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古文观止》有感

2025/10/01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古文观止》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古文观止》有感 篇1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部书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两叔侄编选评注的。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问世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它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上起东周、下至明末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古文观止》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 “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卷一周文中的《子鱼论战》它讲述了宋襄公不听司马子鱼的劝告,使得自己的军队全军覆没。我们在生活也是如此,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然后在自己做决定。《古文观止》中的文言文虽然难读,但是自身蕴含这丰富的文学色彩。是我们所有学生的必须品。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读了一遍《古文观止》,我深深的了解这对于我远远不够,所以我还会更细更慢的咀嚼这部作品,让自己能体会到文言之美,开卷有益古人诚不欺。《古文观止》,智慧的光芒!

读《古文观止》有感 篇2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流传至今的文诗词不计其数。但现代人的快节奏,让很多人喜欢上了鸡汤文、快餐文,或者偶尔背背古诗词,对古朴悠远的散文等则敬而远之了。我也属于此列。书架上买的《史记》、《资治通鉴》等基本还是原包装。大抵看书也跟吃肉一样,需要一个过程,直接上大块头的,会让人有逆反心理,所以选择了《古文观止》看看。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于康熙年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鲁迅先生评价此书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我购买的是中华书局的上下两册版本,里面加有作者的评述和近代的白话文翻译,如果要学习古文,那这本作为入门书还是相当推荐。

书里收录了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每一本文集,收录的篇幅中肯定夹杂了作者的想法,因此也不能说里面篇篇俱是最佳,比如李觏的《袁州州学记》等,而且也不可能一网扫尽全部佳文,但总体来说,入选篇文基本上网罗了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按照时间排序,入选最多的为周、汉和唐宋时期的文章,魏晋和南北朝甚少,元代一篇也没。《左传》、《战国策》、《史记》及唐宋八大家等是入选最多的。

因为都是选文,加之古文年代越久远越晦涩,考虑从易到难会更简单点,我选择了从近代的先看。三月开始看,断断续续的到4月才全部看完。字里行间,能品味古人的高风亮节,忠、信、仁、义、孝一脉相承。看到屈原、贾谊空怀万字平戎策,却怀才不遇郁郁而死,不禁俯首而叹;翻到诸葛孔明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李陵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寡不敌众被俘,苟活于戎狄之间,让人长叹不已;王羲之于兰亭茂林修竹间,集众贤流觞曲水,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欣然忘食,艳羡之意油然而生;一介书生王勃,在滕王阁上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通武达的范仲淹,登上岳阳楼,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令人心旷神怡之;自然也少不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六一居士,也有泛舟赤壁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东坡居士,师徒俩宠辱不惊令人钦佩。

看完本书,没有了看原文初始时的晦涩艰难,其实文言文也没有那么繁琐,关键还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书中,多学学古人之长处,想想现在生活条件之美好,不断修文、修德、修身养性,努力为国、为家、为民服务。

读《古文观止》有感 篇3

这个寒假很忙,为了小升初以及各个杯赛,一天里几乎都在学习。奥数、英语以及背和阅读古诗文成为了每天的日程。每天的课余时间会和同学出去打会儿篮球,用以保持身体素质。不过我还是会每天坚持阅读,在这寒假的尾声里,细细回想:我在这个寒假中读过的最有意义、给我感触最深的书当为《古文观止》了。

我认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它汲取了自先秦至明末各个朝代中的文坛精华之所在。每当我读到一片新的文章,我能感受到这篇古文所要传递的文明,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字特点。总领全文,我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层层传递。我从这本书中吸取了很多“营养”,了解到了我们国家那源远流长的文化是那么有魅力。读完这本书,我可能记不住那复杂的故事与语言,但我认为:它所要传递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早已流淌在了我的血液之中。

这本书中有很多文人大豪之充满真情实感、富有诗意的作品。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虽在苍凉感叹,却哀而不伤,具有无穷逸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悲、喜二意只为引出一字“忧”。这以圣贤忧国忧民的心地,不能不让人敬佩。此外,这本书中更不乏精忠报国,溢满一片赤子之心的佳作。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便是很好的代表。教之万世之为人臣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言,通篇语言是为“至诚”。

这本书,使我对古文有了更深的了解。阅读,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它会让我们更有智慧、见识更加广阔、也更有内涵,所以我会坚持阅读。

读《古文观止》有感 篇4

落霞与诗文齐飞,经典共长天一色。——题记

初春的早晨,朝霞与一瓣云一样清淡,如梦般轻轻地缓缓地出现,放大的春意弥漫过来。我整理好衣冠,踏上这条铺满鸟语与花香的小径。也许已经很久很久,我未曾有此般纯粹、透明、醉人的感悟了。每迈一步,眼前似乎就多出一段动人的文字,萦绕在心头,久久不去。走着,走着,红日当头,明媚的阳光被树叶割成一片一片,透过破碎的阳光,我望见历史正向我悠悠走来。左氏的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让我了解到春秋时诸侯国中最高统治者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冲突与斗争,在他们的勾心斗角中,历史展现了它的复杂与残酷。

刘邦的一篇《高帝求贤诏》,让我感受到汉朝明君们的求贤若渴,在他们的诚意与急切中,历史展现了它的智慧与质朴。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让我认识到唐宋文人的羁旅之情与怀才不遇的失落,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中,历史展现了它的无奈与伤悲。宋濂的一篇《阅江楼记》,让我领悟到明代学者顺应奉承,却仍委婉规劝,在“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中,历史展现了它的陈旧与高深。不仅是人之史,还有文之史让我如痴如醉。春秋战国时期叙述翔实、语言简练,魏晋南北朝词藻华丽、音韵和谐,唐宋时焕然一新、意蕴深远,而明清二代又可与秦汉时期的辉煌相媲美。正当我望得出神,历史仿佛对我和蔼一笑:“只有在文字中,你们才能认识到真实而多变的我。”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走着,走着,日已黄昏,残阳如血,苍山如海,溪流似花,水声似语。我的目光停驻在苏轼的《赤壁赋》上。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何等的洒脱。然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苦短,哀叹在悲凉的秋风中回荡。不过,“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变与不变,文人还是如此豁达乐观。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肃杀的秋景中,免不了有几分伤感,《赤壁赋》不过是古道上的一道风景。自古文人几多愁,即使对人生抱有希望,也终被社会的大浪吞没,而早期史学家亦不敢出一言以复君,不过这未能阻挡他们的思想与情感。他们用文字,各式各样风格的文字,把自己的所想所思刻在这条古道上。我信步前行,感慨于他们细腻的心思。走着,走着,月色悄悄吸走最后一丝余晖,夜已深,万籁俱寂,古道宁谧淡定。我坐在小径旁的草丛中歇息。文字如画般浮现在眼前,乳白色的月光下,更平添几分朦胧之美。语言的魅力,这一刻在我面前展露无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传》中的《阴饴甥对秦伯》。

秦王威风凛凛地坐在大殿中央,轻蔑而咄咄逼人道:“晋国和乎?”多么奸诈老辣的国君!此刻若说“和”,便是虚张声势;若说“不和”,又无疑是在揭自己的短。这样危急的时刻,我不禁皱紧眉头,为阴饴甥捏一把汗。想不到阴饴甥毫不胆怯地说“不和”,并以小人君子论说服了秦伯。作为战败方巧于应对、不卑不亢的外交辞令让我深深折服。忽然画面一转,一幅中国泼墨山水画缓缓展现在我的面前——原来已是《丰乐亭记》。在《醉翁亭记》中,我已感受过他写作的字字玑珠、音韵优美,而在此文中,我更能领会到他的用字精简——“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15字,就描绘出游客一年四季不同的感受,让人拍案叫绝。月色下,小径上,我沉醉在文字的精妙中……由古道折返时天空已露出鱼肚白,我朝着前方深深作揖——在古道上,我显得如此渺小,而信步古道带来的感受,甚至无法用语言述尽。漫漫古道兮。漫漫古道兮!漫漫古道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