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次北固山下》教案

2025/09/26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

二、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

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

1、请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位同学起来说说)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五、思考讨论: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七、背诵课文。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诗人李白讲述思乡的诗。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小组合作,寻找优胜)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小组合作解析,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平”、“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希望同学们课下多多采撷诗歌的优美的花朵,让文化的美好粲然绽放。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诵读全诗。

2、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旅途思乡之情,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次”是旅途中暂时停宿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它扼守在运河与长江交汇口的南侧,是南来北往的船只的必经之处。王湾是洛阳人。据《唐才子传》说,他尝“往来吴、楚间”。据《全唐诗》题下小注,这首诗即写于王湾往游吴中的路上。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先天(唐玄宗年号)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作品有《奉使登终南山》等。

4、背景资料:本诗选自《全唐诗》。诗人家住洛阳,先天年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来,当舟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时候,被那里开阔秀丽的景色吸引。此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这一千古名篇。

5、学生默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点出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照应首句,抒发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合作探究: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是一首写景诗,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是即景抒怀。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青山绿水,寻常用法,未免近于俚俗,但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却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恰到好处。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产生密切的关系,颔联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因为潮平两岸即加阔,风正一帆正挂着。颈联是即景抒情,见得海日又生残夜,江春又入旧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客日久,引动归思,就结出盼望乡书欲借雁以传的思绪。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意境清新辽远,描写细腻,运用了即景抒怀的写法。

诗人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青山、绿水、一帆——山水一色、风光怡人;

残夜、乡书、归雁——惆怅顿生、思念家乡。

————即景生情、旅途思乡。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了解唐诗吗?说说你熟悉的唐代诗人和他们的诗歌。

2、王湾,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因为他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这首诗就是《次北固山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出示课题)

3、解题

二、读诗味

1、自读

2、读诗有哪些要求?

朗读指导一: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朗读指导二:读出节奏

朗读指导三:读出韵味,找出韵脚

3、听范读,要求:闭眼倾听,边听边想,听时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从哪一句中出现的?

三、品诗境

1、这封家书写给谁的?猜猜他会写些什么呢?

2、诗中哪些句子写的是他看到的美景?王国维说:“诗中有画”,请你在颔联、颈联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联读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用文字描述出来。(小组合作学习)

3、赏析名句

(1)这两种景物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时序交替的景物。

悟诗情

(2)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愁有关吗?

4、如此一天天地过去,一年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这群大雁正要经过洛阳啊,怎么不引发我的思乡之情呢?因此在尾联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5、出示“鸿雁传书”故事

朗读指导四:读出感情。

四、话乡愁

1、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无数的诗人创作了无数的乡愁佳作,你能想起表达乡愁的古诗吗?我们一起分享吧!生展示积累的古诗。

2、师出示乡愁诗歌,生齐读。

五、作业

1、背诵诗歌;

2、积累表现乡愁主题的诗歌五首(积累本);

3、推荐阅读余光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