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父母课堂读后感

2025/09/2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父母课堂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父母课堂读后感 篇1

儿子拿回来的《父母课堂》我坚持每期都看。从刚开始的兴趣逐渐变成了依靠。因为在那里面我总能找到教育儿子的方法,还有许多能让我和儿子共同讨论的话题。

在今年第三期中有一篇文章让我反思了许久,题目叫做《让孩子明白钱的好处》。文章中讲了培养孩子理财潜力的重要性,教我们要告诉孩子钱是怎样来的,要向孩子传达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让孩子明白乱花钱的可怕后果。并用名人当范例,形象描绘了花钱应像炒菜放盐一样恰到好处:盐少了,菜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

看完文章我深思了许久,对照文章我跟儿子探讨分析了他的现状,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儿子的“财商”并不是很高,优点跟缺点并存。不乱花钱、懂得存钱是儿子的优点。但是不明白节约,不会花钱就是他欠缺的。找到了缺点,我跟儿子开始了要做“理财小高手”的历程。虽然不是件简单的是,但我们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从文章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购物要求,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育受影响。而若家长不肯消费,孩子就会出现叛逆情绪。因此,应对一群没有正确消费观,心智也未完全成熟的“小皇帝”,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与他们斗智斗勇。要培养孩子的职责感,使孩子懂得节俭是美德。务必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对于每一分钱都不能任意挥霍。引导孩子们与家长换位思考,体会家长的艰辛。哪怕只是很少的几元甚至几分钱,也要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开卷有益,打开《父母课堂》你会发现它会让我们许多迷茫的父母找到了方向,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父母课堂读后感 篇2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是家长不断成长的过程。今年春季的一天,孩子从学校又带回了一本《父母课堂》(20xx年3月期刊),这套期刊杂志已经伴随我们家庭五年的时光了。现在不仅是我们父母的学习工具书,也是孩子喜欢翻阅和分享的杂志。

开卷有益。这一期的一篇文章《不以爱的名义为她安排》让我读后感触很深。文章篇幅不长,却通过精炼简短的生活小实例阐述观点,解决一个让无数家长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我现在孩子学习资源这么好,而学习动力却不强呢?

文章中的女孩在新学期伊始,与妈妈一同买学习文具,但妈妈先后两次提醒孩子是否需要购买教辅书,并在期间以说教的形式告诉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孩子每次都给了妈妈一个很肯定的回答:“不需要”。在面对妈妈说教的时候,孩子及时制止了妈妈,并点出了文中的一个细节,这位妈妈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英语教师,生活中一直为大学时光没有充分利用好时间和资源而后悔。这个细节告诉了我们妈妈在很多时候会不经意间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强加于孩子的未来,而这些都是以爱的名义。

这种生活场景也许在很多家庭中出现。暑假放假后的前几天,也有一位家长同我交流,谈到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回想我们家庭的教育,虽然有很多问题也在生活的磨合中伴随孩子的成长得到经验,但这一方面我们却受益于《父母课堂》的理念。对待孩子成长问题,我们一直坚持三个“不”理念:从不勉强孩子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从不为孩子做主报任何课外辅导课程,从不把父母的未尽的心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实现。

孩子成长的家庭虽算不得上富裕家庭,但衣食无忧,基本教育保障还是可以提供给孩子,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只要孩子愿意深入学习,基本都能满足孩子。我们是这样对待的孩子学习上的问题的:严把入口,关注过程,淡化结果。

所谓严把入口,就是慎重对待孩子的兴趣学习,在孩子做出选择前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考虑和体验感受,是否学习由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既避免了孩子因认知有限盲目决定,也能够让孩子自己承担兴趣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切困难。就拿钢琴学习这件事来说,往往导致许多家庭硝烟弥漫、战火四起。孩子是幼儿园大班的一天告诉我想学钢琴,我们帮助孩子认识了钢琴,带孩子去听音乐会,将学习钢琴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提前告诉孩子,并没有着急为她购买钢琴。在孩子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有一家琴行,每天放学,孩子会拉上家中老人到琴行看老师教学生弹琴,就这样过了一年,孩子上小学了,这种对钢琴学习的兴趣随之增长,我们带孩子在琴行学习了几节课,孩子喜欢又珍惜这种体验。在征求孩子意见的基础上,并确定孩子坚持学习的决心后,我们为孩子购买了一架钢琴。所以,许多课程都是孩子自己的再三要求,我们会让孩子慎重考虑后作出选择,因而学习的动力是孩子自身的内驱力,而不是家长的需求。

其次就是关注过程。孩子在小学五年的时间里,涉猎了许许多多她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有些是与学习有关的课程,如奥数、约读书房等。有些是与体育艺术有关的课程,如橄榄球、帆船、尤克里里、油画国画等。我们给予了孩子足够的体验空间,很多事情她了解了其中的乐趣后,当确定要深入学习之后,我们就要与孩子一起关注过程,这种过程体验往往比兴趣体验要重要得多,因为过程体验是形成孩子性格特质的重要环节,也同时考验着孩子与家长的意志力。还是以钢琴学习为例,孩子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与许多家庭一样,起初由兴趣转为天长日久的重复和练习后,也会遇到困难和坎坷,也会因一个曲子有难度就是过不了关而气馁甚至发脾气,但每次孩子都因是自己的决定而坚定自己的选择,没有退缩。对待课外辅导课我们也是坚持这一态度,所以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轻易说放弃。

最后就是淡化结果。这是从《父母课堂》中学到的观点。开篇提到的文章最后,作者回想着因强迫给孩子报了舞蹈课,得到的是孩子常常闷闷不乐,而孩子感兴趣的绘画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她的心“慢慢归于平静”,“牵着女儿的手转身离开”。这样的结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的结果就是要顺其自然。到目前为止孩子小学期间的任何学习,我和孩子爸爸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督促其建立良好学习习惯,对于结果往往不是太计较,这样包容的心态会让孩子更能放开手脚享受学习的乐趣和过程的快乐,不会太在意得失,尽管有些时候她的成绩并不如“人家的孩子”,但这些信息对于孩子来说只是参考,不是压力。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她自己成长的轨迹。

感谢《父母课堂》的多年的陪伴和指导,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孩子,更让我们收获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就了好的家风。

父母课堂读后感 篇3

自从阅读了女儿给我的《父母课堂》以后,感觉受益匪浅,也深刻地体会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以前总是想着只有赚更多的钱才能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现在回想,为什么要把教育的重任全部交给老师,而自己只是做好监督的责任就算了?通过学习《父母课堂》这本书,不仅纠正了我一直以来的思想误区,同时里面的文章在教育孩子的很多方面都给我们做父母的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在《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柴洁心访谈录》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自己培养孩子方面的误区。以前总是关注孩子有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者很死板地辅导她完成。只是懂得监督,却从没认真地想过如何让她更有效率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篇文章使我深刻地意识到,与其把关注点放在具体知识的指导上,不如放在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作为家长,我经常会告诉孩子,你把某某名人或者班上成绩好的同学作为学习榜样,但忽略了自己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毕竟自己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远远比其他的人都多。我一直以来都尽可能地限制孩子看动画片,却在孩子做功课的时间看韩剧。看了李嘉诚如何教子之后,在惭愧之余,也决心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纠正思想误区的同时,我还学到很多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在书本上聆听到孩子从来没跟我说过的心声,知道哪些话是父母的忌语。感谢《父母课堂》这本书给我启发,教会了我如何当一名优秀的家长。

父母课堂读后感 篇4

曾经我是一名海员,船一开航好几个月不着家,虽然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不同的风土人情,但最让我铭记于心的是在无边的大海上对家人的思念,这也使家庭在我心里变的无比重要。女儿的到来是一个大大的惊喜,初为人父的我果断放弃了在海上漂泊,回归家庭,因为我不想错过女儿成长的任何一个瞬间。

当女儿从一个襁褓里的小精灵出落得亭亭玉立,作为父亲这个角色,所担任的不仅仅只是对她的关爱和陪伴,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让我有点手足无措,尤其在升了小学之后,女儿的变化仿佛像被踩了一脚油门的汽车一样,进步飞速,有时候甚至会偶尔产生意见分歧,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小不点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小世界,让身为父亲的我,多多少少有适应不了这么快的转变,但是《父母课堂》正是一个化解矛盾的缓冲带,让我意识到成长不单单是女儿自己的事,作为家长在为人父母这条路上也要不断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往往父母真的把自己摆到了老师的这个角色,以类似命令的方式告诉孩子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可以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因为父母坚信自己是对的,这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没有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前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读了这期《父母课堂》中(20xx年11月)《别把传授变成了命令》之后,我感受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不是肆意对孩子下任何自己认为对的命令与要求,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往往比用言语去声明来的更有说服力,同样,孩子通过自己领悟懂得的,也远比父母的苦口婆心要深刻的多。

家里的家务活大部分都是孩子妈妈干的,我与孩子逐渐变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啥活都不想干了!看到这一些,我逐渐在下班后帮孩子妈妈刷碗了,打扫厨房了,不知不觉中,孩子也就逐渐参与进来了,收拾家私,拖地刷杯;孩子也意识到,家是我们大家的,家务活要分担,要有责任感,可以把劳动当成一种乐趣,从中得到快乐,给家一份美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正是《父母课堂》所讲的引领的作用。

正如文章所述,孩子小的时候,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需要教练式的父母,手把手的教,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她需要朋友式的父母,给予她尊重与倾听,在孩子想和父母分享的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忙而忽略,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跟父母沟通了,小小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也许是日后要用大大的耐心也弥补不了的。

感谢《父母课堂》能让我及时反思,作为庇护女儿的大树,这就是我的养分。没有孩子生来就懂事,也没有父母天生就会教育,孩子在她成长的道路上磕磕绊绊,父母在陪伴的道路上摸摸索索,然而,这就是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但五味具杂也不乏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