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苏东坡传》有感

2025/09/2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1

说起苏轼,我最初的印象是听妈妈唱的《明月几时有》,其次是在牛毛细雨中沿着苏堤漫行,去楼外楼品尝“东坡肉”,然后是对苏家父子三人并列“唐宋八大家”的艳羡。其实,我曾经在课本中学习了很多苏轼的诗词,对他的豪放派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直至这次认真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才能算真正地认识了苏轼。

我最喜欢的是苏轼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他用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眼光独到地发现世间之美并安然享受。他在《赤壁赋》中的那句“得失不计定白驹”想必是他的信条。人的一生会拥有很多荣耀,更会经历无数挫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是最适合的人生方式。

我最佩服的是苏轼的多才多艺。他不仅在诗、词、散文上留名千古,还擅长书法,精于绘画,会酿酒,会修堤,简直无所不能。他在六十余年的.人生中,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几千首可圈可点的作品,尽管他在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最顶级的人物,但是,没有人能够像苏轼一样在文学、史学和艺术上都有杰出表现。

可是,再完美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最完美的人生,让我最感动的是他的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一直住在他心底的那个人,纵是梦中相逢也“相顾无言”,到了“鬓如霜”的年纪,哀叹“千里孤坟”,那该是怎样的一种遗憾与凄凉。

“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这是苏轼题在蓬莱阁上的一副对联。当初看到的时候,只是觉得字漂亮,读过《苏东坡传》,突然就体会到了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空有一腔热血,却不能用于朝堂,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造福人民的不甘。

苏东坡在学术、人格等各方面都堪称“典范”。我想,纵使究我一生,也不可能触及他的高度,但他仍是我追寻的方向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2

在20xx年寒假到来之前,我拿到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细细读来,甚为林语堂先生的才气所叹服,对苏东坡这个大文豪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认识。苏东坡为人豪放,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乐天知命。苏东坡的诗文更是冠绝天下,流传至今。对苏东坡的称颂,已经有很多的文章。再美的华丽辞藻,也无法表达出我对苏东坡的崇拜,当然亦因我没有出众文采,优美的文笔,所以不再狗尾续貂。今天,我想说些其他的想法。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从《苏东坡传》中我看到了更多在我们历史教材上所看不到的东西——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高中对王安石变法的介绍,是在历史教材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教材主要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也正是因为王安石变法所发挥的积极意义,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从理财、军事、文教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收复了一些失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了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在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情况,加上严重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更主要是变法的坚强后盾———————神宗去世,王安石失去皇帝支持,最终变法失败。

在《苏东坡传》中,我没有想到王安石变法的另一面—————消极影响会这么严重,林语堂先生在这本书中通篇讲述的都是这次历史上著名改革的很多弊端。

书中说:“宋朝国力之消弱,始之实行新法以防“私人资本之剥削”,借此以谋“人民”之利益,而有一个狂妄自信的大臣任其事。对国运为害之烈,再没有如庸妄之辈大权在握、独断独行时之甚了。”这样的描述,好像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当权把宋朝给葬送了一样。当然书中还说到:“王安石在热衷于自己的那套社会改革新法之下,自然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自然会将倡议之人不惜全予罢黜,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张,永远是危害甚大的。”王安石有性格上的特点或者说缺陷,他变法不为个人私利,只想要让国家富强,想把北宋朝发展成汉唐盛世一样。梦想很美好,现实也很骨感。王安石变法中,听不进任何一点的反对意见,把反对改革的官员甚至是自己的朋友,全部或罢免,或降职。只任用支持变法的人,甚至用谎言糊弄皇帝,粉饰太平,任用的这些官员并不是真正的支持变法,只是为了谋取私利,中饱私囊,变法造成了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后新法被废除,变法失败。

我们评价变法,不应该从一时的得失,变法者的命运如何,也不应该用我们今人的价值观来评价。而应该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改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来评价,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我认为这场变法有功有过,整体上讲,变法是积极意义大些。但只是评价为功大于过或者过大于功,都太过于简单了。

研究历史,研究变法,更主要是的是要从吸取经验,吸取智慧,为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提供借鉴。王安石变法中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值得借鉴。但王安石在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刚愎自用,不肯听一点反对意见和任人唯从的性格,对改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王安石变法搞的民怨沸腾,民不聊生,这也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变法需要从实际出发,量才使用,用人得当。综上所述,一次变法,需要改革的领导者既要有大局意识,超前意识、全盘意识,又需要在改革中要注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真正的从人民利益出发,循序渐进,才能取得变法的胜利。

以上仅是我对王安石变法的一点看法,和书中所述有着不同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行斧正。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3

他没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飘于雨雾间的仙气,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古朴笔墨中寄托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东去,自比闲人的豁达豪迈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语堂先生说: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不错,一提到苏东坡,必会让人感叹这文人活得精彩,他拥有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坛上的巧舌如簧,高瞻远瞩,着实是难得的才干,家庭中有一个有思想的父亲,有肯为自己操劳的妻子。当然,人生中难免会有波折,但贬谪途中的他,一直把着乐观上进的心态,让他的人生又得到了升华。

他的诗词不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圆时的仰望,醉意中的苦闷,最后都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切祝愿,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绸缎般的朦胧,让这首诗的'芳华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笔锋下的百变,不得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战场上的烽火狼烟,惊涛乱石;公瑾谈笑风生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苏东坡,他有闺秀之细腻,浪子之气概,诗词的两极变化,让他成为世人口中的神话,不朽的经典。

他的精神不朽,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并没有丝毫尖酸刻薄。在贬谪途中,难免会有苦闷与不满,但经心灵的洗净后,都转变为阳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闲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随遇而安,他视一切痛苦为过往云烟,看淡世间凡俗,留给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净土和一抹斜阳。他一生清贫,为人坦荡,处处为百姓着想,他对权利视而不见,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乐太平。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负,他也比辛弃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始终拥有浩然之气。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世人都知道苏东坡,但并非真正了解他,我也一样,一本书不能真正诠释一个伟人,也许一个伟人还犯过错,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被记载,但他有公认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这是值得尊敬的。

我们怀念苏东坡,怀念曾经拥有他的一段历史,更怀念他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更怀念他将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压抑融于笔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羁,我们将把这份怀念传承下去,将他们成为不朽的佳话。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4

时间过的真快,又到周五,离下班还有半个小时,简单的写写吧。最近在读《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

一个星期的功夫,读了这本书的68%。我是一个很容易被别人的思想左右的人,在十分钟以前,我和作者是一样的,对苏东坡是十分崇拜,对王安石是十分讨厌的。但是最近的十分钟里我去豆瓣里看了一下这本书的评价,很多人的评价说作者写的过于片面,对喜欢的人无限推崇,对不喜欢的人无限贬低。现在想来作者确实有些偏颇。

首先这本书是林先生移民以后写的',写的是英文,我们看到的版本是英文翻译过来的。读起来难免会有点不舒服。另外,书中大量引用了史书中的原文,对于我这种没有太多文学功底的人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但是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对苏东坡的兴趣。如果有人想读《苏东坡传》的话,我提几条建议吧:

1,提前熟悉一下苏东坡在世的那段历史时期当政的皇帝,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的时间都是按皇帝的年号来计算的,比如说神宗元丰七年,还有什么英宗,哲宗之类的,看的我是眼花两乱。分不太清楚年份。还有就是书中大量的篇幅写了苏东坡周围的人,与其说是写的苏东坡传,不如说是写的那段时间的历史。

2,读的过程中做好百度的准备。或者提前学习一下古文,这样读起来就没那么吃力了,文中有太多太多的之乎者也,很多故事我都没有读到要义。当然,我这种不拘小节的人是没有去百度的。

3,文中作者的主观色彩很严重,大家心里最好有个准备。大家都读过王安石的是诗词,在语文中知道他是大文学家,在历史中学过王安石变法,知道他位居宰相。但是在本书中,他是小人。基本上没有什么优点。而苏东坡基本上就是没有什么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性格太过豪放不羁,容易得罪人。但是在作者看来,认为这是历史中的一股清流,不认为是什么缺点。但是东坡居士真的没有缺点吗?我不清楚,但是但凡生而为人,就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