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月光曲》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月光曲》读后感 篇1
《月光曲》即《月光奏鸣曲》。
《月光曲》是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贝多芬,对世界的发展有着举重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月光曲》讲的是贝多芬在晚上出来散步,路过一座茅屋时,听到兄妹俩的谈话所感动,并进去弹了一首盲姑娘不会弹得曲子。并再弹一首,而这一首,就是震惊了全世界的曲目——《月光曲》。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当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屋子,并记录了下来。
《月光曲》读后感 篇2
音乐,是一种艺术。我认为它是所有艺术中最绚丽的,因为它可以触动我们的灵魂。当高涨的情绪得不到宣泄的时候,听听音乐,一切烦恼就都烟消云散了。
我阅读了《月光曲》一文,深受启发。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读了《月光曲感》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贝多芬的同情心以及它卓越的令人羡慕的才华。他让我不禁想起了意大利著名的画家达芬奇。
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说达芬奇著名的画——蒙娜丽莎吧!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天才的想象力和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但是我认为除了天赋我们还要努力达芬奇能够画出许许多多的名画,也是在小时候磨练出来的。他的老师曾要求他反复地画不同的方位中的鸡蛋,让他的洞察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艺术是世界的瑰宝,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绘画艺术。我们都应该把它传承下去。
《月光曲》读后感 篇3
我们静静的坐在教室里,默默的听着这美妙的月光曲,享受着甜美的音乐的滋润。在这里,我仿佛向文中的主人翁看到了些从未看到的奇幻的“色彩”。
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月光穿过层层云雾,如牛奶一般静静地泻在了幽静的湖面上,我仿佛就坐在那洒满月光的瑞士琉森湖上轻轻荡着小舟,不知怎么的听起来像是有人在轻声地吟唱。我被着音乐所感染了,这段曲细致而沉静,又略带些犹豫。让我感到了冥想的柔情,感到悲伤的吟诵,也感到有阴暗的预感,甚至体会到作者当时心弦的波动。
这时候,乐曲的风格突然一转,像一只轻快的舞曲,由刚才那瑞士琉森湖上轻轻荡着的小舟化成了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我仿佛又走在了贝多芬走的那条幽静的小路上,又听到了那一阵阵的钢琴声,我被着音乐所感染了,这段轻盈的曲调,带给我温暖与快乐,仿佛是瞬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呀!我仿佛从甜美的梦中醒来一般,音乐把我带入了激涌澎湃的场景,我仿佛看到那奶一般的海不平静起来。它翻滚着,呼啸着,汹涌着,澎湃着!一个接一个向海岸上的石壁猛烈拍来……风平浪静了,月光仍旧是泻在海面上,但不一样的是,我感到了,感到了,作者的心弦再一次的澎湃!这段曲仿佛是爆发的热情,犹如人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人从心底发出来的倾诉声。好像是人的心情达到了沸腾的顶点,然后变得沉寂起来,再结束全曲。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乐论》中的一句话: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音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朋友想想吧,在我们之中还有多少人为禽兽?为君子者,一起动庶吧!
《月光曲》读后感 篇4
“美好的心灵,的确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心灵。”这是我读了第26课《月光曲》的第一印象。
贝多芬到各地旅行演出。一天晚上,偶然听到一户人家在练习他的曲子。因为那户人家十分贫困,所以就教那个失明的姑娘弹钢琴。而当他弹完一曲后,自己当时编出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其实在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拥有美好心灵的人很多,与之相反亦比比皆是。
那天,我和往常一样乘公交车准备回去。前面一排坐着一个西装革履的商人模样的人:脖子上系着红色领带,手上戴着金光闪闪的手表,脚上穿着被擦拭得逞亮的皮鞋。
车辆在停靠点停稳车后,上来一个衣着脏兮兮的工人,刚好坐在那个他旁边。那个人嫌弃地看了他一眼,往里面缩了一缩,看了一眼手表:“怎么那么倒霉,早知道就自己开车了!哎!”我猜想:那位工人听到了这句话,一定会自卑吧!既然要来坐公交车,又何必摆出一副很不耐烦的样子呢?
拥有了美好的心灵能让我们变得高尚,反之,就会显得丑陋,也正是因为如此,拥有美好心灵的音乐家——贝多芬被后人赞颂。
我们都要怀揣一颗美好的心灵,让世界更加美好。希望像贝多芬那样拥有高尚品质的人能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