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教案设计
微文呈现整理的《郑和远航》教案设计(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郑和远航》教案设计 篇1
《郑和远航》教案设计(通用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郑和远航》教案设计(通用1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郑和远航》教案设计 篇2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读:郑和远航。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呢?
3、过渡:是的,六百年前的一个夏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的船队“扬帆起航”,开始了震惊世界的远航,这是古代航海史上最壮观的一幕。
二、精读课文。
(一)相机映示:读: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把这段话好好读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就这一段,你想问些什么?
【引导质疑,如:①郑和远航,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范围有多广?②为什么说“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③为什么说“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二)有了问题,怎么办?是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仔细去读读全文,相信你会找到答案。别忘了用不同的符号划出与问题相关的语句,有什么感受可在边上写一写。
1、学生读书,圈划批注。
2、把学习收获与小组的学习伙伴谈一谈。
(三)通过读书,你弄明白了哪个问题?
【弹性设计】
A、当学生说到问题①时,导:从哪儿可看出规模之大呢?
1、抓“人山人海”“两万七千多人”体会“人多”。
2、相机映示: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有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出示:出航及“宝船”进一步理解规模气势之大。
(1)把这段仔细地读一读。学生读书。
(2)船队规模之大,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评价读:他读得怎么样?再指名读。
(3)呀,这“宝船”好长、好宽、好高啊!你看咱们的教学楼:
映示:
教学楼、宝船相比
长35米150米
宽8米60米
高四层楼十多层楼
指名说。一艘宝船就要好几个教学楼那么大呢!
(4)、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相信你会读得更好!齐读。
3、还从哪儿可看出?“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1)示文,再读一段,你从字里行间还能读出什么来?特别从哪里?
(体会郑和十分威武自信)
(2)示图,这是个多么威武自信的人啊,你该怎么来读?指名读,齐读。
4、还从哪儿找到了答案?指名说(第6节)
5、是啊,郑和远航,规模好大呀!引读: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三十多个国家。出洋七次,长达28年;范围之广,到达了30多个国家。
6、出示:航行图。这就是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图。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即返航,后四次则横渡印度洋,到达了阿拉伯及非洲的.东海岸,最远到过木骨都束、索马里和肯尼亚。
7、引入历史资料:
在郑和远航87年后,哥伦布才开始为期十年的到美洲的四次探险;在郑和远航的114年之后,麦哲伦才开始那次环球的航行。他们率领的船只只有两三艘,随从不过2、3百人。
8、所以书上说,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9、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B、当学生答到问题②时,导:你是从哪里读明白的?
1、把第5自然段再细细地去品味一番,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当学生讲到“遇上险恶的风浪”时,导:
(1)谁的眼前也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再指名说。
(2)书上这样写道,映示: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同时播放海浪声。
把这句再好好地读一读,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3、当学生讲到“遇上海盗”时,导:
还有谁想说?
4、从1405年到1433年,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遇到到险恶的风浪,遇到过海盗的袭击,还会遇到——?
5、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引读课文。再[映示]——读:镇定自若严阵以待奋勇向前化险为夷——好一个郑和!
6、此时此刻,你想送郑和一句什么话?(不畏艰险,有勇有谋,镇定自若......)
7、是啊,当郑和的船队从木骨都束回来时,不仅带回来了十七国的使节,他们都同明朝建立了邦交,还带回来了非洲的珍禽异兽,有狮子、金钱豹、麒麟、千里骆驼和鸵鸟等等。所以说,郑和远航,引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谁来用上关联词来说这句话。
C、当学生答到问题③时,导:你是从哪里读懂的?
1、认真去读读第四自然段,去文中看一看,听一听。
2、船队出了长江口,……希望和他们友好交往。你仿佛听到了:
映示:国王对郑和他们说:
大臣们对郑和他们说:
老百姓对郑和他们说:
3、是啊,郑和出使,使者态度之友好亲切,且带去了咱们中国名扬海外的丝绸、瓷器。出示:丝绸,陶瓷图片,体会名扬海外,增加自豪感。
4、所以说:郑和出使——示文,有力地——读: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真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四)同学们,学到这儿,你的心情如何呢?
指名说。
三、总结提升。
1、郑和最后一次出航,已是61岁,鬓发全白了,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不幸的是,63岁的郑和因积劳成疾,在归途中魂断古里。但是,郑和,这个响亮的名字将永载史册!人们无法忘记郑和,因为人们无法忘记那七次神话般的远航,也无法忘记那个自信威武、有勇有谋的郑和。作为苏州人,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郑和,他与苏州的关系十分密切。去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郑和纪念馆向我们征集郑和碑文,你打算在这块纪念碑上刻上什么?映示图片。
2、写碑文:用几句话不仅要写出他的功绩,还要写出你对他的看法。
3、交流。
4、让我们永远记住,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5、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个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郑和远航》今天我们就学到这儿了。课后再去收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资料,和思考课后思考题4。明天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
郑和远航
威武自信扬帆起航
真诚亲切友好交往
镇定自若战胜凶险
《郑和远航》教案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朗读资料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
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教学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友好交流
26郑和远航(详写)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作业设计
26郑和远航
一.组词。
遣()器()梧()撕()
遗()嚣()悟()嘶()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地停靠()地扑向()地出发
()的身体()的仪器()的态度
三、按要求抄写有关句子。
1.表现海上风浪险恶的句子:
2.表现郑和等人的不畏风浪的句子:
3.郑和远航的意义:
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教案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 通过读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3. 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通过读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板书: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听写词语,小组长批阅。
2、学生默读课文,练习分层。质疑: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称为宝船?自学1、2、3自然段。
3、指名朗读第一层,体会体会船的雄伟壮观和郑和的威武雄健。
4、小组讨论学习第二层和第三层: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又遇到了那些凶险?他是如何克服的?
5、交流描写友好交往的'句子,想象当地的百姓看到规模宏大的船队,会说些什么?从而理解“惊叹不已”。
6、说说文中的“凶险”指的是什么?(险恶的风浪、海盗的袭击)
7、出示:狂风呼啸者,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句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学习提示:从哪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化险为夷”一词在文中指什么?(参考《补充习题》)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8、小组内练说: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9、学生质疑:郑和远航共有七次,课文为什么只详细写了第一次?
10、齐读最后一小节,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体会郑和顽强探索的可贵精神和满腔热情的赤子之心。
11、课外阅读《小郑和造船》(见《补充习题》第五题。)
1、了解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2、默读课文第一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为三层。
3、指导朗读:1405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远航。体会船的雄伟壮观和郑和的威武雄健。
4、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当地的百姓看到规模宏大的船队,会说些什么?指导朗读。
6、过渡:这次航行不仅有“彩旗”和“欢呼”,欢迎和赞叹,也充满了凶险。
7、点拨:再读第三层,想象当时的场景,你想说写什么?
8、指导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9、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略写其余六次远航?体会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10、课堂小结:课文详细的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11、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小郑和造船》
《郑和远航》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作业:抄写词语,扩展练习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郑和 第一次 扬帆起航 友好交流 战胜凶险
远航 二——六次 开拓 探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
(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