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之殇》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古典之殇》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古典之殇》读后感 篇1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与记忆中,自然少不了书的存在,书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
在我印象中还真没有几本书会被我反反复复的阅读、品味、感叹,唯有一本《古典之殇》。几年前偶尔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我被书上那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幽蓝色的神秘所吸引,于是买下了这本书。初读,大概因为那时思想还未成熟,初步的体验只是这本书不同一般,阅读中,感觉似乎是在拉家常,可当时我却认为这本书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对我的写作不会有多大帮助,自然地它就被放在书柜的一个角落,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再次发现。再次发现它,是几个月后一个无聊的节假日,我又打开它阅读起来,渐渐地我了解了原来的大自然与现在的大自然,了解了真实与本质,也看清了一些社会现象。
看到这些文字,心里产生了一些共鸣,产生了那种不能言传的特殊感受。但这种感觉太缥缈,太朦胧。往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听起新闻,观察起生活,注意到周围人身边事,渐渐地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我开始渐渐明白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是“纪念原配的世界”,意思是为了表达与原配世界的离别之意。在作者眼中,原配世界是一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世界,我们今天正在告别这样一个世界,正在用自己过度膨胀的欲望,抛弃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传统与习俗。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让我理解了作者回忆往事时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我们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多了。作者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一些不道德的行风。他把最现实的生活,彻底展示在我们眼前,使我学会了道德、责任的坚守,学会了诚实、善良地对待他人,懂得了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于是,我一口气读完整本书,那种正义、善良的品质已深深感动了我。那种百分之一百的实话的文章,虽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却用真实诉说着永恒。
这本书唤醒了沉睡的自然美景,这本书洗涤着我心灵的污垢,它告诉我许多道理,这些道理将伴我一生,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改变自己。与高尚的人谈话你也会变得高尚,读好书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他会改变你的一生。
《古典之殇》读后感 篇2
“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合上书本,王开岭的质问仍在脑海里回响。抬头,是这城市有些污浊的夜空,与偶有的,通过厚厚遮蔽下零落的星光。是啊,从前那个清澈澄净的世界,到哪去了呢?
不知何时,我们的世界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盖起的高楼,四通八达的道路,高起的烟囱。一切都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着,前进着。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新建的高楼让住宅更为稳固安全,连通的道路让出行更为便捷顺心,高科技的发展让生活更为舒适惬意。
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我们,都被困在了这钢筋水泥构成的`匣子中?充斥生活里的是各式各样的新式电子产品,高科技玩具。自然,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提山间的流萤,草丛中蹦跳着的蚂蚱,天上飞舞的纸鸢,夜晚静谧中风儿突然吹起的悦耳的虫鸣。只道那些悠长的溪流,青苔漉染的小桥,遍地的野草野花,都已难觅踪迹。生活中那些自然之韵真的只能消失殆尽了吗?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当山间若隐若现的点点流萤无迹可寻,当夜晚的静谧被浮躁的声音打碎,当曾经的繁星点点化为现在的霓虹灯浓重的商业气息,当当年踏雪寻梅,煮酒对歌,变为现在的奢靡攀比,欲望涌动。我们将何处寻找当初的生活。
为什么不慢下来呢?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为什么一定要固执于创造一个又一个相似的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不寻找当年的大漠孤烟圆月,小桥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对自然的景仰,丢弃了的是慢的生活节拍,沾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多了的是市井纷纷的闲言碎语。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王开岭如是说。在工业化,城市化这条路上疾行的我们,是否也该看看,当初梦想被丢到了何处。当初的信仰又在何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不止是暗自神伤,不止是一昧哀叹,我们要行动起来,去需找古典之美,去探寻自然之韵,尽所能来守护,华夏这五千年的传承。
诚然,现在社会之上,奢靡成风,攀比成习,华而不实的风气蔚然,不少人为金钱所惑,丢弃了千古传承下的风骨。工业化不断推进,丢失了自然的灵性。可是,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梦想,简单自然质朴,一袭布衣,一杯清茶,三两个知己,淡然自处,聆听自然之声。
我们张开手拥抱这个时代,尽管她有诸多不足,我们用一腔热忱去热爱这个时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逢其时,我们爱它,除了爱,别无选择,就连那些憎厌不满,也都来源于爱。既然如此,那就去改变这个时代,去努力实现心中之梦,去回到那样清明的岁月,聆听古典的弹唱。
在这最好的时代里,努力着,为那一个简单的梦。别让古典,成殇。
《古典之殇》读后感 篇3
我抬脚走了出去,拂去头上冒出的一层细汗。眼前,是有些污浊的天空,稀稀散散的飘着几朵灰白的云。倒不像从前那样,澄净湛蓝。“唉!”一声叹息轻轻吹进我的耳里,“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本来?样子?我拿出背包里唯一的一本书,掀开了它的面纱。
我轻轻闭上眼,在脑海中勾勒出诗,勾勒出曲。
“胜日寻芳四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日光正暖,风儿柔柔地吹着,一双脚悠闲自在地走着,想要去寻那良辰美景,泗水之滨。美,真美。
“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太阳有些毒辣,正值夏天,石榴花一朵朵的开得灿烂,娇艳欲滴。荷花的清香弥散出来,远远飘香。美,真美。
然后,在某一天。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再提四季特有的美景,不再提山间、树丛熙熙攘攘的精灵,也不再提某些时刻的悠闲与乐趣。一切的一切,都就这么消失殆尽。
然后,在某一天。诗词画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再有抑扬顿挫的.朗朗诵读声,不再有极具韵味的南腔北调,也不再有挥笔成雨的潇洒墨画。一切的一切,都就这么悄无踪影。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科技发达,车水马龙。没有了袅袅炊烟,没有了芬芳田野,也没有了那个富有情怀的我们。现在的我们,都被困在了由钢筋水泥构成的铁匣子里。我们开始很轻松,很开心。但我们何时才能开始醒悟,开始无趣?
当我们缺失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情怀的追逐,我们还剩下什么?我们的信仰又在哪个角落奄奄一息?
去干一番作为吧!去寻找,去感悟,我们要的不止是独自叹息,而是勇敢去寻,回到璞真。
《古典之殇》读后感 篇4
看上这本书,一开始是因为它的封面,厚重的蓝色封面,典雅又古朴,正应了这个名字——《古典之殇》。
当合上这本书时,我心中悲伤:我们的黑暗去哪儿了?我们的寂静去哪儿了?那些童年的萤火虫还在吗?
“殇”字,在字典里有两个意思:一,还没到成年就死了,二,指战死者。
我想这本书里的“殇”,估计是两者的意思都有吧!
忘不了王开龄书中的一句话:我越来越笃信两点,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该是免费的。
我不由开始想象,最初的河流该是怎样的`?最初的乡村夕阳又该是怎样的?那些鸽子还记得鸽哨吗?哪里还残留有萤火虫?
如此令人遗憾,如此叫人悲伤,那些逝去的自然之美,叫那些曾经的人何去何从?
自然与文明的发展总有冲突,战死者却总是自然。但如今,又总有人要保护自然,破坏了再反悔,又怎能回到最初,这世上可没有后悔药。
最初的,最为纯粹,可,当纯粹被破坏,哪怕只有一点,也如白纸上一个墨点,再也无法回到最初的纯白。
谁还记得这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被困在城市之中,生于斯,长于斯,乡村的模样,早已从记忆里,从血液里忘却。当城市遍布了世界,当最后一个乡村被改造成城镇,又有谁还会记得,那些逝去的自然之美?
蟋蟀的叫声,纯粹的黑,最初的寂静……我们早已在城市生活中磨灭了身体对于最初的生活的本能。
城市与乡村,是否永远不能共存?
我们居住在城市中,被随处可见的高楼挡住了日出日落,被水泥隔绝了蟋蟀的叫声,被繁华喧嚣的车水马龙打破了寂静,被夜晚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赶走了黑暗……
这样的生活太快,也太累了!
何时能够慢下来去看看,这世上还未消失的自然之美呢?
慢慢的走,欣赏那些残存的美吧,趁着它们还未消逝,不要再等他们消逝后缅怀。
《古典之殇》这本书,是对逝去美好的记录,但更是对世人敲响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