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师的帽子》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魔法师的帽子》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魔法师的帽子》读后感 篇1
暑假李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就是《魔法师的帽子》。这本书太吸引我了,我用了几天时间就把它读完了。
故事从一个春天的早晨开始,小木民矮子精从冬眠中醒来,他和小吸吸、小嗅嗅一起在山上找到了一顶神奇的帽子,那就是魔法师的帽子。这顶帽子非常神奇,它能变出许多东西,甚至变出让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这顶神奇的帽子把鸡蛋变成五朵蓬蓬的小云,把海水变成甜甜的树莓汁。小木民矮子精在一次冒险中,认识了斯诺尔克小姐,与她一起冒险。在后来的与家人的冒险中他总想着诺尔克小姐,为诺尔克小姐捡来了许许多多的好东西。
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好像沉浸在这本书的故事里,和他们一同玩耍,一同快乐,感受到了一个充满真诚、善良和美丽的神奇世界。
读完这本书,书中的故事带给我很多快乐,也带给了我很多启示:任何事都有坏的的一面和好的一面,要正确去看待。
很多事情只要你坚持下去,不轻言放弃,梦想终究会实现同时也会带给别人激励与帮助,自己也会感到快乐与满足。
《魔法师的帽子》读后感 篇2
《魔法师的帽子》是芬兰著名女作家托芙杨松1948年创作的童话故事,也是她的被国外翻译得最多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世界各国儿童的欢迎。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进了童话世界,小木民矮子精一家人和住在他家的其他人的友爱、互助和乐天的性格、爱冒险的精神,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精彩的一章要数第二章了。第二章讲,夏天里一个温暖的日子,木民谷下着细雨,因此大家决定在室内玩捉迷藏,决定小吸吸来捉。小木民矮子精先躲在阳台桌子底下,但是想想觉得这地方太不安全,后来他看见墙角那顶黑色高帽子,接着他就躲了进去,因为小吸吸绝对不会往帽子下看。他怕大家找得发脾气,结果出来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妖怪,大家都不认识他了。后来,木民妈妈仔细地看了看小木民矮子精,说:“你是我的小木民矮子精”。这时候他开始变样,一直到他变成老样子。后来大家对黑色的高帽子产生了怀疑,斯诺尔克小子放了一只蚁狮进去,出来就变了一只世界上最小的刺猬了。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想:假如我也有这样一顶魔法师的帽子,我想把蛋壳扔进去变成一朵小云彩,带着我一起到天空上去玩一玩。
《魔法师的帽子》读后感 篇3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很喜欢看书,看过的书不计其数,每一本都令我回味无穷,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数托夫·扬松写的《魔法师的帽子》。
你们听说过小木民矮子精吗?他可是这本书的主角!
小木民矮子精和他的伙伴——小嗅嗅在山顶上找到了一顶帽子。但是它们谁也没想到,这顶不起眼的帽子居然是魔法师的。他们把这顶帽子带了回去,把它当做了字纸篓。木民妈妈随手把一个鸡蛋壳扔了进去,奇迹发生了!鸡蛋壳竟变成了五朵小云,他们慢悠悠的飘到了外面,正在采木梅得小嗅嗅发现了它们,夹着他们飞上了天。
过了不久,某甲和某乙来到了姆咪谷,她们向姆咪谷的所有动物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宝石,姆咪谷的动物们都惊呆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宝石。当然,住在月球深处的魔法师也被这颗宝石所吸引,来到了姆咪谷,某甲和某乙宝石送给了魔法师,他非常感激,帮姆咪谷的每一只动物完成了一个愿望。
《魔法师的帽子》伴我一路走来,当我孤独时它会使我开怀大笑;当我伤心时它能让我破涕为笑,它将永远伴我成长!
《魔法师的帽子》读后感 篇4
星期天,我一口气看完了《魔法师的帽子》这本书。
《魔法师的帽子》是芬兰著名女作家托芙杨松1948年创作的童话故事,也是她的被国外译得最多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世界各国儿童的欢迎。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小木民矮子精一家人和住在他家的其他人的友爱、互助和乐天的性格、爱冒险的精神,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精采的一章要数第七章了。第七章讲,由于某甲、某乙把手提包还给了木民妈妈,木民妈妈便准备为工人开个晚会,某甲、某乙手提包内的宝石之王终于在晚会上同大家见面了。魔法师在月亮上发现了宝石之王,于是黑豹便驮着主人来到木民谷,他们成了黑猫和白鼠,来到晚会上,魔法师说明来意,但某甲、某乙不同意交换宝石之王。魔法师答应为在坐的每一个人变出想得的东西。某乙希望得到和宝石之王一样的宝石。魔法师变出了宝石之后,某乙便把宝石之王送给了魔法师,魔法师拿着宝石走了。从此木民谷的谷民都过着快乐的生活。
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想:魔法师有能力得到宝石,但他没有利用魔法夺取宝石之王。魔法师说过:不能把宝石硬拿走,要不然就是抢了。不过你们不能跟我交换吗?比方说我用两个钻石山和一个山谷的珍珠跟你交换。
他采用满足大家愿望的方法,最后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同时,魔法师也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以理服人,不能专横武断,应该克服自私自利的坏思想,从小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好思想。
一定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不对别人做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