们盯着眼下的燃眉之急,其他所有的重要目标都好像失去了意义一样。当下的做法所引发的问题,在当时看来并不重要,往往被人忽视,即便可能成本和后果都让我们难以接受。这并不是我们无视这些行为的成本,只不过是成本得不到我们的关注罢了。

这也就不难解释人们闯黄灯(而不顾撞人撞人的巨大风险),路怒症(而无暇顾及计由本能恐惧引发的愤怒情绪),亏损或刚解套就卖出(而忽视了可能的戴维诗双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轻易给她贴上负面标签)、只看到祖辈的笨拙和教育观念落后(而忽视他们平时的默默付出),只关注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粗暴的忽略另一半更需要关心理解)等现象了。

把东西装进行李箱,是对资源管理问题的最好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箱,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箱,要在里面装上住房、服饰和其他所有支出。资源的稀缺和富足,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如果没有余闲存在,我们在装箱时就不得不进行权衡。

可见,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原本30分钟就能赶到的地方,预留出40分钟;在每个月的家庭开支之外,留有余钱,以备不时之需。在股票投资中,余闲体现在仓位管理上就是留有现金,体现在估值上就是讲究安全边际。面对稀缺的威胁时,余闲是必需品,而我们却总是不能将其列入计划之内。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试想,当你刚收拾好一只大行李箱,但又想往里面放件东西,此时你完全可以直接打开箱子扔进去,而不需要拿东西出来。你不需要对行李箱里的物件进行重新整理,因为行李箱本来就有多出来的空间——余闲。但如果是只小行李箱,没放几件就差不多满了,要想往里面放件东西要么需要拿东西出来,要么就需要用超级整理术重新整理(如果你会的话),花费的时间精力都是呈几何状递增。

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因为装箱时空间充裕而产生的“副产品°。在我们工作顺利、收入稳定时,并不会仔细到1元钱都计较的份上;买房买车这种大事,只要支出后能剩下供我们支配的充足资金,就没问题:我们大概会了解自己能以什么样的频率光顾什么档次的餐厅,这样就能基本保证不超支;我们选择的度假产品的价格只要在心理价位左右就行,而不需要考虑银行账户里还有多少钱,然后再选择一款与预算分毫不差的产品。

这些心态就是充裕的一个特点,而余闲便是其结果。现实生活中,面对免费硬盘容量,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足够大的,甚至不设限的,因为这样会赋予人们余闲,而不需要考虑权衡,甚至腾挪存放的东西。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呢?

一是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

二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当然,余闲也不能太多)。

三是将警醒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

每个月支付账单时需要警醒意识,而设置自动还款只需一次;

坚持定投基金需要定时提醒,而设置每月自动扣缴只需一次;

开车上高速路时提前准备好零钱,需要警醒意识,而办理ETC速通卡仅需次;

坚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单纯凭借自身警醒意识效果一定不理想。但如果报名参加每周一次的活动,那么这种一次性行为就能确保父母每周至少能有一小段时间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再说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每次午饭后,我都想散散步。如果在单位吃午饭,想要做出“饭后散步”的决定需要消耗我的自控力,而且每次散步多少距离又不断地消耗我的带宽,而“到另一个更远的食堂吃饭”就是一次性决定,饭后散步和散步的距离在执行决定那一刻已经完成了。

《稀缺》优秀读后感 篇2

为什么穷人会更穷、富人会更富,而拖延症患者永远没时间?针对这一现象,社会学家称之为马太效应,经济学家称之为稀缺现象,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沙菲尔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重新解读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源稀缺”,发现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也就是,不只是缺鱼,而是缺渔,而缺渔会导致更加缺鱼,如此循环恶化;稀缺这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稀缺心态、资源稀缺的利弊、专注红利与管窥之见、带宽负担的负面影响、权衡式思维、借用与短视、稀缺陷阱、余闲的重要性;稀缺心态:稀缺并不仅仅只是资源和欲望之间的鸿沟,也是一种心态。作者提出,资源的稀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稀缺的心态。稀缺俘获注意力,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还会影响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无论它的存在是以毫秒计,还是以小时、天或星期计。对稀缺的感觉会萦绕在大脑中挥之不去,从而影响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影响对选择的权衡,影响思维方式,并最终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比如“专注红利”,更容易集中力量解决当前的难题。但由于“目标抑制”,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只看眼前突出的矛盾,而不看广阔的全局;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它需要关注的事项,并且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不那么有成效。

落入稀缺的陷阱原因:稀缺陷阱并不限于实物资源的短缺。它的根源在于对资源的错误利用,从而出现了实际的短缺。稀缺陷阱就是一直在落后一步,一直在偿还上个月的支出。用这种方法管理和使用资源会让我们感觉所拥有的资源变得更少了。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规划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而稀缺则令这一问题变得更为严峻。缺少正确的长远规划以及借用,导致稀缺进一步放大,就像复利一样,使最初的稀缺变本加厉;避免稀缺的陷阱: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同时调整心态,避免稀缺影响到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是逃离稀缺陷阱的希望。余闲可以应付突发事件,心理上可以较为放松,不会加重带宽负担,也不会导致管窥和短视。人们可以考虑长远,不用打补丁,有效的规划和利用资源,制造适量余闲。(计划不要太满);若有可能,应当先思考,首先寻找一次性解决的方案;集中注意时,不忘被忽略的;根据时间的宽紧,安排任务的顺序;将一次性截止日期改成阶段性截止时间。(把我们的任务分段)

稀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无处不在,且常伴人们左右。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意志而消失,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其的深刻理解来掌握灵活应对的方法,培养足够的认知和技能与之共舞;《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守正出奇,规规矩矩打仗能打和;用多余的兵马创新变通,增加余闲带宽,出奇方可制胜。

《稀缺》优秀读后感 篇3

稀缺,会占用你的一部分脑子,让你做其他的事的时候可能心神不宁。但不是所有让你心神不宁都是稀缺导致的。

你的错误决策会导致你陷入稀缺,比如在时间或者金钱充足的时候大肆挥霍,后面就陷入了稀缺,需要借入之后的资源来帮助现在。避免陷入这种稀缺的方法是在充足时分割,把钱分成一小份一小份,其中一份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把一项大任务按最后的deadline分成一个一个小的`任务,各自设置截止日期。这算是理财和时间规划吧。

当遇到的确物资短缺,比如朝鲜,比如以前的大饥荒。砍掉那些因为比较形成的稀缺,那只是你脑子里的,砍掉了不影响实质生活。再好好规划,寻求帮助,再实在不行就是命运了。

在帮助穷人时,不要只补窟窿,因为穷会占据他一部分精力。首先,最低限度的补窟窿,现在农村会给贫困户免费盖房或者补贴盖房;其次,提供不太占他精力的技能帮助,因为占有太多精力成效很慢他很容易放弃,不太清楚农村的精准扶贫和科技扶贫是不是这种策略。更长远的是帮他把那些重要的但是不紧急的事纳入他的视野之中,让他在分配资源做决策时更理性,农村合作医疗算是吧。这么看,国家还是在改善的~

重要且紧急的最先,再重要不紧急的,紧急不重要的可以麻烦比尔,最后不重要且不紧急的。希望能够更好地安排和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稀缺》优秀读后感 篇4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贫穷之人会一直穷困潦倒,忙碌之人会永远日理万机,孤独之人会终日形单影只,而节食之人也总是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这四类现象看似互不相关,却有着相同的心理学原因——稀缺心态。贫穷是因为金钱的稀缺,忙碌是因为时间的稀缺,孤独是因为社交的稀缺,节食失败是因为饱腹感的稀缺。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稀缺就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虏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使我们坠入“稀缺陷阱”,疲于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稀缺。稀缺的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稀缺造成的第一个问题是管窥。所谓管窥,是指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时,会忽略其他事情,就像从管中窥看这个世界。比如工作忙的人容易忽视家庭、穷人容易忽视自己的健康、落后的进度导致连续通宵、压力大的时候不愿意去健身或社交。眼前的稀缺问题总是会被放大,而与此无关的事物就会被忽略,当一次又一次经历稀缺时,被忽略的事物也就越积越多。

稀缺造成的第二个问题是带宽降低。所谓带宽,是指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认知能力主要是我们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集中表现为智力水平的高低;执行控制力是坚持计划、集中注意的能力、抑制冲动的能力,集中表现为自我管理水平的强弱。贫穷和忙碌都会降低我们的带宽,让我们变得更笨和更冲动。节食和孤独也会降低我们的心智带宽,无非是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不同罢了。

稀缺造成的第三个问题是借用和短视。借用就像稀缺的孪生兄弟:穷人容易欠债、忙人容易拖延。因为明天的稀缺无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样俘获你的注意力,我们为了解决当下的稀缺,借用了未来的闲余。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时间管理里往往强调,最需要花精力解决的,往往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其实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时间管理,还存在于金钱管理。所以穷人总是缺钱,又为了解决当前的困窘陷入债务陷阱,难以逃脱。贫穷是一种严重的资源短缺,更会带来多重短缺问题,让人变得更健忘、智力下降、自控减弱、缺少规划、因循守旧。陷入贫穷心态的人会觉得,每日的开销就足够烦心了,哪有精力去学习新技能、去控制体重、去耐心教育子女呢?遗憾的是,自古以来社会都是金字塔形分布,贫穷永远是大多数人的宿命。

稀缺带来的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不易挣脱。为了避免陷入稀缺陷阱,我们需要增加闲余和提高带宽。闲余不能太多,多了会导致低效和浪费;闲余也不能太少,少了会导致管窥。要保证有闲余。比如休息日或者节食计划里的放纵日。梭罗说过,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

提高带宽有两种方式,增大箱子容量或者节约带宽。个人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更多的财富,扩大财富的箱子,再利用财富换取时间、健康等稀缺资源,从而提高整体带宽水平。也可以节约带宽,也就是利用自动化,把警觉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为:比如备忘录的自动提醒、信用卡自动还款、自动理财计划等等。生活中很多重复性高、可预测的事件,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尝试一次性地解决,并能避免之后无数次的繁忙。

怎么增加我们的闲余呢?每周至少彻底放松一天、预留足够的风险储备金、合理膳食、周末与朋友聚会等等。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我们忙忙碌碌,什么都不敢舍弃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心智脆弱的时候。人之所以需要闲余,是因为它会在不经意间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正如行李箱的大小会影响我们装箱时是否精打细算,时间箱的大小也会影响我们选择工作、休闲还是与家人共度,金钱箱的大小也会影响我们的消费、储蓄方式。简而言之,闲余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虽然闲余导致低效和浪费,但是它减少了失误的成本,为我们的生活预留了失败空间,避免我们陷入管窥心态。

看完这本书后了解了稀缺背后的原理,但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却是知易行难。作者阐述稀缺的专业知识,对这一领域的深刻理解,确实改变了我的认知方式。有幸能看到这本书,了解了稀缺的知识会影响我们对稀缺的处理方式。自身感触最大的是做任何事都要提前计划,不能盲目于眼前陷入管窥,给自己留有余闲去思考。计划制定好之后,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不要想着读书和带孩子;同样带孩子的时候就好好享受亲子时光,经营好自己的家庭生活,充分利用专注红利。在所有欲望之中,我们往往被世俗的观念困扰,本能的把财富欲望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因此忽视健康、忽视内心充盈、忽视经营亲情友情。身体健康、生活富足固然重要,然而心灵充实、情感丰沛亦是我们向往并为之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