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项羽本纪》有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项羽本纪》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项羽本纪》有感 篇1
因为看黥布列传诸多情节与项羽有关,返回来把"项羽本纪"看了一遍,感触良多。
项羽世代为楚将,其叔父项梁。
陈涉起义那年的九月,会稽郡守把项梁叫去商量,说江西皆起,此亦天亡秦之时,俗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吾欲起事,使公及桓楚将。项梁脑筋转得快,立马心里就有了主意,说,桓楚正逃亡在泽中,我侄子项羽知道他的去向,我去找他来。然后他叫项羽持剑立在门外,让他看其脸色行事。项梁回到郡守房间,说“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项梁就把项羽叫进房间。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项羽手起剑落,一剑斩了郡守的头颅,就这么简单地杀了本欲与他们一起起事反秦的会稽郡守(可怜的人啊,对项梁叔侄本无恶意,结果连名字都没留下就成为项羽剑下亡魂)。项梁持郡守头,佩郡守印,走出郡守房间,一时间左右大乱,项羽所击杀数十百人,方令一府中皆懾服,莫敢起。项梁召集认识的各路豪强官吏,宣布起事反秦,遂举吴中兵,征集下割各县壮丁,得八千兵士,再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等职,其中有个人没得职位,去问缘由,梁曰:“前日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能任用公。”众乃皆服。于是项梁自任会稽守,项羽为裨将,管理下属各县。
刚一起事就充满血腥凶暴,比较起来还不如像陈胜吴广那样,塞个纸条放到鱼肚子里,刻个石碑埋在土里之类的,有点浪漫主义色彩呢。不过项梁基本上是个有点头脑的人吧。
说到这里,其实项梁项羽叔侄起事也不是偶然,书中有交代,项羽从小就是胸怀大志的人,当年项梁与项羽因杀人避仇躲到吴中,秦始皇巡游会稽,两叔侄在人群中观礼,项羽就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项梁较为老成知道利害,赶紧掩了侄子的口离开,但心中已有些罕异。这个情节也许有演义的成分。不过两叔侄在会稽比较有名,项梁“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项羽则是天生有神力,“长八尺许,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叔侄俩相得宜彰,起事前已在吴中有些声望和势力,这些背景应该是靠谱的。
另外,从本篇一开始的描述已经看出,项羽很有个性,对自己的武力比较自信,但是学习就有点不大上心,“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恨铁不成钢,项羽还有理由:“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乃教籍(项羽名籍,字羽)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看来,项羽显然不是一个好学生,放到今天绝对过不了高考关。那么,项羽的成名是否证明:自古以来差生也可以成功的,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好励志);但是,项羽最后的失败是否又证明:无论如何,不学习始终无法成大事的(仍然是劝学励志的好题材)。嗯,好像前后有点矛盾……反正吧,事情就是这么个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好意思,我又进入话唠模式了。
回到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项梁起事后,广陵人召平矫陈王诣封项梁为楚王上柱国,令他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此时陈婴也在东阳起事,东阳豪杰聚了二万人想拥立陈婴为王,陈婴反复推辞不愿牵头,告诉一众军吏,说项家世世为楚将,不如让他们为将帅,“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东阳豪杰以兵属项梁。后来,黥布、蒲将军也以兵属项梁。共六七万人,军下邳。项氏军队逐渐壮大。
然后经过一番混战,先是打败了秦嘉,兼并秦嘉军队,再与秦章邯作战,项羽攻襄城,“已拔,皆坑之”。此时项梁闻知陈王的确切死信,就召诸别将到薛城议事。范增建议立楚王。项梁从其议,乃求楚怀王孙叫“心”的,立为楚怀王,陈婴任上柱国,项梁自号为武信君。此时刘邦已于沛县起事参加了这次议事。
几月后,项梁带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田荣带兵归齐后,顺便赶走了齐王田假,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田假逃到楚,田假的相国田角逃到赵,田角的弟弟田间也在赵地不敢回齐。项梁破了秦军后乘胜追击,并催促田荣一起攻秦,田荣提条件,要项梁杀田假才会助楚攻秦,项梁拒绝,同时赵国也不杀田角田间“以市齐”。“齐遂不肯发兵助楚。”这件事导致后来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田荣的份,田荣不服,叛楚。
项梁派刘邦、项羽屠城阳,攻定陶(未果),杀李由,攻外黄(未果),一路攻城略地,逐渐有些骄傲。宋义劝项梁骄兵必败,项梁不听。结果秦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于外黄,项梁死。
唉,项梁有头脑会兵法,与项羽的勇武相配,本来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可惜就这么死了,天不佑项羽啊。
刘邦项羽带兵离开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两人商量,项梁军破,士气受损,不如回守,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碭。
这边章邯破了项梁军队,认为楚军已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时,赵歇为赵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兵败后逃入巨鹿城中。“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这时候陈余带兵驻于巨鹿城北,称为河北军。
楚怀王见项梁军被破于定陶,就来到彭城亲自领兵,这时候齐国的高陵君因为在项梁失败前听到宋义对项梁骄兵必败的预言,对宋义十分信服,就在楚怀王面前极力推荐宋义,“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但是,事实证明,这个任命是失败的。
宋义率兵行至安阳,停留了46天,项羽催促,说目前秦军围赵王于巨鹿,要赶快“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则说“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打的是捡落地桃子的主意。宋义是主帅,只好听他的。但是宋义做得有些过分,乃遣其子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而此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极其愤怒,乘早上朝见宋义之机,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众将皆慑服,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将军诛乱。”然后大家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并派人去追杀了宋义之子宋襄。派人报怀王,怀王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蒲将军等皆属项羽。这个,又一次手刃上司,夺得指挥权。项羽实在不是一个容易掌控的下级。唯一可以控制他的恐怕只有项梁,可惜死早了。
至此,楚怀王只是个橡皮图章,项羽成为楚国的实际统帅。
项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派黥布、蒲将军带二万兵士渡河,救巨鹿。战事稍有胜利,陈余又请求援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一到巨鹿就围了王离,与秦兵交战多次。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诸侯兵也到了,不过均作壁上观,楚军则以一当十,楚兵呼声振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结果大破秦军巨鹿解围后,“项羽召见诸侯,入辕门,无不膝行而上,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矣。”此时,项羽(楚军)之勇无人能敌,项羽凭楚国战功成为诸侯统领。
然后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不下。秦二世派人去责备章邯,章邯就派长史欣去秦宫请示汇报,但是赵高把持秦政,让长史欣等了三天还没见到赵高,心知不妙,跑回到章邯军中,帮章邯分析,推测赵高可能害章邯:“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同时,陈余也写信劝章邯叛秦,章邯犹豫了。偷偷派人与项羽定约。约未成。又打,漳南、汙水,三次大破秦军。此时败军章邯固然已无战意,胜者项羽军也粮草怠尽人困马乏,于是两军于洹水南殷墟议和。项羽立章邯为雍王。但是,主帅是降了,士兵却出了乱子:诸侯兵士以前在服役或路过秦中时,秦中官兵难免傲慢,如今情势改变,诸侯吏卒自然对秦兵多有奴虏行为,秦兵们私下就有了怨气。诸将听到风声,告之项羽,“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项羽以为然,“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新安城南。”——唉,一声叹息。不知道当时章邯等人对此事作何感想……
项羽这一路腥风血雨杀过来,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完全没有半点夸张啊。
然后就是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了,以鸿门宴为转折点,项羽的人生曲线从上升开始折向下沉。不过这一篇已写得太长,很累了,后面的留待下一篇再写吧。
这次把项羽本纪重新看了一遍,完全颠覆了以前对史记本纪的看法,本来我一直吐槽本纪没有世家和列传写得精彩的,现在重新看了这一篇项羽本纪,简直惊艳。写得太好了。
如果可能的话,也许以后在继续往后看列传的同时,可以时不时的返回来重新看几篇本纪。看情况吧。
读《项羽本纪》有感 篇2
我多想一直的看着这美丽的夜色啊?作为华人您是第一百位获奖的,祝贺您。它燃烧二氧化碳,放出新鲜氧气。节假日里交道路口摩肩接踵的人们,如潮水般涌动的车流,就是交警叔叔的笔下书写的音符!爷爷、奶奶、爸爸都哈哈大笑起来,“笑什么笑,我一直都想这么做。放学一回来就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看书。
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当时说这种话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小项羽能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
巨鹿一战,主将宋义久不出战,局势危在旦夕,项羽毅然杀之,破釜沉舟,杀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非有勇无谋之辈耳。就其军事统率能力来看,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再算上其万夫不当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断行事、讲义气,他是一位将门虎子,天下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项羽事实上和李自成、黄巢等人是半斤八两啊!他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手段狠毒、极端自负。“鸿门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这些缺点,没有杀掉心腹大患刘邦,反而认为他忠心可靠,这导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从下坡路走向了失败。
项羽在鸿门宴后血洗咸阳:杀秦降王、烧阿宫房、抢劫财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诸侯,把农民起义军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分得乱七八糟。
最终,项羽终被刘邦击败,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至乌江时仅剩26骑,他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后与追兵一场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尸积如山......项羽自刎而亡......。哀哉!这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声中带着最后的自负踏上了不归路。
项羽一生十分短暂,有如一颗流星,划破长空,闪烁光辉而又转瞬即逝。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刚果、胸怀大志创造了一番宏图大业,又因为自负、残暴、独断专行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读《项羽本纪》有感 篇3
合上书本,静静的回味着那些精彩的情节,如电影中一些破碎的镜头一点一滴慢慢拼凑起来。
你听到了吗?
一条大江,在这两千多年里,一直发出雄浑的呜咽声。它并不是在不满着什么,而是想要唤醒沉睡了两千年的你——英雄项羽!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磊落、豪迈!当所谓的故人赶上来追命索魂时,你说:“吾为若德。”好一个“吾为若德”啊!说罢,你便砍下自己的头颅,抛向吕马童,我相信在此时,这如千金重的头颅定能把吕马童砸成一摊肉泥——这些都是大江悄悄告诉世人的。
微风轻轻地抚过我的脸,感觉是如此舒适。我想,这风或许曾在两千多年前轻轻地抚过你,可能你会受不了这么诗意的一刻。因为你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有人认为你过于霸道,过于迷信武力。而我却认为你坦率粗犷,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你才是最贴切的。
帐逢内,烛光散满在地上,你坐在酒席的中间,俨然是个高高在上的王。相比之下,你的好兄弟刘邦显然逊色一些。
项庄在舞剑。
一招一式是如此的干净利落,仿佛剑剑都能击中敌人的要害。只是主人还没有下命令。
然而机会是不等人的。
我突然想问你:多年后,你站在乌江边上身临绝境时,你有没有后悔?后悔没有在最佳时机里杀掉刘邦?
或许此时多说已无益,唯有你自己心中明白。
窗外突然下起了雨,忽大忽小,落在土里没有声音,仿佛是带着某种温柔。收音机里播放着某首凄凉的小曲,隐隐约约地透露某种情感。这种婉约,与你的豪迈相比,我显然更喜欢后者。
司马迁真是一位伯乐,若是没有他写的《项羽本纪》,或许在文学长廊里就不存在空前绝后的霸王形象。我知道,苍天既然造就了你,历史就不会磨灭你的。
只是到最后,心爱的女人已持剑自刎,宝马乌骓也随亭长无奈离去,一马一剑一女子,都在我眼前慢慢消逝,融入这混浊的空气中,让人看不见,也摸不着。
而此时,雨却越下越小了。隐隐约约地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新土气息,明明应该是舒适的感觉,但心里却是无法抑止的淡淡的失落和叹惜。一切,只因思念项羽罢了。
读《项羽本纪》有感 篇4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项羽虽然失了天下,但却得到了后世人的肯定。而我们今人活在当下,有的人为了金钱忙忙碌碌,有的人为了名利尔虞我诈,有的人为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为了一时安逸玩物丧志。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像项王一样活出自己最最真实的一面,即使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让人感觉到如此的鲜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书本,拾起心情,却又感觉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与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价值观的压迫下生活。虽然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羡慕,却在这日复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头来也许我们的墓志铭上会有华丽的语句来形容我们短暂的一生,但是这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样的路,重复了同样的事,人的个性在社会的砂轮不断的砥砺下变的暗淡。
项羽的一生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都短暂,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虽然他会因为久攻不下而把别人的父亲妻子架在油锅上要挟;虽然他会因为一个官职,把已经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复把玩却不舍得给;虽然他会因为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虽然他会为了一个歌姬而愁肠百转。但是谁又能说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毫无顾忌的展现了出来呢,比起那些在乎“众口铄金”而畏首畏尾,首鼠两端,总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项羽的这些缺点反而更让他显得亲切与真实。
往事越千年,在品读《项羽本纪》的时候或许才真正能体会李清照发出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后,细心去捡拾,会发现原来项羽带给我们的率真与不羁是如此的珍贵,如同一颗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