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幼儿园小班认识糖果教案

2025/10/08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幼儿园小班认识糖果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幼儿园小班认识糖果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糖果的多样性。

2、体验分享糖果的快乐。

3、知道吃完糖果要漱口。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各种糖果、糖果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提问:宝宝你见过什么样的糖果?吃到嘴里是什么味道的?教师出示各种糖果让幼儿认识,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糖果叫什么名字?

除了这些,你还见过(吃过)什么样的糖果?

2、引导幼儿品尝不同的糖果。

们的糖果小屋里有很多好吃的糖果,请你拿一颗你喜欢的糖果。

⑴你看一看你的糖果上面有什么?摸一摸是硬的还是软的?

⑵猜一猜你的糖果是什么味道的?

⑶请幼儿品尝糖果

⑷说一说

3、你的糖果是什么味道的?糖果吃到嘴里后有什么变化(变小了)?

组织幼儿喝水漱口。

教师小结:糖果不能多吃,吃多了对牙齿和身体都不好,而且吃完以后要及时漱口。

4、延伸:

画糖果(练习孩子画圆技能)

幼儿园小班认识糖果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儿歌名称,初步熟悉儿歌的内容。

2、愿意跟大家学儿歌,能感受儿歌的情趣。

教学重点

知道儿歌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熟悉儿歌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幼儿用书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糖果图片,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形状。

教师:今天老师请了许多糖果来和我们做游戏,我们看看,都来了哪些糖果?他们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带领幼儿出示图片请幼儿说说糖果像什么,例如弯弯的糖果像月亮等。

(二)教师念儿歌,帮助幼儿初步熟悉儿歌内容。

1、教师:糖果玩过游戏要出来排队了,它们还会念儿歌呢。

2、教师一边根据儿歌内容依次出示糖果边念儿歌,并鼓励幼儿跟着念。当教师拿出圆形的糖时,念出“糖果——”鼓励幼儿自己说出“圆”;当教师拿出月牙形的唐时,念出“糖果弯弯——”,鼓励幼儿自己说出“像月亮”。

(三)教师带领幼儿阅读幼儿用书,进一步熟悉幼儿的名字和内容。

教师引导幼儿翻开自己的幼儿用书,说说话面上有哪些糖果的照片,说说糖果的形状和味道。

幼儿园小班认识糖果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对1和2的点子卡片进行实物糖果的匹配。

2.通过形式多样、有趣的操作,激发幼儿乐于参与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对1和2的点子卡片进行实物糖果的匹配。

活动准备

点子卡片、各种糖果、魔术袋、夹子。

活动过程

案例描述:

(A)、小游戏:变魔术。

1.教师变魔术。教师手中握1-2粒糖,让幼儿猜测。

2.个别幼儿变魔术。

(B)、找朋友。

教师:(一粒糖贴在黑板上)一粒糖还有一个好朋友呢,小朋友看,它是谁?(小点子)有几个点子呀?(1个)小结:原来1粒糖和1个点子是好朋友。(辅以动作),幼儿学说。

(C)、夹糖。

(D)、点子与糖果数量的配对。

1.教师讲解示范。

2.幼儿操作。

3.给动物送糖果。

(E)、延伸活动:品尝糖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属于数学领域,作为教师的我要成为引发者、支持者和引导者,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活动中,我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教、学具,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更加注重对幼儿能力、习惯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照《纲要》精神,反思我的教学,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在活动中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出现在整个活动中,如:让孩子看,让孩子猜,让孩子试,让孩子说,让孩子学,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掌握点子与食物的配对。

2.教学目标:着眼发展,注意整合。如:在让幼儿说一说,自己装了几粒糖?去给小动物送的时候,说一说,小青蛙,我送你一粒糖等等,敢于说出自己操作结果是渗透语言领域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唤起自信心”,则是社会领域的目标。

3.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

《糖果游戏》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缘于幼儿的兴趣。因此,选择这个来源于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糖果作为数学活动内容,既是幼儿熟悉的,又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只要动手操作,就会有体验,有收获。同时又有挑战性,而幼儿这种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是幼儿终身发展所要具有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内容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价值的。

幼儿园小班认识糖果教案 篇4

目标

1.能观察、了解帖的形状,知道帖的种类很丰富。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3.知道不乱扔糖纸。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准备

1.幼儿选择23种不同的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盒子装、布袋装、纸包等)带到幼儿园。

2.每张桌面贴上不同颜色的帖图形(建议用吹塑纸)剪成帖小屋的轮廓。

3.墙面上布置帖的轮廓作为超级帖屋(用绉纸围成,简单且效果好)。

4.双面胶撕成段,事先贴在“帖屋”内,以便幼儿粘贴糖纸。

过程

1.认识各种各样的帖。

帖宝宝有个家,请你们剥开自己带来的帖的糖纸,为帖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家,放入帖小屋。

帖家的宝宝可真多呀!看看有哪些不一样的糖宝宝?

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与感受:有各种各样的糖,如棒棒糖、棉花糖、巧克力、椰子糖……有硬的有软的,有的有小的,有不同颜色的,有不同图案的糖纸的,等等。

2.尝尝甜甜的帖。

家一起来吃糖。尝一尝甜不甜,闻一闻香不香。

嘴巴里的帖有什么变化吗?(变小了)

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花纸包里,有个宝宝,剥开尝尝,宝宝变小。

3.给帖穿花衣裳。

请幼儿将吃完的糖纸贴在桌上的“帖小屋”内。

幼儿与教师一同把帖小屋“搬”进墙上屋。

建议

1.儿歌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可以把它作为幼儿发现和感受帖变化的经验总结。关键是让幼儿关注事物的变化,发现其中的联系:帖放在嘴里会溶化变小。

2.超级帖屋的制作可尽量夸张些,贴的位置要稍低,以利于幼儿观察。

3.可将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利用墙面超级帖屋互相交流,获得有关帖的经验。

活动思:

帖对小班幼儿的吸引力、诱惑力是无穷的,活动中,幼儿在认识各种各样的帖,品尝帖,制作帖的过程中,好奇心、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让孩子们进行了胆地探索、感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