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演讲稿
微文呈现整理的电台演讲稿(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电台演讲稿 篇1
大学的时候,青春是一个动听的词,它既充满了活力,又让人浮想联翩。时间很快的推移,像是镜头一样摇过四年,刹那间就定格在了广电的门前。我拍拍身上的阳光,告诉自己,xx,来吧,从这里,青春继续绽开。
我心里不停的回味着这么一些话:你就像是井底的小青蛙,刚刚跳上井口,你越跳,越会发现世界还有那么大。好在来到咱们广播局,就等于给你明确了方向,有了目标才知道应该往哪里用劲嘛!这就是我调到编播部之前,局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的一番话。我怔了一怔,那颗漫天飞舞的心突然之间就好像安顿了下来,我想,原来这里就是我的新家,这里就是我的方向,除了勤奋努力,还有什么能让我的年华盛开呢。
我蹦蹦跳跳地来到编播部工作,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做万事开头难。学校的生活让我习惯了循序渐进和按部就班,所以从中文专业跨越到播音主持,我感到这犹如从一座楼顶跳到另一座楼顶一样困难。不过这也没什么,楼虽然高,但是我可以从一楼开始使劲爬呀。于是对于刚开始那些读十几遍也读不好的话,我一点也不看在眼里,楼能有多高啊,还不是人盖的!要是底气不足,我就大声读;句子断不好,我把稿子读上几十遍,慢慢揣摩,细细品味。那些学生时代总是吓得我跑医院的小病小灾也第一次被我抛在了脑后。
不过,效率不光是来自于努力,更需要的是方法和指导。在我奋力挣扎在爬楼的过程中,总是看不到光明的时候,黑暗里一双双热情的手让我看到了楼顶。那是部里的同事们,他们对我像亲妹子一样,从纠正平翘舍开始,练习换气、断句,耐心的教我如何掌握播音技巧,一遍一遍的试音、播音。杨龙原来半小时就能完成工作,可是为了帮我及早进入状态,他总是放下自己手中的活陪我一整天的录音。而第一次播音之前,李梅老师在白忙中还特意把新闻稿一遍遍的读给我听,告诉我怎样克服自身缺点,怎样把这篇新闻稿读得最好。
前辈们的无私帮助,不仅仅让我进步、让我感到温暖,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团队,什么才是事业,什么才是人生的快乐和真正有份量的青春。当纸上的文字轻轻扬扬,随着电波飘入千家万户的'时候,所有的不安,所有的辛苦,所有的压力和悲观,以及无数个难眠的夜晚,所有的所有,都一挥而散。我仿佛乘着风,来到蓝天边,一口一口吃着云彩,看蝴蝶自在飞,青春也布满天。
如今,每天十分钟的平度新闻成了我工作的重心,我努力用我全部的热情和快乐来感染收听电台的每一个人。除了播音,部里的同事还教我如何对上发稿,现在部里对上发稿的成绩已经在山东省台和青岛市台名列前茅。这些积极向上的广电人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工作上的楷模。这些勤奋热心的广电人,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们给了我人生前进的方向,他们让我青春真正开始绽放。
为了广电局美好的明天而奋斗,让我的青春在电台里放歌。
电台演讲稿 篇2
大家好,我是来自生活节目中心的**。我演讲的题目是《乘着理想的风帆让我们共同远航》。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赶上时代的潮流”。但是我想说的是“在跟踪时代脚步的同时,更要能保持一份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的冷静,才能知道真正的方向,而在适当的时候,要对这个时代有所贡献”。
十一五规划对于**电视台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而对于广播电视行业来说也将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我们这辈年轻人也有幸能够参与进来,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面对改革,也就是面对着挑战,面对挑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在一步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就我台目前的电视节目来看,重要的支柱就是全新定位的七个频道,所以说频道的准确定位,对于**电视台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中央电视台的战略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目前,好多上星的频道都有自己主打的内容,湖南卫视主打娱乐,旅游卫视主打旅游,东方卫视主打新闻,广东卫视主打时代流行的“财富”理念,而我们的卫视主打的风格又是什么呢?仅仅内容丰富是不能吸引大家眼球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频道和栏目要想要想抓住观众,还必须稳住阵脚,找好定位。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才难,如果给我们的卫星频道定位在新闻主打,不一定赶不上央视的新闻频道,如果定位在娱乐主打也不一定逊色与湖南卫视。如果定位在生活服务为主打,也一定会与央视的生活频道试比高。
以上是我举的一个简单的例子,也意味着我个人对于十一五规划的憧憬。虽然我并没有经历很多,但我可以想象在**电视台发展的道路上,有过无数次成功了向前迈进,跌倒了爬起来再走的经历。对于这次改革,我们同样充满着热忱、充满着希望。其实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在我看来居于首位的就是热忱。没有足够的热忱,无论你有什么样的能力,都是不能充分发挥的。
热忱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意志的考验。古今中外有成就者,无一例外对其前途充满热忱。诗人杜甫受诸葛亮的影响而想成为一个做帝王师的士人。曾为此而不倦的追求,虽然最后仍不得志,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始终充满热忱,终而成就一代诗圣。杜甫随父亲来到长安。他当时充满着热忱,再科举不中后登泰山,依然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充满自信的诗句,对自己年轻时代的追求和理想充满了信心。面对十一五改革的到来之际,我们何尝不需要这样一种热忱,这样一种信心?而台里最近搞得演讲活动以及金点子献计活动也正是调动大家热忱的最好途径。使得每个人都能够积极的参与,认真的'对待。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请用你的所有,换取这个世界的理解。”而我要这样说:“请用你的所有,换取满腔的热忱”。因为有了热忱,我们才会变得更强大。
实际上,十一五距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在和大家平日的交谈中我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人都是在盼望着、期待着。我想很多工作在**电视台的员工都会有和我同样的感受,认为在这里工作实在是太舒服了,我们有值得外人羡慕的工作环境,有平等合理的工资待遇,更有适合我们成长的每一片沃土。对于改革可能我们能尽到的力量微乎其微,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都在期望着为十一五规划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演讲中我们全身心的抒发着情感,在金点子活动中我们不遗余力的书写着自己的想法,因为我们实在是太爱这个家了。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七星闪耀无穷期,*视振兴会有时”,让我们这些所有以广播电视为理想,以**电视台为家的孩子们一起努力,乘着理想的风帆
共同远航。
电台演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我是音乐广播的主持人xx,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参加音乐广播副总监的竞聘演讲。这次中层干部内部竞聘上岗,是我格外珍惜的机遇,我渴望能在这崭新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我想,首先汇报一下自己的情况:我的工作简历非常简单,XX年大学毕业应聘到音乐广播做主持人一直到现在。绥化音乐广播的第一次直播就是从我开始的,可以说两年多来我在和音乐广播一起成长。
坦白的讲做主持人我有经验,而竞聘音乐广播的副总监我毫无经验可言,甚至是没有任何心里准备。可既然局党组给了我这样一个竞争上岗的机会,我就想尽力尝试一下做为一个中层的管理者而不是一个主持人我能为我的团队做些什么?
这两天我也一直在想:我凭什么去说服我的领导们,又凭什么让在座的各位相信我能胜任这个岗位呢?我给自己找了三个理由。
专业素质创新精神管理学科背景
我的第一个理由是专业素质
音乐广播自创办那天起对节目质量一直要求很高,全天都是互动直播,而且要求主持人做到采编播一体。我凭着与生俱来的专研精神,不断总结经验,迅速成长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节目风格,不到三年的时间打造了《潜入深蓝》和《午夜阳光》两档听众喜欢的精品节目。而且在XX首届黑龙江广播主持人大赛中获得了专业组二等奖,业务能力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我的第二个理由是创新精神
我认为一个媒体的生命力和一个国家一样,来自媒体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媒体管理者的创新能力。我以前没有做过媒体的管理工作,但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劣势,相反是一种优势,这样我就不易受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更能在工作中创新。
我一直以来都在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传媒不仅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产业链上的一枚螺帽。我们应该用经营企业的`方式去管理媒体,用营销产品的方式去营销节目。
我的第三个理由是管理学科背景
虽然我现在的工作是音乐广播的主持人,可我大学的专业却是工商管理。系统的管理学科教育让我对这个岗位有这充分的理论准备。
如果以上三点理由还不足以说服各位领导的话,最后我还有一段心里话想说给在座各位评委听。
前段时间央视有个电视剧叫做《十万人家》讲的是兄弟三人经商创业的故事。剧中老三沈万家的助手对这三兄弟有一个终极评估:老二专注于服装贴牌,他活在昨天;老大努力经营房地产,他活在今天;老三执着于高科技新产品的开发,他活在明天。我觉得这番评价像极了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层干部竞聘。有些人来竞聘因为他们有着昨天的优异成绩;有些人被选中是因为他们是今天广电事业的基石;而我这两样都不是,我所能承诺就只有明天的理想和希望了。因为我也是个活在明天的人。
电台演讲稿 篇4
时光如梭,转眼间又到了金色铺满山野、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在宣传系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中迎来了第十二个记者节。今天在这里,说说我对记者这个崇高职业的敬仰之情和对下基层采访活动的感慨。
xx年4月,我有幸参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非典期间基层采访组”到朱阳、五亩、苏村、尹庄等乡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层采访活动,距现在算起来已经整整八年了,可是,过去的事情却历历在目。
八年中,我从记者到编辑,从下基层到固守阵地,虽然寸步不离新闻这两个字,但是,差距可想而知。有时我也想:如今山区群众的变化如何?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抽空能重回故里,听听犁牛河的水声;看看紫石沟的.风景;闻闻梁庄烟叶淡淡的清香;望一眼闫家沱郁郁葱葱的中华杜仲那该多好。从新闻里,听我们的一线记者发来报道说:朱阳不再是种烟叶、栽杜仲、发展香菇、生产紫石砚。他们发现另一支柱产业——栽核桃,而且生产的核桃在全国是挂上号的名牌产品。到了秋天,革命老区朱阳的每一个山疙瘩都是核桃的天下。八年前的苏村,一条条、一道道的村路几乎都是不到三尺宽的土路。当时,胡坡村的村民很知足的说:我们村修路了,架子车、摩托车可以进山了;段家洼的乡亲说:三门峡教体局驻村工作队给村建学校了;卫家磨的老百姓指着河滩说:这里要重修水库了;董家沟的老百姓开始种大棚菜了。
10月26号,我和三门峡日报住灵宝记者站站长牛富江、新闻部主任周敏、金城灵宝记者屈建国一同去久别的苏村原上,眼前宽阔的水泥路、布局合理的店铺、卫生整洁的街面和扑面而来的果香让人心旷神怡。新农村建设楼房干净整齐,自来水、卫生间生活设施应有尽有。
当年的散户进了小区;7、8个学生,一个老师,三个年纪的复式学校取消了;卫家磨变成了以灌溉、供水和防洪为主的中型水库;就连西红柿也被香港麦当劳快餐店包了。记者、基层、群众,我不知道能不能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可是我能明白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记者,时刻都离不开基层,到基层就必须深入群众。
有句话说: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毕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我的同事们,也正是有这样的毅力和信念,他们才能扎根基层,采来了老军人义务修车的感人事迹;采来了为村民建健康档案背着设备步行山路而摔伤腿的乡村医生王帅军;采来了情系社区群众,免费为贫困老人、军烈属上门服务的好警嫂孙晓萍;还有农村第一书记的榜样张学恩、杨波、南岳武、申占军;大学生村官张少壮等等一批优秀青年干部和反映和谐社会风气的好人好事。
我骄傲我有这份职业,我更佩服我有这么好的一帮同行记者,在少数人才知道有记者这么个节日的今天,我代表广播电台的所有编辑记者说一声:大家节日快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