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经典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呼啸山庄》经典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呼啸山庄》经典读后感 篇1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撼世之作,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
“这儿可真是一个美丽的乡间!
一个能与尘世的喧嚣完全隔绝的地方,一个厌世者的天堂。”
作者将一个凄美的故事放在一个清新的山庄里,期冀它蕴含着的一枝美丽的花蕾能在冷空气中伸展,在春天吐蕊。然而,男女主人公的梦想之花还是被冰封在坚硬的土地里零落了。
解析“呼啸”一词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的确,他们这儿一定是随时都流通着振奋精神的纯洁空气。从房屋那头有几棵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风吹过的威力了。”
我想这还只是表面环境的描述,而真正让人感到呼啸的是那压抑的、苦痛的情感,是那如火的、那悲哀的、疯狂的情感。
请看下面第一次认识女主人公凯瑟琳的场面,“让我进去——让我进去!”“‘我回家来啦,我在旷野上迷了路啦!’,在她说话里,我模模糊糊的辨认出一第小孩的脸向窗里望。‘二十年了,我已作了二十年的流浪人啦。’”
而第一次听到希刺克厉夫的声音是“‘进来吧!进来吧!’他抽泣着。‘凯蒂,来吧!啊!我的亲爱的!这回听我的话吗,凯蒂,最后一次!’幽灵显出幽灵素有的反复无常,它偏偏不来!只有风雪猛烈地急速吹过,甚至吹到我战的地方,而且吹灭了蜡烛。”
这还略带有恐怖氛围的悲伤开端,已让人感觉这里一定曾经发生过震撼人心的事件,这事件的忧伤已随着那扇打开的窗子飘进读者的心里。
凯瑟琳是谁?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走进了呼啸山庄。
“她还不到六岁,可是她已经能骑上马厩里任何一匹了”一个骄傲的贵族小姑娘。
“当然,凯瑟琳有些怪脾气,那是我在别的孩子身上从未见到过的。她在一天内能让我们所有的人失去耐心不止五十次,从她一下楼起直到上床睡觉为止,她总是在淘气,搅得我们没有一分钟的安宁。她总是兴高采烈,舌头动个不停——唱呀,笑呀,谁不附和着她,就纠缠不休,真是个又野又坏的小姑娘。可是在教区内就数着她有双最漂亮的眼睛,最甜蜜的微笑,最轻巧的步子。她非常喜欢希刺克厉夫。”一个漂亮而有教养的又略带任性的公主式的女孩。
“一个天生丽质的美人。”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女孩,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宁静的女孩,和这样一个男孩在情感上会有极不寻常的遭遇。
希刺克厉夫是凯蒂父亲收养的一个男孩,是一个“他们完全拒绝和他同床,甚至在同一个房间里睡觉也不行”的男孩。
这一段叙述,表明她与他一开始就地位悬殊。
以她的社会地位,长大后的她和希刺克厉夫的情感必将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正如她的所虑:“你难道从来没想到,如果希刺克厉夫和我结了婚了,我们就得作乞丐吗?而如果我嫁给林醇,我就能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并且把他安置在我哥哥无权过问的地位。”
在她的心目中,那份情感在现实中多么苍白,又多么可怜。然而,在她付出这所有后,悲剧还是无可避免的发生了,希刺克厉夫在常态中始终无法登大雅之堂。当希刺克厉夫在凯蒂结婚三年后来到她家,听她与她丈夫的这一段对话:
“‘这里?’他说,‘到客厅里来么?''
不到这儿还到哪儿呢?’她问。
他显得怪难为情的,绕着弯儿说厨房对他还比较合适些”
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最沉重的打击。因为,她看到希刺克厉夫个还是站在另一个世界里悲痛着,她所处的社会阶层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互相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强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就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在我的心里。”她为了她能拥有那个社会阶层,而背叛了自已的爱,但是她所处的那个社会阶层却不能容纳希刺克厉夫,所以,她有一种绝望,她意识到,她织了一条勒住了她自己灵魂的绳索,再也无法喘息。
她是多么希冀“躲避到那个愉快的世界里,永远在那儿:不是泪眼模糊地看到它,不是在痛楚的心境中渴望着它;可是真的跟它在一起,在它里面。”但是,那个世界也是虚拟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她的爱,她的情,她的所有只能成为一颗虚拟的种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发芽的土壤,只能在冷风中飘荡。
相对于凯瑟琳,希刺克厉夫是有清醒认识的,他看到她的虚荣,看到她的怯弱,看到她的挣扎,他也悲愤的埋怨她“你知道我只要活着就不会忘掉你!当你得到安息的时候,我却要在地狱的折磨里受煎熬,这还不够使你那狠毒的自私心得到满足吗?”
也在更深层次上苦痛的责备她:“你现在才让我明白你曾经是多么残酷——残酷而虚伪。你过去为什么瞧不起我呢?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凯蒂?”
“悲惨、耻辱和死记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把我们分开,而你,却出于你自己的心意,这样作了。”
“看看这对眼睛,摸摸这双消瘦的手,要饶恕是很难的,我饶恕你对我作过的事。我爱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呢?我又怎么能够饶恕他?”
他痛苦的喊道:“愿她在苦痛中醒来。”
希刺克厉夫正是基于这一切,及本人视野的局限,他只能去作狭隘的无谓的报复,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年青的一代因为有爱的支撑而强大的站了起来,他再也举不起报复的拳头。
于是,他走向了等待他几十年的凯蒂,在乌黑的晚上,在雷雨倾泄的前一刻,他们终于携手平静的散步,却让一个放羊的孩子受到惊吓。
那平静的墓地掩埋了呼啸的爱与情,不,那呼啸的爱与情的种子发芽了。
是的,发芽了,穿过岁月,在亿万读者的心中发芽了。
《呼啸山庄》经典读后感 篇2
这是一个关于爱、恨的故事,这是一次魔鬼的复仇,这是一场跨越生死的激情,这是一段无法获得宽恕的人生。
呼啸山庄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名著,很多人会认为像其它十九世纪初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温文尔雅的贵族气派,弥漫着浪漫的庄园气息,带着典雅和小资品味,展示着俊男靓女的谈情说爱。这是绅士和淑女应该遵循的爱情原则,像奥斯丁一样都是美好的,幽雅的。
但是人生从来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时残酷的现实会突然降临到你面前,就像呼啸山庄里面,你看不到浪漫的品味和高尚的生活,看不到阳光、草坪、洋伞和咖啡,看不到值得效仿的得体举止,也无法领略英国贵族特有的典雅气质。相反,你只看到狂风肆虐下的荒凉原野,只看到因压迫和虐待导致的刻骨仇恨,只看到跨越生死、超越天地的激情,只看到人性的撕裂、堕落和冰冻。
这就是呼啸山庄,“爱”和“恨”的极端对立;这就是呼啸山庄,像一把利剑,直接刺穿人性丑恶的本质。
这样一部作品,可以领悟的实在太多太多,但是,正如一名翻译家所言,许多人在看过第一遍后,就没有勇气再看一遍。每一次阅读,都会害怕深陷激情里而无法自拔,害怕被那源于人的本性、连死亡都无法得到宽恕的爱燃烧殆尽。
这就是小说最奇特、最神秘、最激动人心的内核---爱与恨的反复纠缠。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爱到彼此的灵魂合二为一,感受彼此的痛苦和欢欣,承担彼此的灵魂和生命;克里夫和凯瑟琳的恨,恨到死后也不得安宁,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中期待团聚。唯一的解脱就是,死亡。
很难想象一个十九世纪终身未婚,保守、内向、沉默寡言的女性会写下如此惊世骇俗的`爱情宣言。自从小说问世那天起就备受争议,在女作家活着的时候恶评如潮、骂声不绝,在女作家死后二十世纪中后期,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十部作品之一。
小说不断争议的关键,就在于男主人公克里夫的角色定位。这是一个受尽不幸、嘲笑、身世凄惨的孤儿,他的内心在长期的压抑下变得阴暗狂野,耍尽一切手段要报复世界。
他从一出场就是一个被欧肖收养的,没有来历的街边乞丐,在老主人去世后受到凯瑟琳兄长亨德利的长期虐待和压迫,性格扭曲变态,仇视人类,甚至仇视世界。在他得知深爱的凯瑟琳嫌弃他而选择嫁给富有的贵族林顿后,愤然离家出走,三年后重返呼啸山庄,开始了邪恶的复仇计划。最终,他用卑鄙的手段毁灭了两个家族,用上一代的恩怨惩罚下一代的生活,在这片狂风肆虐的平原上,把所有人的心冰封。
用原著中一句话来形容:“克里夫先生他可是个人?如果是人,他可是疯了?如果不是,他可是个魔鬼?”
为什么?为什么女作家要选择这样一个魔鬼作为第一男主角?又或者,她更多是想挖掘一个人是如何从人变成魔鬼的过程?
我更倾向于后者。
克里夫也曾经被欧肖家的老主人疼爱过,也曾和凯瑟琳一起平等的读书、学习,生活的很快乐。可自从老主人去世后,他的生活权利就被完全剥夺了,他过着被亨德利仇视,被任意打骂、处罚,猪狗不如的生活,唯一关心他的是凯瑟琳,唯一爱他的是凯瑟琳,唯一安慰他狂躁、仇恨之心的也是凯瑟琳。她是他的朋友、爱人和偶像,是他为之生存的一切。可是,凯瑟琳却在选择婚姻时,选择了自己不爱的林顿,理由很简单:林顿年轻、英俊、善良而且富有。在那个灾难性的夜晚,克里夫偷听到了凯瑟琳的自白:她喜欢林顿,但并不真心爱他;她全心全意爱着克里夫,但却无法降低身份忍受贫穷。在那个夜晚,克里夫带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了这个无可留恋的伤心之地,被一场激情折磨的痛彻心扉,被一场绝望的爱撕裂的身心俱碎。
我们无法想象克里夫在出走那三年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和磨难,我们只知道当他衣着体面、气度不凡的回到呼啸山庄时,那个粗野悲惨、绝望心碎的克里夫已经消失,现在克里夫带着刻骨的仇恨、带着处心积虑的复仇计划、带着血腥屠杀的快感回到了旧日的故居,他要把曾经的仇人、情敌一一逼上绝路,把对手的财产一步步占为己有。这不是基督山伯爵的快意恩仇,这是来自地狱最邪恶的诅咒。
克里夫终于完成了从人到魔鬼的蜕变,完成了人性的彻底扭曲和堕落。而在这痛苦的变化过程中,是仇恨还是狂爱起了更大的作用呢?
我更相信是---爱,是对凯瑟琳发自灵魂的爱,但是这爱却遭到了背叛、逃离、出卖,把克里夫从人折磨成了魔鬼。
这是怎样的“爱”和“恨”?凯瑟琳致死还对克里夫当年的不辞而别耿耿于怀,对克里夫为了复仇娶她人为妻怀恨在心。凯瑟琳折磨他,用明知残酷却伤透了心的冷言冷语刺激他、伤害他。克里夫对凯瑟琳当年的背叛深恨不已,对凯瑟琳至今还怀疑他的深情而伤心绝望。克里夫咒骂她,带着绝望、痛苦的火焰和泪水不肯宽恕她,甚至在她死后,诅咒她的灵魂永无安宁之日。
昔日紧紧相拥无法分离的恋人,用最刻薄绝情的话语刺伤彼此的心灵,用无法遏制的仇恨燃烧彼此的生命。
在凯瑟琳死后十八年,克里夫逼死了自己的老情敌,占有了他所有的财产。在这十八年中,他无时无刻不被凯瑟琳的幽灵缠绕,他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她的气息,感觉她近在咫尺,可是无法碰触。他的神智被无时无刻的幻觉折磨,无法吃饭、安睡、劳作、生活,他怀疑她没有离开,只是故意和他捉迷藏,直到他去打开她的坟墓,亲眼验证她躺在坟墓为止。
如果说克里夫是魔鬼,那么凯瑟琳就是制造魔鬼的魔鬼。
克里夫终于在一个大雨磅礴、狂风肆虐的晚上死了,死在当年他和凯瑟琳一同被关禁闭的小屋里。
我们已经可以理解女作家为什么被称为超越时代的天才,她笔下的克里夫在被所有人唾弃的同时,永恒的爱和至深的恨赋予他独特的魅力,一种散发着狂野欲望、不受约束的个性魅力。正如小说开头所描写的荒野之树,它是扭曲变态的,却是最不加修饰、自然生成的。克里夫的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他就是那荒野之树,努力地生存,抗拒着狂风暴雨,在变成这样的丑态之后,用丑恶对抗、报复这制造丑恶的严酷环境。
一个遵循传统、保守道德规范的英国淑女,以此独特、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人性,探讨了人性,理解了人性。在她笔下,爱与恨以一种最本质、最自由的状态释放出来,她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也是最丑的一面,让我们探讨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善与恶。
《呼啸山庄》经典读后感 篇3
她爱希斯克力夫,又嫁给富有的伦敦,可以说,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悲剧有一大部分是她亲手造就的。希斯克力夫,很疯狂。但很迷人。当然,伦敦也不失为一个好丈夫。只是,笨了一点。凯瑟琳嘛~她坏~她自私~可是她对爱的执着,使她也因此散发着好女人与坏女人的混合着的魅力。
初读此书,,仿佛有无形之手诡异的伸出来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很自然的我扫了眼片名,顿时觉得那名字也怪,叫什么《咆哮山庄》。就着孩童丰富想象力和自以为是的理解力,我当场对片名作了想当然的几种解释,——现在看了书才知道当时全是曲解了——对于这个有怪怪的名字的稀奇古怪电影我兴趣不大,转而换台寻动画片去了。可那魅影般的印象却再也挥之不去,萦绕记忆深处至今日。读了原著,忆起那个镜头,也知道《咆哮山庄》就是手中所捧的这本《呼啸山庄》了,才觉得那片子把味道拍得很浓,很真实,很到位。天性愚驽,书中个别文字其中的深意一时未能领会,可那栩栩如生的描写,饱含激情的对话,性格各异的人物阴郁仇恨误解怨愤交织混杂成为他们爱的主色调,造就他们近乎疯狂的爱。凯瑟琳说:
艾米莉特意营造出诡异的梦魇般的夸张氛围。有些情节似乎带有非现实世界的蹊跷神秘。灵魂,呓语,幻象,噩梦使故事有了传奇色彩,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最深的迷恋,最痴的执著,最痛苦的挣扎。风雨,暴雪,黑夜,自然的野性与人物激荡的情怀相得映彰,荒凉的旷野深远多变,阴郁悲怆,突显了人物性格,展现来自人性的深沉之爱,让主人公像大自然一样野性无常深邃无边的爱深入人心,强烈的撼动着人的灵魂。
小哈里顿是希刺克利夫的化身,小凯蒂则传承了她母亲凯瑟琳的灵魂,而上一代人的爱,在他们身上又得到延续;希刺克利夫看到凯蒂和哈里顿眼睛里有凯瑟琳的影子,他的人性复苏了,贝拉同他结婚生下儿子小林顿。凯死前生下凯茜。亨死后,希成为呼啸山庄债权人并将吉沦为奴仆,他迫使儿子小林顿与凯茜结婚,终于将两家财产都弄到手。
作为一部英国古,它不仅超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和欣赏水平,即使在今天,评论家也将它作为蕴藏着无数谜团,出自天才之手的世纪经典。
它完全不同于十九世纪初的大众文学,在《呼啸山庄》中,你看不到浪漫的品味和高尚的生活,看不到阳光、草坪、洋伞和咖啡,看不到值得效仿的得体举止,也无法领略,但是,正如一名翻译家所言,许多人在看过第一遍后,就再也没有勇气看第二遍。我也是如此,每次阅读,都会害怕深陷激情而无法自拔,害怕被那源于生命、连死亡都无法宽恕的爱燃烧殆尽。
这就是小说最奇特、最神秘、最激动人心的内核——爱与恨的纠缠反复。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爱到彼此的灵魂合二为一,感受彼此的痛苦和欢欣,承担彼此的灵魂和生命;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恨,恨到宁愿死后也不得安宁,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中期待团聚。
很难想象一个十九世纪终身未婚,保守、内向、沉默、寡言的女性会写下如此惊世骇俗的爱情宣言。难怪自小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十部作品之一。小说之所以被不断争论的关键,就在于男主人公克厉夫的角色定位。这是一个内心阴暗狂野,耍尽手段报复世界的魔鬼。
他从出场就是个被欧肖家收养的,没有来历的街边叫花子,在老主人去世后受到凯瑟琳”
为什么,为什么女作家要选择这样一个魔鬼作为第一男主角?又或者,她更多的是想一场绝望的爱撕裂得身心俱碎……
我们无法想象,克厉夫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离开呼啸山庄,我们只知道凯瑟琳在得知克厉夫出走后,精神崩溃、濒临死亡。于是,高尚、温柔、体贴、可亲的'林顿日夜陪伴,帮她渡过了生命的难关。
我们无法想象克厉夫在那出走的三年中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和磨难,我们只知道当他衣着体面、气度不凡的回到呼啸山庄时,那个粗野悲惨、绝望心碎的克厉夫已经消失。他咒骂她,带着绝望、痛苦的火焰和泪水不肯宽恕她,甚至在她死后,诅咒她灵魂永无安宁,永远追随他、纠缠他、折磨他,直到他生命终结……紧紧相拥无法分离的恋人,用彼此的泪水洗刷彼此的爱和恨,用刻薄绝情的话语刺伤彼此的心灵,用无法遏制的激情燃烧彼此的生命。
这是怎样没有终结的爱和恨?在凯瑟琳死后十八年,克厉夫逼死了老情敌,占有了他所有的财产后,掘开凯瑟琳的坟墓去查看她的脸,当看到她安静地躺在坟墓中时,克厉夫深深感到一种安慰。在这十八年中,他无时无刻不被凯瑟琳的幽灵缠绕,他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她的气息,感觉到她近在咫尺,可是却无法触碰。他的神智被无时无刻地幻觉折磨,无法吃饭、安睡、劳作、生活,他怀疑她没有离开,她只是在故意和他捉秘藏……直到他去打开她的坟墓,亲眼验证她躺在坟墓里为止。
如果说克厉夫是魔鬼,那么凯瑟琳就是制造魔鬼的魔鬼。他不肯宽恕,她也无法原谅,用彼此的恨延续彼此的爱,用彼此的怨念维持彼此的思念,在这份异乎寻常的爱和激情中共同选择万劫不复…这就是让所有读者陷入迷惘、激情和绝望的核心,这就是《呼啸山庄》在经过岁月洗礼后越来越灿烂的秘密。艾米莉。勃郎特完全不象是一个古典的英国淑女,她头脑中的狂热和野性,她笔下为爱疯颠、为爱游荡于人间的怨灵,更象是二十世纪现代作家笔下对人性的探讨。即使在今天,也很少会有一个作家选择克厉夫这样极端的角色作为男主人公。最奇特地是,艾米莉并没有让这个看上去十恶不赦的魔鬼受到末日惩罚。
克厉夫终于在一个大雨滂沱、狂风肆虐的晚上死了,死在当年他和凯瑟琳一同被关禁闭的小屋中,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眼中保留着欣喜、兴奋的光彩……所有的评论都对这样的结尾不可思义:这个不惜毁灭所有人的狂魔竟可以在死后获得安宁?竟可以在死时得与爱人永远团聚!
可是,我却非常感谢艾米莉,或许,她真得抓住了爱的精髓。
由爱开始的恨应该以爱来终结,无法被宽恕的爱,只能永远延续下去,不管以何种方式,直至相爱的人获得解脱。克厉夫或许是该死的,是应该被惩罚的罪人,然而,他终其一生未能与凯瑟琳长相厮守,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天人永隔,难道不正是为他的爱与恨付出应有的代价,接受最残酷的惩罚吗?那种在孤独、恐惧和绝望中等待与幽灵会面的焦虑和期待就象一把钝刀,一刀刀削割他的灵魂、一点点侵蚀他的肉体,最终把他推向死亡。
《呼啸山庄》经典读后感 篇4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这位女作家仅仅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世。应该说,她首先是个诗人,写过许多极为深情的抒情诗,包括叙事诗和短诗,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她与《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他们的小妹妹——《爱格尼斯@格雷》的作者安@勃朗特号称勃朗特三姐妹。在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焕发异彩。一八四七年,她们三姐妹的三本小说终于出版,然而只有《简爱》获得了成功,得到了重视。《呼啸山庄》的出版并不为当时读者所理解,甚至夏洛蒂也无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但如今《呼啸山庄》在世界文坛上放着璀璨的光芒,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
拿着《呼啸山庄》这本书,我就在想它为什么以呼啸山庄命名?呼啸二字又代表什么意思?看着看着我渐渐明白了:1、书中的一个山庄名为呼啸山庄,而整本书都围绕此山庄而写。2、书中的环境描写相当惊悚、悬疑。荒野、悲风、暴雪、黑夜,尤其是那鬼哭狼嚎、悲风鸣鸣的渲染,让人心中只有令人发麻的“呼啸”二字,它在呼啸什么?是呼啸希斯克厉夫的可悲、可怜、可恨?是呼啸凯瑟琳的虚荣绝情?还是呼啸林谆、小凯瑟琳及希斯克厉夫少爷等人作为复仇牺牲品的可气、可叹?也许都有吧!《呼啸山庄》是讲爱恨情仇的故事,与其这样说还不如说它是恋爱之人的谆谆教诲,经血的教训来诠释爱情的忠贞与背叛,爱可以无私伟大的,同样可以是恐怖邪恶的。
终于明白了:爱与恨,可以背道而驰,可以相生相伴!
全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爱——恨——复仇——人性的回归。
一、 爱
少年的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尽管希斯克厉夫是老恩肖从大街上捡起的,尽管他身份低微,但凯瑟琳依然喜欢他。他们一起说乐,一起对抗辛德雷,在童年世界里没有身份,没有等级,没有虚荣,没有歧视,没有卑贱,有的只是纯洁无瑕的感情,此时此刻,膛溢满天地!
我们都常希望他们的爱能坚贞不渝,能始终如一,可是他们都在成长,当童年的无知远去,当身份以卑贱突出,当人的虚荣羞耻显现,我们最不希望的场景发生:凯瑟琳抛弃并希斯克厉夫,另寻新欢。而此引发的便是恨。
二、 恨
记得书中有一部分这样写道:
“你为什么爱他(埃德加先生),凯瑟琳小姐?”
“因为他长的英俊,而且在一起很愉快。”
“糟。”这是我的评语。
“而且因为他年轻又活泼。”
“还是糟.。”
“而且因为他爱我。”
“那一点无关紧要。”
“而且他将来有钱,我愿意做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而我有这么一个丈夫就会觉得骄傲。
呵呵!可笑!真可笑!凯瑟琳喜欢上埃德加的原因仅仅是:英俊、年轻、活泼、有钱,最重要的是有钱!如愿意做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仅仅如此!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蜗居》,一个边冰淇琳都舍不得买的海藻,最后拿着宋思明给的银行卡买高档衣服连眼都不再眨了,脸上却是骄傲,高兴的表情,享受着金钱、虚空心满足的快乐。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金钱的魔力,不得不让我们惊讶女人虚荣心的崛起,更不得不让我们愤怒凯瑟琳、海藻的可耻!
一个旁观者尚且生可恨之心,更何况作为受害人的希斯克厉夫呢?由爱生恨,实属正常,这也不得不让们可怜希斯克厉夫命运的多舛和不幸!
不过,他的不幸,她的背叛却不能成为复仇的正当理由一个爱到极致的男人,做出了疯狂的行为,由爱生恨,由恨而杀人,这却是不可理喻的,那种骨子里的.恨让我们恐惧,如此残酷,如此邪恶,简直有点变态,也许真的是爱得深、伤的更深吧!
三、 复仇
第三阶段经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从凯瑟琳、伊莎贝拉、埃德加、辛德雷到下一代小凯瑟琳、哈里顿包括希斯克厉夫自己的儿子,都是他复仇的工具和牺牲品,如此悲情!
书中有段对凯瑟琳的描写可以看出在复仇阶段的悲剧情结:她那双闪闪发亮的眼睛已经变成一种忧郁的、梦幻的温柔,她的眼睛不再给人一印象;她不是在望着她四周的东西,看来总是在凝视着远方,远远的地方——你可以认为是超脱,还有她脸上的苍白——她恢复之后,那种憔悴的面貌是消失了——还有从她心境中发出的特别表情,虽然很苦痛地暗暗表了原因,却使她格外令人爱怜。这些现象——对于我,我知识,对于别的看见她的人都必然认为——说她正在康复并不是事实,却标明她是注定要香消玉殒了。
尽管他达到了复仇目的,但这却不能挽救回局面,也不能使自己快乐,最终他自己也走向死亡。
四、 人性的复苏
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食,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告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虽然这是个悲剧,但却非常感谢艾米莉,或许,她真的抓住了爱的精髓。
由爱的开始的恨应该经爱的终结,无法被宽恕的爱,只能永远延续下去,不管以何种方式,直至相爱的人获得解释。克厉夫或许是该死的,是应该被惩罚的罪人,然而,他终其一生未能与凯瑟琳长相厮守,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天人永隔,难道不正是为他的爱与恨付出应有的借贷,接受最残酷的惩罚吗?那种孤独、恐惧和绝望是等待与幽灵会面的焦虑和期待就象一把钝刀,一刀刀削割他的灵魂,一点点侵蚀他的肉体,最终把他推向死亡。
今天的读者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认知和开明的观点,抛开虚假的道义教条和做作的品位情调,我们已经可以理解女作家为什么被称为超越时代的天才。她笔下的克厉夫在被所有人唾弃的同时,却从人性的角度展现了奇特耀眼的光彩,永恒的爱和至深的恨赋予他独特的魅力,一种散发着狂野欲望、不受约束的个性魅力。正如小说开头所描写的荒野之树,它是扭曲变态的,却最不加修饰、自然生成的。克厉夫的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他就是那荒野之树,努力地生存,抗拒着狂风暴雨,在变成了这样的丑态之后,用丑恶对抗、报复这制造丑恶的严酷环境。
一个遵循传统、保守道德规范的英国淑女,以如此独特、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人性,探讨了人性,理解了人性。在她的笔下,爱与恨以一种最自由的状态得到了释放、延伸,她给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也是最丑的一面,让我们探寻到任何人内心都无法逃避的善与恶。
暴风雪过后终将是万里晴空的清爽和平静,震撼过后留下深深的思索和无限的遐想。合上《呼啸山庄》,我只希望克厉夫和凯瑟琳在结束一代人的爱恨情仇后,在荒野间获得真正永恒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