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的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俗世奇人》的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 篇1
《俗世奇人》讲述了在天津当地的各类奇异人物,比如: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张大力无边的力气,还有大回拥有精湛的钓鱼技术……他们都各自怀揣着自己独特的能力,在这一所大都市中生存。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述: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这一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位绰号为“张大力”的人。他的原名叫张金壁,身强力壮,力大无边,于是百姓们都称他为“大力”。在他的身上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家石材店的门口放着一把青石大锁,锁上刻着“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但因为这家店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自然没有人能够举起。有一次,张大力路过看到了这把锁,竟单手就把铁锁轻松举起,可当张大力举起之后,他竟看到锁底下还有一行字“唯张大力举起不算”,旁人见到了这行字都大笑——原来是店家在称赞张大力呢!于是,张大力便没有去索要那百两白银,扔了锁笑着扬长而去。你瞧!他的力气多不寻常呀!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难道只有不同于常人的手艺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奇人吗?其实不然,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无论有没有寻常的技能,只要你有颗敢去挑战,敢去创新的心,你就是名副其实的奇人!
就像在伦敦跑完最后一场比赛的刘翔,他明知道自己的脚受了伤,已经不能去争取夺奖牌。可是,他却不言放弃,依旧像个冠军一般踏上了起点。当他踏上那起点的一霎那,他就已经夺得了中国人们心中唯一的冠军了。虽然他没有跑完全程,但那超越常人的毅力同样使他成为了一位奇人。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只要我们曾经努力过,就会成为如同书中一样的奇人,即使没有他们的技术,但我们在俗世中的心永远不会变的平淡!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同样是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 篇2
听过一句话“平凡的人过着不平凡的'生活”,我当然是一个平凡人,没有特别华丽的外表,十分聪慧的头脑,过人的才艺……
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到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
我想这谁也说不准,因为奇人的生活是难以揣摩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然而,这些不同的活法始终吸引我的眼球,他们的谋生方法有奇怪的,有奇妙的,有奇趣的,或是与众不同的,反正字里行间都突出了一个“奇”字。他们各有各的绝活,也各有各的不同。
就拿开篇文章苏七块来说。在我认为苏大夫并不是求财心切。也许,他早就想过破坏这个规矩,让大家认识认识真正的苏七块。要不然,他不会还给华大夫大洋。而是在,天津卫当时这个混乱的局面中所破逼无奈的,他若坏了这个规矩,以后,他的话别人是不会听的。在这个局面中、这个环境中无发生存下去,这样,他也是想为自己谋生。
还有华大夫这篇文章中。作者将华大夫那种记牙不记人、对自己行业十分尊敬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华大夫虽然记性不好,但他作为一名牙医,他要对每一位病人负责任。要记住顾客的每一颗牙齿,以免耽误顾客的时间。
看了这些奇人,我小小的心也不免被触动,这个触动不是对深情文章的感动,也不是对幽默文章的羡慕,而是我对这些奇人绝活的佩服。其实奇人也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
所以,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 篇3
在这个寒假里,我看了许多有益的书籍,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 数不胜数。可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属《俗世奇人》这本书了。
刚看的时候,我对奇人的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有所怀疑,再往下看就信以为真了,全都是真人真事。
书中有个正骨拿环的苏金散,技艺高超,但是有个规矩,必须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才肯瞧病,俗称“苏七块”,其实他心地善良只是力的规矩不能改。书中还有个泥人张,台下一边看戏,一边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啥像啥,一手绝活儿。他艺高胆大,智斗横行霸道的“海张五”。还有更绝的文混混儿刘道元活出殡,一连七天诈死笑看世间百态、人情寒暖······
书中着黑衣黑鞋刷墙,不沾一滴白点的刷子李,只认牙不认人的华大夫,好嘴杨巴······一个个活灵活现,真实反应了那个时代的人物风貌,堪称“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总共十八篇,每人一篇,各不相关。此书故事简短,语言通俗易懂,读完全书,让人惊叹不已:奇人妙事,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真值得一看,建议你有空也看看哦!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 篇4
在今年的语文课堂上,我结识了许多人……
在冯骥才所书的《俗世奇人》中,个个都是出神入化的人物。这也使我对《俗世奇人》这本书充满了好奇。看完了书,合上书本,留在我脑海中的都是那一个个极富特点的人物名字:刷子李、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苏七块等。记得这些都不是他们的真实姓名,而是天津人给他们取的绰号。因为这些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行当,所以人们把他们擅长的绝活儿和姓氏连在一起称呼,久而久之,真实姓名渐渐被人们淡忘,而颇具特色的称呼却在民间传开。
书中介绍的这些人物都有天赋吗?不。原来他们都不是先天的奇才,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努力锻炼,才练就了现有的本领。正所谓“天才=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百分之一的汗水”。比如泥人张那高超的手艺,只要见过别人的模样,就能把他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捏出来。这看似简单的手艺,其实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揣摩出来,以及自己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得来的。他们有着一手好本事,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在外界看来,他们像是横空出世的天才,可真正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自从看了《俗世奇人》后,终于明白:想要学好一项本领,乃至胜人一筹,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将坚持不懈的精神化作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俗世奇人》里个个都是凡人,但个个都不凡。你我都是大千世界里普通的一员,可经过我们的努力,说不定我们也会成为俗世的不俗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