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幽雅、浑浊、笨拙、参差、愁怨”等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4.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雅”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学生仔细观看,交流感受,进入本课的学习。
导语: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是否会浮想联翩?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等。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丁香结》,去文中看一看作者又赋予了丁香结怎样的象征意义。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丁香结)
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以此为题,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2.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宅院缀满幽雅断断续续伏案浑浊笨拙眼帘
参差单薄照耀文思梦想迷蒙印象模糊恍然
愁怨顺心平淡
◆需注意的字音:
“缀”和“拙”是翘舌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bó;“恍”是后鼻音,注意不要读错。
◆需注意的字形:
“雅”右边是“隹”,不要写成“住”或“佳”;“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2)理解词义。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理解词义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对生字、新词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主要写了什么。
(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主体,即描绘丁香的特点及阐述作者的独特感悟。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姿态、花的气味、花的形貌、花的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主体写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诗中的丁香结、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感悟三个方面描写了丁香结。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点明中心,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
2.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知丁香花的特点。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
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它们有什么特点?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交流预设:
生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城外校园里的丁香;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生2:我知道作者从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具体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如结合“雪白”“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词可以分析出来。
生3:我知道作者赋予了丁香花灵动幽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特点。
(2)教师指导朗读。
过渡: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角度展现了丁香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吗?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留下悬念。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学完这节课,大家是不是也喜欢上了作者笔下的丁香?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从丁香结中生发了怎样独特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主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丁香的特点,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本文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其中前一部分主要写的是“赏丁香花”,作者分别写了城里、城外校园里和斗室外三个地方的丁香,从视觉、触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让读者对丁香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后半部分主要写“悟丁香结”,作者从有关丁香结的古诗开始,写到了微雨中格外妩媚的丁香,并引发了为什么叫“丁香结”的思考,进而联想到人生中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整合文章各部分大意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待学生思考后指名发言,被指名的学生说完后,如果没有说完整或说得不太准确,其他学生可补充。通过自主思考、互相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本文的作者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阐述了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以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的感悟。)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丁香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最喜欢哪里的丁香?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段。)作者笔下的丁香美得脱俗,美得优雅。那么作者是怎样将丁香的美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联想到丁香结并生发感悟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品读课文,欣赏有关丁香的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重点句课件出示。)
(1)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描写丁香的几幅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
(2)小组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有这样几幅画面:城里丁香图、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图、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雨中丁香图。)(学生也可有其他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3)师生共同欣赏这四幅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体悟作者赋予丁香的品格。
画面一:城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教师出示丁香花开满枝头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自己想象的画面来感受丁香花缀满枝头的姿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思考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比喻——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拟人——“探出”和“窥着”都是人的神态和动作,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伸出宅院外墙的半树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
画面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句话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丁香花的?突出表现了丁香花的什么特点?)
预设: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句子,进入文本描绘的意境中去感受月光下丁香花的美好姿态,使学生情在其中,实现与文本的充分对话;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交流示例:
生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作者将丁香花置于迷蒙的月色之下,营造出一种幽静、典雅的氛围,使画面非常具有诗意的美感。白色的丁香花和紫色的丁香花相互映照,各自显出不同的风采,一个潇洒如俊俏的美男子,一个朦胧如害羞的美少女。突出表现了丁香花娇俏灵动的特点。
生2:“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是从嗅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淡淡的”“幽雅的”表明丁香花的芳香并不浓郁,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丁香花的香味不同于桂花的浓郁四溢、沁人心脾,也有别于兰花的暗香浮动、回味无穷,丁香花独特的甜香令作者即使在月夜下也能闻香识花。突出表现了丁香花可爱芬芳的特点。
画面三: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这两句话中的“积雪”和“莹白”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积雪”和“莹白”在文中指的是丁香花。作者用“积雪”和“莹白”来代替丁香花,一方面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花”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行文富于变化。另一方面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积雪”是借喻(使用喻体来代替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巧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能够鲜明直观地突出丁香花的特点:“积雪”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照耀”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了丁香花与作者的联系之深,将丁香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以及作者对丁香花的依赖巧妙地表现出来。窗前的丁香见证了作者的写作生活,让她的文思和梦想更加焕发光彩,“照耀”一词将这种相依相伴的知音之情表达得巧妙脱俗。
画面四:雨中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格外妩媚”一词,这个词概括了雨中丁香的特点;接着结合“如同”一词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出示一幅“印象派”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画作,感受画面风格;再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出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最后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雨中的丁香如此妩媚、如此迷人,才让作者不禁发出“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感叹。
(雨中的丁香朦胧妩媚,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十分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4)师生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四幅画面的描写角度,总结写出了丁香花怎样的特点。
预设:结合刚刚欣赏的四幅画来说,如作者从颜色、形貌、气味、姿态(或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写出了丁香花纯洁无瑕、可爱芬芳、娇俏灵动、鲜润妩媚的特点。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所描绘的并不是散乱的几幅图画,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在一起的。
3.再识“丁香结”,感悟情感。
研读课文第4—6自然段,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①从课文引用的两句古诗中你体会到古人在丁香结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②什么是丁香结?为什么称为丁香结?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③作者由丁香结生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一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然后总结得出结论:丁香结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第4、5两段的内容进行分析:作者引用古诗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印证了在古诗文中丁香结的形象的确与“愁”分不开;同时也为后文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中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开拓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问题二预设:教师先指名学生朗读“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这段话;再课件出示丁香花蕾的图片和中式衣襟上的盘花扣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确丁香结的本义和象征意义;最后具体分析称为丁香结的原因。
(丁香结的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愁怨。称为丁香结的原因:直接原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情感原因——丁香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问题三预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中直接阐述作者的感悟的句子是:“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有独到的见解。学生自主发言示例:
生1:生命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忧愁,这些大多不能被立刻化解,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常态。如果人生中没有任何困难,反而缺少起伏,就太平淡无味了。
生2:作者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展现了她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以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生3:此处作者将丁香结和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预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丁香花的特点、丁香结的来历及象征意义、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教师总结。
小结:丁香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驰骋了作者的想象,带我们欣赏了不同地方的丁香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欢愉。多少年来,作者的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在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2)联系生活实际升华主题。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是一种常态。我们应该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把它们看作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解不开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欣赏了娇俏、妩媚、芬芳的丁香花,理解了丁香结中寄托的情感,体会到作者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感受,同时也领略了大作家的文笔的魅力。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习作者的写法,用心观察,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能使自己的作文更生动、更吸引人。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作者通过“丁香结”这一事物引发了自己的联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一些事物引发你的联想。想一想,快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提示:生活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寄托了怎样的情感?要充分发挥想象,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小组交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搜集并积累有关丁香的诗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3、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展示丁香花图片,请学生谈谈对丁香花的印象以及了解,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文本,作者从“赏花”和“悟花”两部分描写了丁香花。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丁香的美?并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文本,理解感悟。
1、细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①城里丁香花
②城外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
④雨中丁香图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①颜色
②形态
③味道
可结合练习“思考探究一”想想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赋予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
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4、赏析描写优美语句。
出示句子: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参考“问题探究”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理解文章意境。
穿插“思考探究”第二题,让学生边赏析,一边深入思考。阅读中,你看到了、想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5、问题探究:
(1)“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2)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
(三)理解情感,品悟中心。
1、结合文章,进一步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结图。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结合“积累拓展”第四题,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问怨、愁思的诗境中。
(3)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2、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过渡:丁香这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而郭沫若先生笔下那”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的石榴,与”丁香结“有着相似之处,我们来共同阅读吧。
(四)展开阅读,开阔视野。
整合阅读图书中郭沫若的《石榴》。
1、用简洁的句子或者词语去描述一下石榴。
2、在夏天,许多花都不再争奇斗艳,石榴花却开了起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
3、说说”石榴“与”丁香结“的相似之处。
4、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后练笔:体会学习本文由事物引发联想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
板书设计
丁香——丁香结
①城里丁香花①颜色①繁密耀目
②城外丁香花②形态②幽雅的甜香无畏无惧
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③味道③娇俏灵动
④雨中丁香④鲜润妩媚从容豁达
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圈画重点语段,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积累语句。
3、领会和学习作者由丁香花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积极豁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几种花卉的图片,引出丁香花
大自然的花卉万紫千红,俗话说,各花入各眼,同学们最喜欢哪种花呢?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出示丁香花图片,找同学说说对丁香花的看法和感受。作家宗璞窗外的三棵白丁香与她朝夕相伴,又让她产生了怎样的情思感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宗璞的散文《丁香结》,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导入新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几种花的象征意义导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做准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基本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积累生字词:(结合教材课后读读写写,适当补充拓展,注意正音)
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参差斗室朦胧恍然
【设计意图】
走近作者,知人论世。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打好学习的基础。
三、初读文章,梳理“丁香之结”
1、自由散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且圈划出描写“丁香结”的句子。关注这些句子出现的位置,划分层次。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后三段写的是丁香结。
2、作者在两部分中,围绕“丁香”各做了什么?尝试添加一个动词,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赏丁香”,后三段写的是“悟丁香”。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近文本,探究丁香结。
四、感知文章脉络
1、文章的题目是“丁香结”,圈画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看一看主要出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预设: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三段。
2、既然“丁香结”出现在文章后三段,那么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思考、概括并回答)
预设:文章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重点写丁香花的色彩、形貌、气味、姿态。
3、仔细圈画前三段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思考这三段对于丁香花色、形、味的描写是否重复?还是各有何侧重呢?
(学生默读、圈画、思考、朗读并回答,教师从旁引导、归纳)
总结:由此可以看到,文章前三段描写丁香花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写丁香,逐渐转到写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丁香,丁香与“我”越来越近,情感越来越深。
前三段对于丁香花的描写,与后三段所写的“丁香结”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为深入文本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的生字词,明默。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要求:要能写出个性特征,能对景物进行具体的刻画。
【设计意图】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教学随笔
丁香结
宗璞
一、(1—3)丁香花赏花
二、(4—6)丁香结悟花
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1个生字、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
3。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各种花的图片,最后展示丁香花。
师: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各种花的特点,为最后的“小练笔”作准备。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出生,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散文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以便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可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可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生字。
师指导书写“缀、幽、雅、案”等字并组词。
3。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愁怨:忧愁怨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
(1)文章题目为“丁香结”,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2)作者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2。指名读第1~3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它们各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和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城外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3。文章结构。
丁香结
赏丁香(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层并概括层意,促使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请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先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地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丁香花的美及丁香花高雅的品格。
2。体会作者豁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可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赏花部分”,赏析优美语句。
1。自学提示(一)。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作者描写丁香花时,你感觉哪些语句比较优美?试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调动了哪些感官?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品格?
2。学生自学交流。学生汇报优美句子。
3。优美词句讲解分析。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描写出了丁香花的可爱。星星的比喻写出了丁香花的样子。)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人们在夜色中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②仿照第1句话,补充下面的句子。
阳光下的野菊花,黄的,白的。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5。从感官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官?(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3自然段。
三、理解“悟花部分”,总结主题内涵。
1。自学提示(二)。
指名读第4~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指名回答。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描写出雨中丁香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丁香为什么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雨中的丁香妩媚、朦胧,颜色交融,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印象派画作。
②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丁香“化”入雨中的场景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更加凄楚动人,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作者理解了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
3。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作人的愁心,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研读第5、6自然段,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理解文章结尾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这是作者思考后的感悟: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开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6。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使学生深入体会“丁香结”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
丁香的淡淡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的有益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人生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去感受如雪丁香的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朦胧的丁香结,去体会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全文,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小练笔。
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文章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特点,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追求。请你也选择一种花,调动各种感官去具体描写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赏丁香(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