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孔子学琴的读后感

2025/10/06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孔子学琴的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孔子学琴的读后感 篇1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创始人。有一回他为了学习演奏七弦琴,特地去求鲁国乐师师襄子。

随师襄子学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子留一首乐曲让他独自练十天。十天后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会弹了,我教你新曲子吧!”孔子却说:“不行啊!我只是记住了旋律,指法还不熟练呢!”就这样,孔子就每天从清晨练到深夜,一直埋头苦练着这首曲子,他练得手指都出血了,却还是不放弃,仍然每天坚持不懈地练习。过了一些日子,孔子弹这支曲子越来越投入,感觉完全熟悉曲子的音律、技法、内容,并揣摩出曲子作者的人品、气度、外貌,这时的孔子才觉得自己真正地懂得了曲子的.精髓。孔子的好学精神让他的老师也佩服不已。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待学习的态度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求索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孔子学琴的读后感 篇2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他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手法从生疏渐至熟练。过了十天,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说:“我虽然学会了曲谱,可是还没有学会弹奏的技巧啊!”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认为孔子的手法已经很熟练,乐曲也弹奏得更和谐悦耳了,就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被他精妙的弹奏迷住了。一曲终了,师襄子长长吁了一口气说:“你已经领会了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还是说:“我虽然弹得有点像样子了,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又过了很多天,孔子请师襄子来听琴。一曲既罢,师襄子感慨地问:“你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孔子兴奋地说:“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吗?”师襄子赶紧离席拜谢,既惊讶又敬佩,激动地说:“你说得很对!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你百学不厌,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孔子学琴的经过,表现出孔子治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做事的认真——精益求精,让我懂得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凡事都要持之以垣,不要只求表面功夫,做就要做好。

孔子学琴的读后感 篇3

孔子是把活到老学到老完美实践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最后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等各种名誉。从孔子学琴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了,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而且更好钻研,对于学问是孜孜不倦。

这故事历经几千年能保存在现在,可见这个故事影响了不知道多少人了,因为加入了咱们的团体才能够有机会来深入挖掘这个故事,也能理解这个故事。要是以往这个故事看了也就看了不留下任何记忆,更别说反思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几个方面:

1、永远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向高手学习。

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也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一辈子也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掌握,能真正的把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内容学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学习这块一定要抱有一颗谦卑的心,不然不能够找到你要学习的对象,只要是比你优秀的人都要去学习不管他是什么人。

2、活到老学到老。

这是句古语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大家都知道,通过今天课程我反思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要运用好三大思维模式,学习的内容不能一把抓,不然就是往大海里撒盐。

学习是要带着目的性的去学,一定是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模棱两可的,这个时候需要做深入的学习,对于有点基础的内容,只要运用好单点爆破,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定能学习很不错。对于必须掌握,还很陌生的内容就要真正的像孔子学琴一样。

所学的内容一定不能多,少就是多,只求学习一个掌握一个。

3、学习的方法。

孔子学琴是把学习方法描述的淋漓尽致,对于所学的内容,要通过目标细分把,把学习的终极目标划分成每个小目标,每天就为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而努力,精益求精,少就是都,不求太多的内容,只追求学习的一个个小目标,学一个掌握一个。

纸上得来终觉浅啊,看在多的还是要落到实处,多实践几次,慢慢的锻炼,早入成为孔子的知音。这样就会养成各种好习惯了。

孔子学琴的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孔子学琴》。

这个故事主要讲:师襄子以抚琴而闻名于世,孔子想要学琴,于是决定前去求教。

师襄子教了孔子一支乐曲,却没告诉他曲名。孔子每天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沁出血珠了也不放弃,一连十天练这支曲子,直到完全娴熟,却还不满足。

孔子仍每日坚持不懈地练曲子。渐渐地,孔子弹这支曲子越来越投入,神思随着曲子的旋律走向了历史深处……他终于看到了他要寻找的。孔子兴奋地告诉老师:“他皮肤黝黑,身材修长,他似乎在眺高远望,志在统一四方,这不就是周文王吗?”师襄子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兴奋地叫起来:“这就是《文王操》呀!”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明白:只有不满足,我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知疲倦,不怕辛苦、不怕麻烦,才能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