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以虚实结合的方法,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极度寒冷、饥饿、冷落的情况下,一次次划燃火柴,出现了不同的幻想,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全文以火柴为线索,从卖火柴到燃火柴,最后拿着燃后的火柴梗,带着美好的幻想幸福地死去。课文以美好的幻想和细节描写映衬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设计理念
1、以读代讲。以读代讲,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带着学习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认识生字、理解相关词义,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先学后教。整个教学过程我是按照“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设计的。通过 “定向学习”——“交流展示”——“教师精讲”——“课堂检测”四个环节落实学习任务,从而达成学习目标,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3、双主教学。整个设计和教学过程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突出教师的重要作用,如教师在“先学”中走进学生进行引导解疑,在展示中适当补充纠正,特别是“后教”环节,以精彩的点拨和诱导,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
三、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5、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四、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谈作者与题材。
1、你知道什么是童话吗?(童话是一种文学体裁,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2、谁知道安徒生吗?(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你读过了吗?)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提纲。
1、认真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写会生字,能理解所组成的词语意思。
2、把课文读通顺,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一次看到什么?为什么?
3、小组合作交流,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展示学习情况。
1、学生读文展示。由每一小组小组长展示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巩固生字读音,教师随机矫正其出错的地方。
2、指定一个小组团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要求比较通顺地诵读。
3、安排每一小组的较差学生书写课本中的生字,师生注意其用笔情况,之后进行点评指导。
4、抽查与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意思。
5、哪个小组愿意展示回答“学习提供2”的问题?由小组长指定学生回答。
6、指定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试着回答“学习提纲3”。
(四)、精讲与点拨。
1、教师示范读学生在朗读中容易出错的相关段落。
2、小组长矫正组内学生写字出错的地方,教师随机课堂指导。
3、点拨引导“学习提纲2”的问题,教师板书: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幸福的地方。
4、用“因为小女孩渴望——所以她幻想得到——”启发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提纲3”。教师板书:温暖——吃烤鹅——节日的快乐——得到关爱——幸福的生活。
(五)、课堂检测与补救。
1、读写课文生字:乖 裙 兜 币 唉 橱
2、书写词语:摇篮 围裙 圈腿 裂缝 橱窗 饥饿 乖巧
3、用“因为小女孩渴望——所以她幻想——”通顺地概况课文的主要内容。
4、安排课后的“兵教兵”。
第二课时
(一)、检测“兵教兵”课后合作学习任务。
(二)、出示学习提纲。
1、课文以“火柴”为线索,主要写了几件事?
2、细读课文,比较通顺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知道了小女孩的具体处境,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4、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5、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可以成为现实吗?你觉得这篇童话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三)、展示学习情况。
1、抽测平时学习成绩较差学生回答“学习提纲1”,小组长补充,能准确概括。
2、由小组长代表小组回答“学习提纲2”,全班同学点评补充,使概括基本流畅。
3、教师课堂巡视,关注差生对“学习提纲3”的完成情况,随机解决学习困难。
4、抽查中差生,让其畅谈“学习提纲4”的学习感受。
5、安排“最想说”的学生,完成“学习提纲5”,鼓励不同见解。
(四)、精讲与点拨。
1、以课文的基本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完成。(板书:卖火柴——燃火柴——拿火柴梗死去)
2、从“冷”、“饿”、“缺乏快乐”、“缺乏爱”、“缺乏幸福”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找一找相关语句。
3、用“时间”、“地点”、“天气”、“小女孩遭遇”、“ 几次擦燃火柴”、“最后结果”等启发语,理解小女孩的处境。
4、教师深情诵读小女孩幻想的段落,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味,读出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5、用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点破,人吃人的社会,幸福只是幻想。
6、“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7、板书设计:
美好的幻觉 ————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五)、再次感悟写法,升华情感。
1、对比阅读幻象和现实部分,说说幻象的句子在暗示什么?
2、小女孩死了,作者连用了两个“幸福”,作者想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准备召开“班级读书会──走近安徒生和他的童话”。
2、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走进文本。
2.难点:让学生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辛酸。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他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关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学生交流。出示资料:
安徒生(1805—1875),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因家境贫寒,安徒生幼年未进过正规学校,十四岁时独自去哥本哈根,在剧院里打杂。后来在一些艺术家的帮助下才正式上学。他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认读、词语
2、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故事中的小女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刚才有几位同学都交流时都用到了“可怜”、悲惨这些词,你们和安徒生的感受是一样的,看看书,哪个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感受?谁来读读。
生:“可怜的小女孩”。
2、“可怜的小女孩”。哪些句子描写了她的可怜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谈一谈作者是如何写出小女孩的可怜的?
学生交流汇报
a、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环境的恶劣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环境描写)
b、“小女孩只好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抓住了小女孩的外貌体会到了他的可怜。
c、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动作描写写出了小女孩的可怜。
d、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指导朗读 (强调三个“一”,抓关键词)。(强调“谁也没”,读起来体会不一样的感觉)
师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作者通过外貌、动作、环境和一些小细节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是如此的可怜,然而,同学们,这篇文章最大的写作特点还不止这些,安徒生,这位伟大的童话大师用他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诠释着小女孩的可怜。
(四)、合作交流,重点探究,感悟童话的表达特点,进一步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她都看到了什么景象?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认真读书,填表格。
1、让我们先来走进小女孩第一次擦然火柴的情景。
大屏幕出示:来,请你来读。(第一次擦然火柴的情景)
(大屏幕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变成红色。)为什么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见大火炉?生(因为太冷,渴望得到温暖)
指导朗读。
学生速读,交流。师完善板书。
2、那我们再走进课文来找一找,小女孩5次擦然火柴的情景,哪些句子是写她想象的,哪些又是现实的?
用括号括出想象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现实的句子。
生交流。
3、小女孩的现实就是这样,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么多想象的画面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体会:幻想越美好,现实就越残酷,同学们,这就是童话的特点,通过想象和现实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
4、那么带着你的新感受,再来读一读小女孩幻想的句子,找出你最想读的一次想象情景,读一读。
读完这些对幻想的描写,你得出了什么结论?生交流。
(这些都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残酷的,用幻想来衬托现实的残酷。这样写,让我们更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
(五)体会作者情感,引起共鸣
那么同学们,小女孩的境遇为什么会如此可怜,为什么会有这么悲惨的命运?
联系社会背景(出示资料)
那么你还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交流 同情 憎恨
过渡:小女孩在这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坐在墙角里,脸上带着微笑,两腮通红,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同学们来看,小女孩死了,脸上还带着微笑,你是怎么理解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让我们对小女孩的死不再那么悲伤,有了一丝丝的安慰。
所以文章的结尾写道,生齐: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生交流。
现在,你读懂了安徒生的情感了吗?那就是对出于社会底层人们的同情,对贫富不均现象的憎恶。有个叫刘倩倩的小女孩,读完这个故事后,写了一首诗歌,请大家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她对小女孩的同情。请你也写几句关注和同情小女孩的话,深情地读给她听,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六)、拓展延伸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安徒生一生写下了168篇童话,象……(出示PPT)等,今天学习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再来品读这些作品时,你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希望同学们课外用心去阅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遭遇的同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像与悲惨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情描述,引出新课
1.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卖火柴小女孩的画面,用动情的语言进行描述,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出新课。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相机提问:“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全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结合课文读准字音、体会字义。
3.自主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再读全文,汇报交流
1.课文的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细读探究
(一)阅读第一部分(1~4自然段),体会小女孩所处的恶劣环境。
1.读后讨论。
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抓住两点来引导:一是“她不敢回家”;二是“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2.说说体会。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小女孩冻了一天,饿了一天,没有人关心她,回去还要挨打,真可怜。)
3.感情朗读。
要把阅读中体会到的小女孩的可怜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阅读第二部分(5~11自然段),探究小女孩的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
1.自读感悟。
说说小女孩的理想与需求是什么?你是从那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小女孩的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并追溯原因。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
3.交流展示。
(1)谁能代表小组把上面的问题与大家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可随机归纳板书
理想———幸福、快乐
需求———温饱、欢乐、怜爱
(2)从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文中哪些段落最能打动你?读出来给大家听。(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个性,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阅读第三部分(12、13自然段),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1.自己轻轻地读读,再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
(自学、想像)
2.联系全文理解句子。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想说什么?
三、总结
第三课时
一、深化主题,领悟表达方法
1.朗读课文后讨论
①小女孩的死说明了什么?
②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如此痛苦,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她美好的幻想?
2.从这篇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加深理解旧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二、指导复述全文
1.回忆课文内容,向同桌复述。
(引导学生回忆五次幻象,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2.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指名复述。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读要求会写的字并组词。
2.按字型结构分类,指导几个难写的字。
3.学生练写。
四、积累词语
1.在文中选出两个你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2.自选词语写两个句子。
五、拓展延伸
你们喜欢安徒生的童话吗?课后我们可以读一读《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六、作业(任选其一)
1.改写这篇童话的结尾。
2.写一篇读后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2、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
2、简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小女孩的命运。
二、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1、读“预习”,理解“预习”要求。
2、边自学,边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画出来,注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内容。
3、检查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理清脉络
1、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看到的五次幻象,课文中从哪里到哪里?
2、刚才我们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抓住了主要段落,请大家再想一想,其他部分与这个主要段落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他部分应该怎样分段呢?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想想你读了知道对小女孩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说说
3、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在课文中注明。(可怜的小女孩)
4、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
(1)这一段怎样写小女孩“可怜”?
(2)小女孩的确可怜,主要是因为她家里很穷,书上是怎样写她的家的?
(3)朗读体会。
5、小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一、学习第二段
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内容
二、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理解“终于”
(3)擦一根火柴为什么还要鼓足勇气呢?
(4)“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5)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6)结果怎样?
三、指导朗读
2、自学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学指导: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擦——燃——灭)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哪三个内容?(现实——幻象——现实)以下几次擦火柴。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二三两次擦燃火柴的内容。
(2)自学提示:第二三次擦火柴,她从火柴的亮光中分别又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3)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奶奶的?她看到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3)学生读完师接着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