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防诈骗安全教育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幼儿园中班防诈骗安全教育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幼儿园中班防诈骗安全教育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使幼儿了解什么是诈骗,并认识到诈骗行为的危害性。
教育幼儿提高警惕,学会识别常见的诈骗手段和信号。
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防诈骗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准备
诈骗案例故事。
诈骗防范知识卡片。
情景模拟道具(如电话、玩具手机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讲述一个关于小朋友被诈骗的小故事,引发幼儿对诈骗问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了解诈骗
(1)通过简单的语言解释什么是诈骗,让幼儿对诈骗有个初步的认识。
(2)展示诈骗案例,引导幼儿分析诈骗者的手段和受害者的心理,使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诈骗的危害性。
3. 识别诈骗信号
(1)向幼儿介绍常见的诈骗信号,如陌生人的电话、短信、网络消息等。
(2)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诈骗信号,让幼儿学会识别。
4. 学习防诈骗方法
(1)教育幼儿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父母电话等。
(2)告诉幼儿遇到可疑情况时,要及时向家长或老师求助。
(3)引导幼儿学习拨打紧急电话,如110,并在模拟情景中练习拨打。
5. 情景模拟
(1)设置模拟情景,如幼儿接到陌生人的电话,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约见面等。
(2)让幼儿在模拟情景中运用所学的防诈骗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6. 课堂互动
(1)组织幼儿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防诈骗经验,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2)开展小组讨论,让幼儿提出自己对防诈骗的看法和建议,培养幼儿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7. 总结提升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防诈骗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作业布置
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讨论防诈骗知识,并分享今天学到的内容。
绘制一幅关于防诈骗的图画,表现幼儿对防诈骗的.理解和认识。
五、板书设计
防诈骗安全教育
一、什么是诈骗?
二、诈骗的危害性
三、识别诈骗信号
四、防诈骗方法
不轻信陌生人
不透露个人信息
遇到可疑情况求助
六、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幼儿园中班防诈骗安全教育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电信诈骗。
2、掌握防范电信诈骗的方法。
3、增强对消费安全的意识和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讲解法:利用图画、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幼儿理解诈骗和其危害。
2、体验法:让幼儿亲身体验诈骗过程,深化对防诈骗的印象和认知。
3、游戏法:通过游戏操作,帮助幼儿学习诈骗的特点、预防方法等知识。
三、教学内容
1、认知电信诈骗
本课程主要针对电信诈骗进行讲解,帮助幼儿认识诈骗的真实存在和危害。通过图画、实物等多种方式,让幼儿直观感受电信诈骗的形式和常见手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了解防范措施
本环节主要以游戏为主要手段,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防范措施。例如,游戏中会出现一些看似真实的信息和电话,但实际却是虚假的,幼儿需要利用判断和分析的能力来鉴别出真伪,并学习到如何避免诈骗。
3、保护自身安全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幼儿的个人信息保护,通过幼儿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实例,介绍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和防范方法,为幼儿保护自身安全提供有效帮助。
四、教学流程
1、导入环节 (5分钟)
a、老师介绍今天的主题,告知幼儿们今天将要一起学习什么,并问幼儿们对电信诈骗有没有听说过。
b、老师播放一段与电信诈骗相关的视频,简单让幼儿们感受到电信诈骗的严重性和危害。
2、认知电信诈骗 (10分钟)
a、老师通过图片或相关跳线小故事,讲解电信诈骗的真实情况和危害。
b、老师提出“一切免费的东西都是骗人的”这句话,并向幼儿们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3、了解防范措施 (15分钟)
a、老师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幼儿们了解防范措施。
b、老师通过日常实例、传统习俗等图画、视频等形式,让幼儿们对电信诈骗判断有关知识进行掌握和实践。
4、保护自身安全 (10分钟)
a、老师向幼儿们介绍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
b、老师通过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向幼儿们介绍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和防范方法。
5、总结提高 (5分钟)
a、老师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幼儿们积极运用学到的识别和预防知识保护自身安全。
b、老师告诉幼儿们,要多向家长、老师等求助,学会在所在的网络环境中自我保护。
五、教学资料
1、图画、实物、比照等
2、相关视频
3、游戏模拟和规则
六、反思教案
本次教案采用了讲解法、体验法和游戏法的教学方法,为幼儿们的树立消费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课堂教学中,幼儿们积极参与,学习效果显著,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本课程的内容较为丰富,可能会超过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应加强对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执行。
2、一些慢热或较为胆小的幼儿可能较难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信息传达方式和沟通手段,让所有幼儿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课程中使用的一些过程模拟和图画等形式能更多地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应注意将模拟过程设计精细,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使他们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为了防止二次伤害,要适度细化课程内容,尽量考虑幼儿自身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
总体而言,这是一份成功的教案,具备可操作性和更高的参与度。它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消费安全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幼儿们的防骗能力,建立了一系列保障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的思想和方法,既为幼儿建立了消费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也为之后对相关信息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幼儿园中班防诈骗安全教育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一些防骗、防毒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掌握一些遇到遇到坏人对付处理方法,有一定应变能力。
活动地点:
本班教室
教学重点:
学习防骗、防毒防坏人破坏的生活常识,培养有关防范力。
教学内容
一、防骗小知识
(一)、在校生防骗应注意
1、不要将个人有效证件借给他人,以防被冒用。
2、不要将个人信息资料如存折(金融卡)密码、住址、电话、手机号码等随意告诉他人,以防被人利用。
3、对陌生人不可轻信,不要将钱物借出,不随便跟别人走。
4、防止以“求助”或利诱为名的诈骗行为,一旦发现可疑情形,应及时向父母、老师或保卫处(派出所)报告。
5、切不可轻信张贴广告或网上勤工助学、求职应聘等信息。
(二)、校园如何防骗
1、 提高防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提高警惕性,不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上当受骗后更要及时报案、大胆揭发。
2、 交友要谨慎。严格做到“四戒”,即:戒交低级下流之辈,戒交挥金,如土之流,戒交吃喝玩乐之徒,戒交游手好闲之人。与人交往要区别对待,保持应有的理智。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要学会“听其言,查其色,辨其行”。对于“初相识的朋友”,不要轻易“掏心窝子”,更不能言听计从、受其摆布利用。
3、 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有些交往关系,在自己认为适合的'范围内适当透露或公开,特别是在自己觉得可能会吃亏上当时,与同学有所沟通或许就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帮助并避免受害。
4、 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绝大多数校园管理制度都是为控制闲杂人员和犯罪分子混入校园作案,以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和校园秩序而制定的。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并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应有作用。
二、毒品有关知识
1、什么是毒品?
2、请认识“毒招”
毒招:
(1)、谎称毒品吸一两次不会上瘾。
(2)、免费尝试。
(3)、声称可以治病。
(4)、鼓吹吸毒是代表有钱人。
3、讨论一下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1)、对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
(2)、 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 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3)、 毒品活动扰乱社会治安: 毒品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 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无论用什么方式吸毒,对人体的肌体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4、青少年如何预防吸毒
(1)、培养健全人格,发展广泛兴趣。
(2)、克制盲目的好奇心理和侥幸心理。
记住:毒品猛于虎,决不尝试第一次!
(3)、慎重交友, 远离烟酒
记住;朋友有真假之分,如果有人拿着毒品请你免费品尝,他就一定不是你的朋友而是别有用心的坏人。
从吸烟到吸毒只有一步之遥,吸烟为毒贩子引诱青少年吸毒制造了机会,他们会因为你对香烟产生好奇、不加防备,而设下种种圈套引诱你下水。因此,提倡青少年永远不要尝试烟酒,不给毒品留有可乘之机。
三、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感想
四、教师小结。
幼儿园中班防诈骗安全教育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防止上当受骗。
2、提高幼儿对陌生人的辨别能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1、进行装扮用的头巾,手提包,安全帽、巧克力、玩具等。
2、请两位幼儿不认识的家长扮演陌生人,并设置好情境。
活动过程:
一、观看情景表演"陌生人来了"。
情景:
(一)请一位家长装扮成陌生人,主动与妈妈不在身边的明明说话,告诉明明:"我是***妈的朋友,***妈在那边排队买东西,叫我过来带你去找她。"情景
(二)请另一位家长装扮成外婆模样:"小朋友,还认得我吗?我是你们家的邻居,***妈突然有急事,让我把你带回家,晚上来我家接你回去。"
二、交流讨论,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1、明明遇到谁了?
2、什么是陌生人呢?陌生人对他说了什么?
3、明明应该和陌生人去吗?
4、如果明明跟陌生人去会发生什么事情?
5、小朋友能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
6、为什么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
教师小结:遇到陌生人时,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能跟陌生人走。
三、情景练习,能辨别陌生人一个陌生阿姨敲门进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妈的朋友,她今天没空,让我来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1、你认不认识她?
2、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相信她的话?
3、小朋友都来想一想,xx应该对这位陌生人说什么?(让幼儿练习)接着表演:"你跟阿姨回家吧,阿姨给你吃巧克力"
4、陌生人给你的东西能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
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对陌生人说:"阿姨,我不吃巧克力。"教师小结:陌生人可能有坏人,坏人会用好吃的食物、有趣的玩具,或者说好听的话骗小孩,把小孩骗走,使小孩再也不能回自己的.家,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跟陌生人走。
四、活动延伸如果小朋友一个人在家遇到有人敲门又应该怎么办?
教师小结:如果在家里不能随便开门让门外的人进来。
教学反思
在此次活动中,我设置了两个与实际生活非常贴近的情境,激发儿童的兴趣。特别是有些小朋友,在我没有提示的情况下马上就能认识到不能和陌生人说话,不能要陌生人的东西吃等。从中可以看出此活动帮助儿童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冲突,通过分析判断,懂得在生活中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要跟陌生人走的道理。让儿童有初步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