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2025/09/28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1

“从传说落到现在,从霏霏落到湃湃,从檐漏落到江海,问你啊,蠢蠢的青苔,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这首诗《雨声说些什么》,让我认识了余光中。

闲暇之余,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烟雨茫茫,蓄着丝丝寒意,嘀嘀嗒嗒,淅淅沥沥,如断珠一跃而下。春雨绵绵,打湿了老人两鬓白霜;冷风凄凄勾起了老人的思绪。朦胧中是那乡愁,透过雨什么也看不见,对故园的思念一点点,让雨来诉说。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身在异乡,看不见故园的杏花春雨,看不见牧童遥指的杏花村,看不见细雨浥轻尘……作者借雨写愁,化用了中国的'古典诗词,把自己心头忧忧的愁绪融于景中,我想,这也可见了余老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吧。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短小精炼的文字,没有各种华丽的词藻,却可以让人有所触动。“听听”“看看”“嗅嗅闻闻”“舔舔”把文字上的雨写活了,雨好像有种多样的情态,拨动了心弦,滋润万物。

少年听雨,那时的雨是奔放欢乐,显现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风华正茂;中年听雨,是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沧桑;白头听雨,是古屋中想到的亡国之悲痛。余老一生饱受分离之苦,尝尽了漂泊异地,久不见故园的心酸,如风雨中行船的客舟,找不到归宿。

小时读“小时的伞”、“湿了的鞋”,只觉句子有一种风趣和可爱,如今再次回味,才明白那其中蕴含着的是余光中美好的回忆和对过往留恋。

古屋不再,且听听那冷雨,且听听雨诉说的乡愁。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2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

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接着他跳跃联想,写道:······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马上,他大胆的想象: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这样下着雨。此时,我窒息般地感觉到余光中内心那种深深的乡愁以及爱国情怀。

本文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

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没有音乐味,何能成为作家呢?同样,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将思想完美融入语言,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我读书,常爱划句,但是读《听听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为每一句话都这么美。

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评论毫无过奖,也深刻公道。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3

我喜欢朱自清的清新婉约的美得纯洁,美得成熟的《荷塘月色》,喜欢这幅真实的景物,喜欢作者内心深处真挚情感的表达。杨朔的《茶花赋》,写出自然美,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喜欢作者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当然更喜欢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文章主要写了春寒料峭时漫长的雨季,“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细细嗅着雨味,清清爽爽新新的那种。但大陆的雨“无论是疏雨离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江阔云低。白头听雨,亡国之痛。”我们知道,人生的不同阶段,听雨所感亦不同,但不管何时的雨,都会让我们那颗敏感的心泛起涟漪,激起那湿淋淋的灵魂。

读完此文,难免心生惆怅,这样的凄苦源于内心,源于身临其境所感。仿佛看到作者孑然独行,在异地,在凄迷的雨中,漂泊异乡的游子都曾有过的那种孤独与思乡的情感。让我们不禁想起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确,雨可以寄托作者的悲喜,月可以承载离别的相思,风吟唱人生的豪情,雪演绎着人生境遇的起伏。

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无不昭示着人们的心情,雨带给我们无限的惆怅与哀思;凄苦与迷离。雪寓意着美好人生,扬扬洒洒,但生命是那般的短暂;风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换;总会忆起秋风,会想起多事之秋,看到那片片干涩枯黄的枯叶纷飞,绝望离去,又是怎样的一份伤痛;薄薄淡淡的青霜不禁心生凉意,只有在清晨的勃然一笑,那种冷美也只不过是个瞬间。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4

雨是感性的。丝丝润物却并不无声。听听,雨落在树叶上的沙沙的声音,青草池塘的处处蛙鸣。而我们身处城市之中,这些天籁之音,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听。

雨是传递信息的使者,是上天派她给大地带来问候。滋润土地,散发出阵阵清新的泥土芬芳。

听听,诗人笔下的雨的形态。“好雨知时节”是春雨如油最好的诠释。“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在秦观笔下雨又被带上了丝丝的愁。“清明时节雨纷纷”对已故亲人的祭奠,雨又带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

下雨也许是睡觉的'好时候,但我认为这是浪费。站在阳台上,窗外的景色,不外乎是那些隐天蔽日的楼房。唯独雨能够轻巧地穿过楼间的缝隙坠落下来。霎时间粉身碎骨,遁入土中,只留下一个印迹。

在屋中观雨是不过瘾的,走入自然中,任纷飞细雨打在脸上、肩上、发梢上。树上、天空已看不到鸟儿的踪迹。路上的车渐渐少了起来。行人的脚步加快了。天地一片寂静,唯有“嘀嗒”雨声。

长廊观雨又别是一番享受。听,那雨滴打在石阶上的声音,打在檐上的声音,打在草丛中的声音。如果此时在加上池塘蛙鸣。简直就是一曲超自然的交响乐。洗涤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雨洗落城市的喧嚣,洗去游子一身的归尘。

听听,那冷冷细雨打入心中,映入眼中。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5

前几日心情烦闷,望着窗外那倾盆如注的大雨,仿佛一切从头至尾的冲刷着自己的内心,闲暇之余缓慢地翻起一本书籍,映入眼帘的竟是那篇很熟悉的文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文章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声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随即,作者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了厦门之夜的雨,并以两位主人翁的形象叙述了一种淡淡的相思之愁。之后再次进一步的描写江南的雨,进而更深一步的刻画了女性独有的温柔。

雨气得空蒙而迷幻,轻轻地嗅一下,便可发现一种带有特别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让人不觉得感受到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身在美国的余光中,再次望着窗外的雨,却少了些许的清淡多了些迷离的情调,这不禁会让人的思绪飘落在梧桐相思树上,并不像骤雨打荷叶那样,总有一种淡淡的凄凉。可远在残等古屋下,这种凄惨的景象就变得越加的浓厚了。

春雨的绵绵;秋雨的潇潇;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凉,这也会一个人联想到人的成长从青丝少年到白发长者,伴随着无数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此情此景传递着无论是对故乡、还是对人事物的留恋,都伴随在着冷冷的雨声,透漏着一丝低迷的回忆。

雨既可以是一个人的心情变好也可以给一个人增添不少忧愁,也流漏着点点滴滴的回忆,这种记忆一直伴随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会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