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再别康桥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再别康桥读后感 篇1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我很早就读过,百看不厌。他的诗淡然悠远,却在美妙的意境中饱含着离愁和憧憬。仿若他生命的辉煌而短暂,便如这般“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那如新娘般的'金柳也只在他的心头一晃而过,留下无限的情悠悠思悠悠,纵然他甘愿化为水草,那也只是揉碎在浮藻间的梦。
寻梦而来却悄然离去,心中有笙箫响起,夏虫沉默,康桥沉默,诗人沉默,我沉默……
慢慢读来,美好而伤感,我们的情思不由化在这浓浓的诗意里,随他而去。谁说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他把我们的魂魄都带走了,最后只剩遗憾和怅然……
此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清丽秀美的诗句,宛若轻柔委婉的一首歌,轻轻地唱来,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显得柔美悠远,难分难舍。
再别康桥读后感 篇2
我向来喜欢极其浪漫而又精巧的文字。那些文字读起来,有种恋爱的感觉。高中的时侯我喜欢上写诗,每一个文学小青年都会有这么一段时光。如果一个文学小青年没有喜欢过诗,那么我敢说他不是标准的文学小青年。
那时,我喜欢徐志摩,因为他写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以及“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除了徐志摩之外,我还很喜欢戴望舒先生的《雨巷》,诗中这样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直到现在,每到雨天时,我还都莫名的渴望着在一个陌生的胡同里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当然,还有卞之琳以及顾城等。卞之琳在《断章》中这样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而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而他在另外一首诗《远和近》中写道“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再别康桥读后感 篇3
《再别康桥》,一段若有若无的感情,恰似康河里那个满载星辉的梦般轻盈飘渺,却又带着淡淡的惆怅与哀伤......
定格在诗中的康桥,似乎从未被岁月惊扰。河畔的金柳,永远记得你醉人的歌谣。那片水草,还在怀念你撑的长蒿。那一船星辉,曾见证过古典的微笑。一片片悠游的云彩啊,似乎还在为离别凭吊......再别不想竟是永诀,岁月匆匆,斯人早已逝去,而康桥依旧伫立,水波依然飘摇。
谁从谁的生命里翩然走过,留下了无尽的`相思;谁在谁的花季里偶然驻足,定格了不灭的笑颜;谁又从谁的眼角悄然滑落,写下了半世忧伤。谁的生命里都会有那么一个人吧,他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这世间无奈和遗憾太多,而你注定只是过客。生命如此脆弱,深情也好,薄幸也罢,终究会被时光淹没。不若就轻轻地来,悄悄地去吧......
再别康桥读后感 篇4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