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百科 > 经典方案 > 正文

中学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2025/09/23经典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中学美术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中学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人物一直是画家们经常表现的对象。他们把自己内心对人物的理解,用细腻或者粗犷或者写实或夸张的造型手法表现出来,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特征与个性,让看画的人一眼就能辨识与了解画中的人。本课就是从欣赏不同的人物形象开始,然后分析他们的相貌特点;再从简单的人物的脸形五官的比例关系着手,结合人物的表情和神态的变化,成功的把握再现一个人的基本特征。

本课教材按大纲要求,本教学内容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像的赏析,帮助同学们对人头的一些基本比列进行了解。为以后的美术学习打下一些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他们对造型表现有一定的基础。在本节课中,主要是如何让学生把握住脸型及头部的比例变化。加上他们自己的表情变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为什么画家能表现出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及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规律.

2.初步掌握人物头像的观察方法和比例。

3.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增强同学们对亲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头像的脸型、五官及表情变化对头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和了解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

2.通过学习能表现出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A4纸、自画像、学生画像

学具准备:

直尺、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猜看,我是谁?

请欣赏画家们画的人物形象及老师画的自画像。

问:为什么这些画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谁呢?同学们是看哪里来加以判断的呢?

小结:是通过人的脸的特征来判断的。人的脸是一个人的标志。所以在进行人物绘画时,首先要对人脸的一些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

二、新课讲授

(一)、脸型特征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同样子的人,这些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脸不一样,认识一张脸,首先得从他的脸的轮廓开始,既人物的脸型。

让我们一起观察图片上人物的脸型特征。(学生头像图片)

这么多的脸,他们的脸型一样吗?

点击“八格”,出现“田国目用,由甲申风”。

分析学生脸型

欣赏《小女孩》《藏族女孩》的脸型的把握。

教师示范脸型

(二)、五官比例、位置

师问:画一张头像除了画脸型还有什么呢?(五官)

提问:画家是怎样做到五官协调的呢?引入传统的“三停五眼”。

1.三停就是把我们的脸从上到下分成三份,这三份就叫“三停”,

是如何分的呢?请大家看图:

①“发际”到“眉弓”的距离叫做“上停”;

②“眉弓”到“鼻底”的距离叫做“中停”;

③“鼻底”到“下颏”的距离叫做“下停”;

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眼睛是在哪一停?(讲这部分时应该结合同学们自己的面部进行教学,叫同学们用尺子相互的量一下对方的三停)

2.五眼

就是我们的脸(正面)宽为五个眼睛长。把脸横向分成五份。这五份的宽度是相同的都是一只眼睛的宽度。(一方面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直观的让学生看着多媒体图片上五眼的关系;同时叫同学们相互的测量一下对方的五官,并找到正确的比例。)

师问:通过测量同学们得出什么结果?

如果某人的五官不同于这一标准,则成为其明显特征,这是因为,“三停五眼”是衡量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位置的基本判断。

欣赏五官图片。

教师示范五官。

欣赏作品并分析他的“三停五眼”。

小结:“三停五眼”不是一层不变的,是根据表情的'变化,头部姿态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想一想:我们的五官是不是一直不变的?那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变化呢?

n心理活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n欣赏表情帝杨迪先生的表情变化

n请两位同学上台表现不同的表情

n展现不同表情的作品

总结,人的表情、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是由人的五官变化和头部姿态的变化而出现的。

(四)、作画步骤:

1.画出脸型的大体轮廓和位置。

2.画出发型的大致特点。

3.整个形确定之后,开始进行五官特征的描绘。

4.细致描绘,调整完成。

三、动动手

选择你喜欢的表现形式描绘你的同桌,或者屏幕上四位同学,力争通过脸型、发式、五官、表情表现出Ta的形象特征。

四、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总结:正确把握好五官的特征和比例是成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的关键,同时根据作业情况复习巩固讲的知识点。

五、课后延伸

欣赏、解析罗中立老师的油画作品《父亲》

运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回家表现一张亲人的人物形象。

中学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是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知识点与第一册的图案有相通之处,学习时可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艺术历史悠久,它向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粗犷朴拙,南方精巧秀丽。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了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经起稿、剪刻和贴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在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

教学目的:

唤起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使学生认识民间艺术,学会运用的基本技法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

是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学准备:

作品若干,各色电光纸,剪刀、刀子各一把,2开白纸两张;投影仪。

作业要求:

能够在课堂上独立设计完成一幅窗花图样,做到造型单纯、简洁、富有情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l分钟)

(二)学习新课(10分钟)

1、教师出示邳县作品,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教师讲述:这些作品出自邳县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2、请学生欣赏课本(P17P18)作品。欣赏的同时归纳的题材种类。(教师板书)

3、结合作品教师讲: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方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精巧秀丽、玲珑剔透。的样式很多,这是窗花、墙花、门笺。喜花、枕花、礼花等。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教师板书)

4、教师将展示给学生问:这些作品是运用哪些工具制作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教师指图1、图2,用启发性的手势、语言提问:图1、图2都是人物头像,但在眉眼等细节上却用了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发现了?(教师综合学生回答板书)教师再指图3图4问:用什么方法能让这两幅出现多种色彩呢?(学生回答困难,教师可用半成品给学生示范,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6、教师展示图5、图6、图7,讲:下面我们研究的造型装饰手法,图5这幅突出了人物的形态,而次要的细部却没有刻画,它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教师指图6图7问:鱼和猪的形象和生活中的.形象有什么差别?大家讨论一下。(同学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

7、教师展示图8、图5问:这两幅图的构成形式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8、教师给学生做示范。示范时配以讲解,注意扩展学生的思路。如::运用折叠法剪的是光卉(图9),如果剪单独对称式的人物怎么剪(图5)?均衡式的呢?(图8)?

(三)布置课堂作业,学生设计制作,教师辅导。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1图2,指出阳刻时应“剪剪相连”,阴刻时要“剪剪相断”。再让学生观察图9图10,指出对错。经过比较议论得出画纹样时必须注意纸的连断的结论。突破难点。

(教学建议:展示和板书用投影仪)

(四)展评学生作品,请部分学生阐述表现意图。

(五)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点题:以上学习的是的一般常识,剪刻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好作品。

中学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线材特性,感受教案线材造型的美感,学会运用一两种线材造型方法进行设计制作。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线材进行创意造型,较为恰当的体现一定的主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线材的特性,体会线材造型的美感。

运用线材造型的基本方法,制作有主题的线材造型作品。

2、过程与方法:以欣赏带技法。通过观察、体验了解线材特性,赏析经典线材造型作品理解线材。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从一组简笔画中找出表情的变化是因为描绘嘴巴的线条。线条用来表现情感,因为它曲折张弛,运用自如,同时线条也可以表现固有建筑。

(出示用线条设计的城市建筑图片)这是设计师为我们美丽的城市建造的城市雕塑。线条在我们美术中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一根根线条在对比、交融、和谐、统一中形成节奏和气势韵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线材造型”(出示幻灯)

二、发展阶段

(1)看了刚才建筑设计师为我们城市这个大家庭建造的线条雕塑,如果要你们来用线材制作家庭装饰小摆设,你将用什么样的方法?

(2)(出示用电线制作的小摆设的图片)

同学们分析研究动物、人物线材作品,分析并找出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制作方法。(出示示范作品)

A、用一笔画的方法,抓住动物、人物的形象和动态,在图画纸上绘图。

B、(Flash动画出示一笔画的.绘画方式)

C、可参考用线描绘的动物、人物图案资料,按立体造型表现加以改进。

(3)完成绘图,用电线进行创作。

学生制作时思考:

A、今天打算做一个怎样的小摆设?

B、先考虑一下要做的这个小摆设的内容,然后再动手。友情提醒:

①完成绘图用电线进行创作时要考虑线的首尾如何处置得更巧妙?

②未成功的作品拉直后再重复使用。

③设计和制作时,要考虑重心问题,作品完成时能平稳站立,有较好的稳定性。由于电线较长,教室空间较狭窄,制作时把电线两头折弯曲呈圆滑状,避免发生被电线切断处划伤的意外事故,一定要注意安全。

(4)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三、展示讲评交流展示作业,师生、学生之间共同评述作品的优缺点,总结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拓展进以步研究人物、动物线材造型的多种表现材料、表现手法和设计思路。

中学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于“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知道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过程与方法

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家庭亲情。通过活动锻炼学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养,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并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这里渗透权利与义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感受家庭的温暖,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教学难点: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三、教学关键

联系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感受家庭的温暖,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四、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播放音乐《常回家看看》导入新课。学生边聆听音乐,边欣赏全家福。音乐因其美妙深得学生喜爱,图片因其温馨唤起美好回忆。

(一)“回忆爱”——分享童趣的温馨

1.学生讲童趣。因势利导,先采用了同桌互助法,边欣赏全家福,边互讲呵护情。在大家的讲述中,父母的呵护,成长的快乐,家庭的温馨,无间的`亲情伴随全家福一一定格。

2.总结:在温馨甜蜜的气息中小结,深化对家的认识。

(二)“感受爱”——畅谈父母的贡献

采取了“收集资料感知、体味父母明理、案例分析深化”的三步来突破难点。

1.第一步:收集资料感知——填写表格。在学生填写完表格后,教师引导学生去甄别“哪些事应当自己做,而不能由父母所包办?”

2.第二步:体味父母明理——“夸夸自己的父母”

3.第三步:案例分析深化——借助链接“丢丢的故事”

让学生参与到丢丢的故事的讨论中:“丢丢有家吗?丢丢的爸妈爱她吗?”

(三)“走进爱”——让爱永住我家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家庭温暖,重在让他们感悟和体验。

1.表演情景剧:《快乐的周末》

2.感受家庭温暖。

3.朗诵诗歌,扬起爱的风帆。在欣赏了有趣的表演,体会家庭温暖之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家》。

4.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小结内容

(四)“分享爱”——制作温馨卡片

制作家庭温馨卡这一活动,我借用了背景音乐《让爱住我家》,让学生在充满亲情的音乐中动手制作:一个个风铃,一张张信笺,一只只千纸鹤,一束束鲜花,在学生手中完成。板书设计:

我爱我家爸爸+妈妈+我=家

课后作业

1.给父母写一封信或用诗歌、散文表达对父母之情(要求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示今后的努力方向。)

2.落实行动计划:每天1—5分钟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