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古典名著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古典名著读后感 篇1
轻轻翻开《论语》,淡雅的书香扑鼻而来,我犹如一位饥渴的少年,沉醉其中。那耐人寻味的“之乎者也”,在不经意间,抚平了我心中的浮躁。
赏读《论语》,有人从“君子不敏”中,体会到了做人要博学多才;有人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中,领悟到了做事要先行而后说;有人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中,领略了“孝悌”的深意;有人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读出了兴趣是快乐的源泉。而我读《论语》,仿佛是在和孔老夫子谈心。孔老夫子好似一位老者在时刻教育着我,鞭策着我,让我不断成长,让我不断优秀。
细细品读着每一句经典之词,都好似春风细雨滋润心田。突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映入了眼帘,多么耳熟能详啊!我的内心猛然触动了一下。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啊,不知不觉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即将面临着毕业。可是,回忆过去的五年,我认认真真的学习了吗?我踏踏实实的做人了吗?不禁想起,自己上课时喜欢做小动作,喜欢和同桌说话,甚至有时还发呆,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不禁想起,一次次不及格的鲜红的数字,犹如一张张幻灯片在头脑中放映起来;不禁想起,和同学们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最后以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而结束。我的脸好烫,回想亲爱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们,我好像去拥抱他们,向他们说声“对不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合上了书本,打开了语文书,心里暗自发奋:我一定会抓住这最后的光阴,为自己的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论语》犹如一杯醇厚香浓的绿茶,只要你细细品味,就会受益终身,就会使你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享受到不一样的风景,体味到不一样的心境。
古典名著读后感 篇2
我从小就听说过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他有一双火眼金睛,更神奇的是他的七十二变。一路上,他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虽然孙悟空性子急,曾多次想退却,但是还是坚持到最后,我很佩服他。
在九九八十一难中,有过火焰山、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等惊心动魄的故事,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三打白骨精》,可以说是百听不厌。起初,狡猾奸诈的白骨精摇身一变,立刻变成了一个山村妇女,第二次又变成了一个年过八旬的老爷爷,又变成……可不论她怎样变,都逃不过孙悟空一双火眼金睛。她唱着山歌,在师徒四人的面前晃悠着,她这诡计一下子就被孙悟空给看穿了,孙悟空抓紧金箍棒,厉声喝道:“妖怪,拿命来。”话音未落,他就凌空一跃,举起棒子,不偏不倚,重重地打在妖怪身上,妖怪见势不妙,大惊失色,三十六计,走为上。妖怪刚想溜,谁知孙悟空眼疾手快,一棒打死了白骨精,现了原形。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孙悟空又杀了一个妖怪而叫好。像这样曲折惊险的故事还有很多,这就是《西游记》吸引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沙僧,在故事中他整天挑着个行里担,任劳任怨。猪八戒也很讨人喜欢,虽然好吃懒做,还有点好色,一心想取老婆,一路上也经常闯祸,但因为有了他,才使这本书更加妙趣横生。唐僧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却有点迂腐,经常误会孙悟空,可每当遇到危险,他脑子里从未闪过“退却”的念头。
《西游记》这本书深深吸引着我,他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事,只要认准目标,不退却,就能成功。
古典名著读后感 篇3
红楼梦〉打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也影响过千千万万的人。〈红楼梦〉在中国可谓地道的名著。它以凄婉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兴亡史。其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其实也是他们(她们)的性格悲剧,当然也更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林黛玉,一个正日哭哭啼啼的,不怎么健康的女人。贾宝玉是怎么搞的,放着那么多的红润佳丽不要,怎么会偏看上一个终日病病歪歪的老病号呢?在重看〈红楼梦〉的时候,发现一个个佳丽都有些俗气,在对贾宝玉的爱上,无人可比林黛玉的独特和刻骨铭心。林在临死前曾说过一句话:“质本洁来还洁去。”,说的一点都不错,在咽气前她也只是喊着“宝玉你好”——这种对爱情的'专注精神是每一个男人都不愿舍弃的,更不要说生来就是情种的贾宝玉了。
记得七月份的时候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买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
我先看了《红楼梦》,《红楼梦》此书所记载的,表面看来无非是封建大家族的家庭琐事。但实际上,它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贾府的大观园为舞台,生动描绘了封建家族由盛而衰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状况。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彻底沉浸在《水浒传》那充满侠义充满豪气的世界里。我喜欢李逵的粗豪可爱,喜欢鲁智深的勇武,喜欢阮氏兄弟的的足智多谋,喜欢梁山泊好汉劫富济贫的侠义之举。
《西游记》讲述了孙悟空出世后,大闹天宫,以及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历尽千辛万苦,降妖伏魔。最后,唐僧师徒,到达西天取得了真经。
《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最主要的人物有曹操、孙权、刘备,他们逐鹿中原,争夺天下,最后三足鼎立——
如果你还没看过四大名著,那就请你赶快去看吧,肯定会有所收获呢!
古典名著读后感 篇4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名著读后感800。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