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我不》读后感

2025/09/2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我不》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我不》读后感 篇1

阳光慵懒地舒展着身躯,空气夹杂着茉莉的芳芬,我蹒跚走进图书室。

书架正中央,一本黑色封面的书,吸引住我的眼球——饶雪漫的《我不是坏女生》。

这本书写的是关于几个女孩的故事。书中的女主人公们有共同点——青春叛逆和不羁。她们敢爱敢恨,无所顾忌,活得那么洒脱,甚至让我有些羡慕。一群处在青春边缘的女孩子,用力地爱,用力地付出。被伤害了,甩甩头,装作不在乎。

她们都是特别的,任性的。书中一个叫做“坏坏”的女生,给我的印象最深。她穿着一条粗大的军裤,一头烫过的卷发,她戴耳环,抹口红,成为学校的焦点人物。她是不折不扣的“坏女生”——她早恋、逃学。依她的话说,她交往过的男生都可以组成几个篮球队了。她没有朋友,被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排挤。她想像三毛一样去流浪,去沙漠。可她深爱她的父母,她说长大了要给她的父母全世界。

坏女孩,一般有比好女孩更多的故事。在小说里,坏女孩的故事,永远能吸引住更多的眼球。其实,她们也只是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因为个人际遇,阴差阳错地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从此生活变得坎坷。她们用放任去掩饰孤独,用一种痛去抵制另一种痛。

笼罩在月光下,静静地合上书,一颗幼稚的心频频跳动。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迈入“朦胧的宫殿”。然而,青春月光所散布的一片朦胧,需要擦拭双眼,在平静中观赏美,不要在美丽中迷失了方向。

总有一天,我能把“坏女孩”们多得数不清的梦想打包,带到某个充满阳光的地方。

《我不》读后感 篇2

读了《我不是完美小孩》这本书,我觉得里面的主人公——郝完美,是一个有爱心,很天真的小女孩,虽然她总是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可是我却觉得她已经很完美了。

郝完美常说:“谁都不能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世界愈悲伤,我要愈快乐。当人心愈险恶,我要愈善良。当挫折来了,我要挺身面对。我要做一个天天乐观向上,永远不退缩不屈不饶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的挑战”。这些话说得真好呀!

郝完美认为世界是公平的,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她们家却是这样的:不可以说出妈妈的三围和年纪,不可以说出爸爸的薪水,不可以批评爸爸在家里的穿着,不可以在家养小动物,比如小金鱼,小乌龟,小狗……但是她的爸爸和妈妈却总是要把郝完美的糗事告诉别人,想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的生活也不正是如此吗?

郝完美的医生对她说:看书时,姿势要正确,光线要亮。不可以一直看电视,要常常看看远方……可是她把这些话当耳边风;大人叮嘱她:见人要打招呼有礼貌。可是她不想和大人们应酬。

这听起来很像妈妈每天跟我唠叨的话。她说写字头要抬高;她说在人前要主动问好……我知道这些都是为我好,但是,我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最多也只能坚持5分钟表现良好。我真是怀疑我有健忘症!其实我很想改正坏毛病,也许改正了,就比现在要完美一点了。其实,每个人都不可能百分之一百完美。就像达利说的: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都做不到它。但是,为什么有些时候我好害怕完美呢?我自己也不知道。

这本书的作者是几米,而几米的童年是没有童话故事的,他国中、高中时期不算是成绩好的的孩子。进广告公司工作几年,白天上班,渐渐比不上晚间在家画画来的有趣,所以他就辞掉工作,勇敢地走上自由创作之路……所以就有了我今天非常喜欢看的这本《我不是完美小孩》了。

大人们知道小孩的想法吗?几米不也是个大人吗?他怎么会这么了解小孩的心理?如果所有大人都能变得和几米一样感性和敏锐,能接受我不是完美的小孩,那就好了。也许每一个人读了《我不是完美小孩》,都将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这个小孩和我很像呢!”

《我不》读后感 篇3

认识大冰还是在我小的时候,那会看山东卫视的一档综艺节目《阳光快车道》,他是里面的节目主持人那会的电视不像是现在这么高科技,那会家里能搜索到好看唯一的晚间综艺节目,就是大冰主持的这档综艺节目,那会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风趣幽默的大哥哥,很有才华,总感觉他有很特别的魅力,但是后面他逐渐的消失在电视荧屏里,直到再也见不到他主持的节目。

直到大学的时候,看到学校图书馆门口有他的新书发布会即将在我的学校举办,我才知道原来他不再主持,开始写书,成为了一名作家,发布会的当天我很幸运的抢到了入场券,在距离他不到一米的地方,听了他的演讲,买了他这本《乖,摸摸头》拜读。从那以后我开始慢慢了解他的经历,也从头到尾读了这本书,他的丰富阅历和人生感悟给我触动很深。大学的时候第一次读的是他的第二本书《乖,摸摸头》,后面又读了他的第一本书《他们最幸福》、《阿弥陀佛么么哒》、《好吗好的》。直到大学毕业之后到现在我最近才看完他的最新的一本书《我不》。

从最初看书时的惊诧与钦羡,到现在的波澜不惊,如今的我觉得任何事情发生在大冰身上,都不足为奇。我们每个人都在谱写自己的人生诗篇,并且都是独一无二的,只不过,有些人漫不经心,有些人却认认真真。认真工作,认真旅行,认真读书,认真打闹,认真尝试,认真犯错,认真恋爱,认真爱自己和家人,认真生活每一天。

大冰的这个系列都是些故事构成的,讲话比较白话,真情流露讲述了他一路遇到的人和事情身边认识的人和故事。最感动的就是大洋的那章了,他游荡四方,漂泊他乡,但因为妈妈,他终于醒悟过来回头是岸。当得知妈妈得了绝症,他濒临奔溃,或者说是已经奔溃了吧,然后他回到妈妈的身边,陪她抗争病魔,后来因妈妈的一句话,想逃出医院,他立马就陪妈妈逃出来了,开着一辆车陪她横跨中国,玩遍了东南亚,就是那种跟着文字我跟他们一起开心,一起难过,一起心酸。因为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类似的经历,病魔真的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失去亲人的痛苦是最大的伤痛,能够走出这份伤痛,对痛苦和困难说我不,好好的活着,开心的活着,才是对离开自己的亲人最大安慰,也是她最愿意看到的。

人生短暂,珍惜和家人,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保重好自己的身体,照顾好他们的身体,不留遗憾才是最大幸福。

《我不》读后感 篇4

无意间看到凉月满天的一篇文章,叫《我不敢老》。

通篇读完,竟讲不出一句话形容自己的感受,唯一的感觉就是平静。好像阳光下的湖,蓦地被柳条儿点了那么一下,在心底微微漾开了。

文章是写作者婚姻失败后,老爹又从床上摔下,成了终身残疾,那些生活中的苦,排山倒海似的向她压来。按说,这样的日子,早就灰暗得看不见太阳了,可我在这篇文里,却依旧望见她半跪在床前逗老爹笑的样子。四十多岁的女人,已没有再向生活抱怨的权利,能做的,只是咧开嘴笑,朝躺在病床上的父亲说:“爹呀,我不敢老。”

我不敢老。

里面承担的是多少苦与乐、泪与笑。无数次失声痛哭后,还是要抹抹眼,硬挤出一丝笑容给自己看。最后,听见作者的一席良言:“正告诸君:父母在的时候,永远,永远,永远不许轻生、自残、流浪、出走。因为他们需要你,如同你当年需要他们……”

读到这里,我除了叹息,竟别无他言。

我何尝,何尝不也曾是个孤单而又叛逆的孩子?

自我记事起,家里便总充斥着父母无休止的争吵。父亲老实,很多事上不能独挑大梁,总需要母亲频频操心。母亲便同他吵,声音里透出的气愤与绝望,连我这个孩子都能听得出。我那时常一个人坐在床沿上,一边抹眼泪一边听,在孤独里向往自由。

或许我从小就是这么一个孩子,性格偏激,任性妄为,心中总住着一个老成的中年人。

幼时那次离家出走的经历,母亲至今回忆起来,都觉得后怕。她常攥着我的手,有着一种失而复得的珍惜感,不停地说:“幸亏当时找到了你,不然,妈这一辈子都原谅不了自己。”

忘了那是在父母第几次争吵之后,我大哭着跑出家,仿佛被遗弃的孩子,疯一般地向西边麦地里跑去。那时已是六月份,麦苗已长到腰身,我不顾一切地冲进去,心中的恨意,是一个孩子所能达到的极点。

父亲发现我不见了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透。他们当真是慌了手脚,母亲冲进房内,大喊着我的名字,衣橱、床底下全都翻遍,却还是不见我的踪影。父亲早已等不及,从桌上抓起手电筒就冲出家门。

我那时已顺着麦田疯跑到了邻村,泪被风吹干了,留下一条条咸涩的印迹。我被脚下突然出现的石子绊倒,随即跌在那里,不再动弹。夏初的麦田,有股淡淡的涩味,我伏在垄上,硬用手堵住嘴巴,呜呜地哭泣。

等母亲他们寻来的时候,我已经伏在垄上睡去了。到现在我都惊异他们是如何找到我的,毕竟出走时,家中无一人看见我逃跑的方向,也不会有人能这么轻易地在黑天看见伏在麦田里的我。

可母亲做到了。我听见她在地头大呼一声,随即便是一阵或深或浅的脚步声。他们急匆匆地向我奔来,又急匆匆地将我扛在肩上,背出麦田。

我现在回想,这或许就是母爱的力量,她总能在别人不被察觉的地方发现些什么,在别人不以为意的地方感受到些什么,没什么别的原因,这只是一位母亲特有的本能。

那个晚上,我被母亲的哭声惊醒。尽管我此时已睡意全消,正伏在父亲宽厚的.背上,可我还是能听见,母亲急促的呼吸声,伴着眼泪,鞭笞着我的心。我多么希望父亲现在打我一顿,就算是骂我一句,我也心甘情愿,可他们却什么都没有说。末了,我只是听见母亲轻轻的一句:“回家吧。”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伏在父亲背上,听着母亲紧跟在身后一深一浅的脚步声。那么清晰,又那么熟悉的步调,让我的泪一度奔涌。

现在,我可能还是个叛逆的孩子。偶尔与她争吵,偶尔与她拌嘴。可这其中却只有我自己知道,当初我身上那些易被激怒的毛刺,早已被母亲根根感化。我心中的那个老小人儿,也渐渐不再忧伤。因为每当我想叛逆时,总能听见那个晚上她一深一浅的脚步声,一步步,单调却有力,仿佛在踏平我未站稳的路。那时我恍然发现,这么多年,我好像一直都在追随她的脚步,从莽撞到不安,从青涩到成熟,我一直紧紧跟在她的后面,咬牙成长。她也好像一直都在追随我的步子,在我身后一点点安抚着我的悲伤和叛逆。

每次我在路上走着,好像她都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互相追赶,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