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2025/09/30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

“农民以体力劳动从事耕耘,商人以其审时观变从事贸易,手工业者以其精工巧技制造器械。”这世界上无人不在追求着“利”。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看到这些,你是否犹豫了呢?虽然经济对我们很重要,可碍于经济学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些复杂的公式图表和概念,所以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略过了经济学。当然,我也是这样认知的。可是却有一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它就是《牛奶可乐经济学》。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为什么……这就是那本书的导语,也就是这本书带我走进了经济学的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分析的简明扼要,读完之后我也就顺理成章的知道了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看完之后,同学们是否都有了跃跃一试的打算呢?那么就行动起来吧!因为这本书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小见解。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2

一、引言

每一门学问都起源于生活,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在其微观经济学入门课程中布置过这样的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文章里面不要掺杂复杂的技术,要假设你是在给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讲故事。”这些作业汇集成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书中对类似牛奶与可乐的包装问题等等可能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进行了经济学角度上的阐述,每一个问题的篇幅都不长,不会让人觉得冗长无味。

这部原名为《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的书中提出了100多个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问题,这些问题在产品设计、供求分析、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虽然问题千奇百怪,但根本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却相对比较简单。总体来说,书中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就是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而成本效益原则则表明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是经济学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说道:“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本书不仅帮助我加深了对某些理论概念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帮助我学习了如何去用经济学的视角看待生活。并不是说书中的全部内容都很让我感同身受,但在思维上给了我全新的体验。

二、在复杂中寻找本质

书中很多问题和解释都没有涉及特别深层次的知识,这与书中大部分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家庭作业也有一部分关系,但这也提醒了我也许一些现象的本质就是在种种复杂分析中最终归纳总结得到一个可以理解的结果。

现如今很多人一味遵从“玄学”,把简单的东西用很繁冗的一串专业术语包装起来,但最后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很多事物如果从理论层面去解读,确实会让事情朝着复杂化的方向走去,这是随着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形成的无可避免的趋势。但在我看来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不断理论和技术如何复杂,其最终得到的结果价值更多的是在提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思想和对经济运行的解释和思想指导上。如果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深度,最终得到的结果可能与最初的目标有所出入。

我们往往为了学习地快些而忽略一些基本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往往却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基础。例如书中的机会成本的例子:

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怕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以上述例子作为选择题,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没有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学生的正确率竟然比经济学学生的正确率高出两倍,且都低于理论的正确率,可见多数人对基础概念的把握是多么不牢固。

德谟克利说过“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也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为了得到所需要的结果应该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技术工具,就像一道证明题中如果只有一串“高大上”但毫无逻辑联系甚至是错误的概念,最终得出的结果再好也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切知识都是在探索真知道路上的石子,对某人来说是垫脚石,对某人来说是绊脚石,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思维和判断。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对那些复杂的模型、公式与概念总有一些莫名的向往和崇拜,希望未来能够正确运用我所掌握的内容,不会成为盲目的玄学爱好者,可以正确运用复杂的知识,也可以学号化繁为简。

三、对各种现象多点疑问

书中形形色色很多问题让我不禁感叹他人思维的同时惊醒发现自己的思维已经或多或少受到了束缚,对事物存在性和合理性的兴趣和产生质疑的能力已经远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强烈了。其实这本书于我来说一个很有意义的作用就是激发了我碰到什么现象都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不论是否能够找到答案,这种思考的习惯与兴趣是难能可贵的。

以“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这一例子来说,其原因一是消费的习惯的不同,可乐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拿在手里更方便,而牛奶却不是这样,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的储存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较高,用方盒子装能节省贮存空间,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相对牛奶老师运营成本低。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因此,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提高收益。

在自我解答“为什么”的时候重要的'并不是结果,而是探索结果的过程对你思维与行为带来的影响,即思维上更加活跃的同时行为上也会朝着对自己更有帮助的方向靠拢。

四、经济与生活

就像书中第一章写的那样,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书中对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决策问题提供了指导。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的同时也就提升了自我的水平和能力。当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可能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其实抽丝剥茧,拨开云雾看本质,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让我们随时都处于思考与收获之中,这样更能优化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又是相当可观的,所以花生是免费的。而没有人愿意一边喝酒一边喝水的,所以食客如果选择水那酒的量自然也会下降,因此水的价格也是不菲的。这也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一道理的体现。所以这也提醒了我要在生活中时时都擦亮我的双眼,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失。

书中部分例子也确实存在一定漏洞,有时只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个现象的存在是不够的,比如汽车加油孔之所以位置在左右上有不同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包括是为了减缓司机在加油时总在一侧的排队现象,不同国家不同的驾驶位置等等。而并不是如书中说的那么简单。再比如,书中对尼龙搭扣的鞋子比穿鞋带的鞋子更加方便的解释是尼龙搭扣为大多数老人、小孩以及不会系鞋带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因此被当成了无能与脆弱的代名词,才会导致很多人不会选择穿。但事实上,从审美等角度来看,传统鞋带的需求依旧是不可替代的。

“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正如弗兰克教授所说的那样,生活中每件看似不起眼看似习以为常的小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每解开一个疑惑就会有不同的收获。虽说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经济学家,但我们至少可以更积极地用心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3

我先前看过《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这次在推荐书目中又见到这本书,于是又重新看了一遍,发现里面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并期待大家读完后,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找出科学合理的答案,尽管有时答案不尽完美,但一些个维度去思考也不错。这本书的案例和结论都是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展开的,我们可以看下身边常见现象和事物的经济学的解释。正如此书的标题《牛奶可乐经济学》,牛奶方盒、可乐圆罐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都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有不少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因为穿校服的要求,限制了学生们自我表达的能力。但它的优点则是减少了学生们在衣着竞争上所投入的货币及情感成本。为什么官僚们喜欢使用语焉不详的句子?是因为某个官僚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把文字写得稍微模糊一些,从而削弱自己在限制他人行为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出于同样原因,其他官僚也会这么做,于是言辞模糊暧昧的标准就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完全叫人看不懂的官僚语言最终又成了主流。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捕鲸人无法从自我限制中获益。而世界上大多数的鸡都是有主人的。鸡和鲸鱼都有经济价值。人们对鸡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权,但对鲸鱼却不能。

书中类似上述有趣的举例非常多,综合看来,基本上都是依据成本收益原则来衡量,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效益递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角度的思考,来判断我们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收益最大原则,对于一些行为有指导意义。

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我们的业务推动方案其实也是如此,只有为大家安装了足够驱动力才能有好的业绩表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权利是对等的,如实告知、保费、保险保障的关系也是如此。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赚取真正财富的唯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幸运,再加上艰苦的劳动,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

而只有多提问、多思考才能多收获。如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基本的'功能,又要满足低成本竞争的需求。看到牛奶可乐容器差距,自然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能会减少我们的经营成本,提高收益。“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这才是花生免费背后的真相。这说明经济学规律无所不在,要活学会用。

从问题开始,引发读者思考,然后给予解释,再找出普遍规律,让我们收获知识的同时激发我们延伸思考,还有那些事物是这样思考并按此规律去运作的?整本书读完之后会有豁然开朗之感,知道如何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同时让我们对周边事物重新又充满了探索好奇,用经济视界去看待这个世界。就如同当初在中学时掌握了一些粗浅的物理定律,就处处留心观察,努力在身边去寻求这个定律的运用一样。

愿大家在阅读本书后都成为经济学的“经粉”,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原理,提升认知世界的能力、增加感受世界的维度,使策划和决策更理性、更科学、更符合经济规律。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4

一直对经济学感到困惑很多人被它的火热搅得晕头转向,却无法参透个中内涵。这反而引起了我对它的兴趣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经济学会如同无数的高深学说一般,令人深感迷惑与不解吗?

于是我选择推荐这本名字极具诱惑力的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似乎这与晦涩的大部头理论不搭边,事实上作者也并没有阐述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在解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让人不解的,或是没有人思考过的现象。他把这些现象中潜藏的利益关系告诉我们,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这就是博物经济学。诚然,对于整天潜心研究经济学、分析数据搞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是他们很不屑的小儿科,如同小点心;但对于喜欢寻根问十万零一个为什么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appetizer(开胃菜),虽然没有大快朵颐的酣畅淋漓,但是却能满足对博物经济学管中窥豹的胃口。

我很喜欢里面生活化的例子。书中大多数例子都是学生的作业,但是有一些例子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例如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为什么DVD格式各地区不同,而CD格式却到处都一样?等等。当然,看到最后还有一个压轴的.经典问题: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比其他人更聪明?学生十分巧妙地搬出了心理学家SatoshiKanazawa和Jomm自己心里啥样就比较清楚了[捂脸]

生活中处处都是经济学。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基本上,既定环境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类和动物行为的所有特点,都是成本与效益相互消长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结果”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客观理性大方大气[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