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

2025/10/11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 篇1

从拿到这本书到读完这本书,我的情绪有三次变化。最初的感受是喜悦的、美好的。因为我非常普通,想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接纳自己、超越自己”。可是我读着读着,开始有些不满,甚至厌恶情绪。有个标题是“我们都需要恨”书中有一处说道“大声说‘我是个疯子’、‘我恨我女儿’”并且还要反复说。心想这不有病吗?于是我合起书,不再看它。

等闲暇时,睡觉前又随手翻一翻,不知不觉间,我的观点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儿时的经历有时会对我们造成非常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一辈子。如果我们小时候在某些方面得不到满足,或是受到了伤害,就有可能形成强烈的偏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偏见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越陷越深,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虽然我儿时没有什么得不到满足的地方。但我怕儿子、学生会因为我留下不快。我认真的看、仔细的想、回忆。想从书中找到如何避免的方法,撞上了怎么办。如果我们不能把握真实的自我,就会陷入固定的行为模式中不能自拔。

我在寻找着如何才能在年复一年的生活中不重复自己。作者说:承受所有的痛苦,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我从不奢侈成功。但我知道重复一件事是很容易的`,它让我简单、易怒、失去斗志。收起所有想“明天再说吧”的想法,我要试着改变我的生活,肯定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但我要坚持,至少一段时间吧?我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生活中去。不考虑是“好人”或是“完整”的人。充实就好。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 篇2

第一次听说“投影”这种心理现象。它是这样的。平时我们会不自觉地用潜意识去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表现出为我们所压抑的特质和情感,或是把容易表现出这些特质和情感的人吸引到我们身边,这就是“投影”的机制。投影是潜意识的一种防御机制,因为某些特质和情感受到了压抑,无法在我们自己身上自由地表现出来,所以就只能诉诸他人和外物。例如,怀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往往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很自卑。当然,我们之所以会把消极的特质投影到某些特定的人身上。也是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比较容易表现出这样的特质。这样的人最容易触发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把自己压抑的东西投影到他们身上。

如果我们承认和接纳自己心中的某种消极特质,别人表现出来的这种特质就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别人真诚相处。

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在《认识阴影》一书中写道:“自我层面上的投影现象非常容易辨认。如果我们仅仅是‘感觉’到某个人或某种事物的存在,那么他/她/它通常不会带有我们的投影。如果我们为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所‘影响’,那么他/她/它很有可能携带了我们的投影。”这句话,很好地区分了‘感觉’‘投影’的差别。

对于自己投影到别处的特质,我们要做的只是承认你身上确实存在这些特质。

我们眼中别人的缺点,几乎都是我们自己内心中缺点的投影。我们对别人评头论足。我们对别人评头论足时,其实是在评论我们自己。那些被你压抑的消极特质和想法,有可能会在你意料不到的时候突然爆发出来,伤害你周围的人,也有可能会影响你的潜意识,伤害你自己。你遇到的所有人、所有事,都不是偶然的,都折射出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当你给别人取外号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样的外号是不是同样适合你自己。如果你对自己足够诚实的话,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来的永远是你自己的形象。你身上的每一种特质都有其意义,每一种特质的存在都是合情合理的。

有时,我们内心的阴影往往藏匿的很深,很难发掘出来。如果没有投影机制的话,有些潜藏的特质我们一辈子也发现不了。

当一个人承认和接纳了你身上具备的所有特质,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如果你刻意避免表现出某一种特质,你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如果你无法表现出懒惰,就无法彻底放松下来;如果你无法对别人表现出愤怒,就会受人欺负;如果你因为讨厌别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刻意往相反的方向去表现,那就说明这种特质是你刻意压抑的;如果你特别反感某一类人,就应该寻找自己与他们的相似之处。我们不仅会把自己的消极特质投影到别人身上,也会用积极的`特质去影响别人。

当你崇拜某个人时,你崇拜的并不是偶像本人,而是他们投影到偶像身上的积极特质,其实是在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特质投影到他们身上。这时你把目光收回来,发掘自己积极特质,而不是崇拜和羡慕别人,就可以像你所崇拜的人那样取得成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偶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偶像。关键在于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而不是吧自己可以压抑的特质投影到别人身上。

接纳所有我积极的和消极的特质,积极地发掘我的积极特质,将是我下一步要做的。感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本书带给我的认识自我的方法。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 篇3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一直在不断地通过努力去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比别人过得更好,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追求的完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站在别人的身旁我是比他优秀的,还是自己真的想让自己变得完美,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我们大多数的人可能是为了与别人相比时,不会与别人差得太多,所以让自己不断地变得更优秀,而少数的人是为了追求更完美的自己,不为与别人比较或者是超越,只为了超越自己,为自己而活。虽然都是追求完美,但是它们是有根本的区别的,那就是是否接纳了另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接纳另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别人而活。

每个人都会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我们往往都会去遮掩或者逃避这些不足,不让别人发现,我们便学会了伪装,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足,尽力的去遮掩不让别人发现,因为这是我们不愿意给别人看到,这恰恰也是我们自卑的地方,也是不接纳自己的地方。

何为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呢?那就是努力地弥补。例如:《奇迹男孩》电影中的奥吉,奥吉天生面部缺陷,去学校的时候,大家都说他是怪物,没有人与他交朋友,到后面他用行动改变了其他人的看法。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他能够用行动去改变他人的看法,因为他学会了接纳自己,懂得合作。

许多人都会说人生就像一场长跑。但是我们仔细想想长跑这两个字的含义。其含义其一是长距离的;其二是竞争。对于我们大多数的人来说,我们一直都在与别人竞争着,从小学到高中竞争着班上的排名,到了万人过独木桥的高考,我们竞争著名牌大学的聚会,到了大学竞争着学生会的职位,到了工作竞争着升职的机会,看不惯别人比自己优秀,自己便变得优秀,想比过他们。说到底,我们竞争的只是自己要比别人好,获得其别人的赞赏,而不是超越自我。我不是在否认竞争不好,而是我们要想清楚自己竞争的目的是什么?

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中都有考试,朋友们与我们的排名可能不太一样,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成为朋友是因为什么?难道是因为他的成绩比我好,我要超过他吗?其实不是,能成为朋友是因为他有些东西吸引了你,你不会因为他考得比你好,你就不理他,你也不会因为他考差了就洋洋得意,而是安慰他,你看到了他的努力和优秀,你便也向他学习,让自己努力起来和优秀起来,他可能因为你的性格开朗,他便也让自己不再那么内向,让自己变得开朗起来。彼此有互相吸引的点才能成为朋友,让彼此的变得更优秀。

那我们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我们有竞争的关系,但是我们彼此都变得更加优秀,没有因为竞争破坏了关系。这也可以得出竞争不能一加一大于二,而合作可以一加一大于二。当你要与他人竞争的时候,何不把竞争的人变为自己的朋友,让彼此都变得更加优秀,谁成功了便祝贺他好了,何必要为了竞争的输赢让自己错失了一个朋友呢?

俗话说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你要竞争的对手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誉,而是从别人的赞誉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跟自己竞争是看你自己的能力、潜能、极限能够到哪里,那样你才能够变的更加地优秀,实现自己的价值,超越自我。

我们都想成为完美的自己,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完美的自己,真正地为自己而活,不为他人。

首先,我们要学会去接纳自己的不足(缺陷、缺点、家庭关系等),能够坦然地去面对,其次是不再为了别人口中的赞誉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是为了超越自己而竞争,最后是与他人合作,让彼此变得更加优秀。

我们都知道最难的一步是接纳自己的不足,而自己的不足可能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例如:书上所说的早期记忆、父母的教育等影响。一些影响不是很深,可以通过自己来去克服。例如:你觉得你的爸爸妈妈爱妹妹胜过爱你,你为了吸引爸妈的注意力来爱你,你就变得叛逆,你认为这样才能吸引到爸妈,并不断的找到爸妈爱妹妹胜过自己的证据来证明自己说的'是有道理的,所以你会觉得缺爱,到后面对爱情便有了控制欲,希望你的女朋友的注意力放在你的身上,而不是其他的事上。那如何去改变呢。

你不应该再找一些偏爱妹妹的证据去说服自己,而是应该用心观察爸爸妈妈爱你表现的证据,只是你为了证明爸爸妈妈爱妹妹,你找了许多爸爸妈妈爱妹妹的证据来说服自己的观点。我们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足,其实是我们在找证据证明我的这些不足是有原因的,其实我们用心观察他人对我们的表现,我们便会觉得其实是自己错怪了他们。

我们在接纳自己的不足首先要想想这些不足是他人影响导致还是自己的问题,其次是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或者是与他人当面地解决,最后就是接纳自己的不足。接纳不足其实就是自我反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开解自己,不再是因为这些不足耿耿于怀、掩藏起来,而是坦然的面对。影响很深的,可进行心理咨询和找心理医生治疗,然后去接纳自己。当你开始真正地接纳自己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也能更好的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而活,不为他人而活。

人的这一生有很多的竞争,也有很多的合作。在我看来人生的合作多于竞争,与陌生人讲话是种合作、与人交朋友是种合作、与人共同完成项目是种合作等。合作能使双方都变得优秀,你也可能因为对方的优秀而变得优秀,合作产生的效果有很多美好的可能性,然而竞争就不一定有很多美好的可能性,如果你是为了别人的赞誉竞争,那么你成功了你便会觉得开心,因为你在别人的赞誉中找到了那虚无缥缈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失败,你可能一蹶不振或者痛恨他人。

如果你是为了超越自己竞争,你成功了你便会觉得开心,因为你超越了自己,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如果失败了你也不会气馁,因为你知道有很多的不足。因此当你要竞争的时候,想清楚你是为什么去竞争,我希望我们都是为了超越自己竞争的。当奥吉接纳了自己的不足,与他人交往,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当我们接纳了自己的不足,与人交往变得更加的坦然和自信。合作能改变的东西有太多了,我们都应该与人多合作。

《接纳另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带给我的感受和影响不只是上面所写到的,还有许多的方面,从这本书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接纳自己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逃避和掩藏自己的不足,多与他人合作,跟自己竞争。这样你才是真正的为自己而活、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你才能与生活友好地相处。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 篇4

记得小时候,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作业里是万万不能出一点错的。不小心抄错了一个字,撕掉整张作业纸;不小心算错了一道题,又撕掉整张作业纸。现在想来,虽然有些好笑,但这追求“完美”的个性却也跟随了自己这么多年,好处不少,带来的麻烦也不少。并非每个人都是完美主义者,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强迫或完美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像一团火,有时点燃着激情,有时却损耗着精力,使我们陷于焦虑和自我厌恶之中。如果你时常有这种体验,请重新检视自己、承认“阴影”,别让完美主义拖累了你。

心理学家荣格所谓“阴影”,乃是我们内心中消极的一面,它破坏人际关系、扼杀精神、阻挠我们实现梦想;它尽管属于我们,我们却极力掩饰、拼命否定、不愿承认;它潜藏在我们意识深处,时时暗示我们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我们惧怕“阴影”的存在,或拼命追逐阳光来摆脱阴影,或彻底躲入黑暗以自欺欺人。

拼命追逐阳光者,习惯于刻意讨别人喜欢,把那些可能惹人生气的想法掩藏起来。幼年时,大家喜欢乖巧的孩子,于是你谨言慎行;长大后,人人夸赞活泼的性格,于是你故作开朗。你压抑着自己内心的叛逆情绪,厌恶着不善交际的内向个性,活给了别人看,却没有活出自己。

彻底躲入黑暗者,有的是破罐破摔,更多的则是选择逃避。为什么你会有“拖延症”?因为你惧怕一个不完美的开始,于是你逃避,迟迟不肯行动。为什么你在面对好事时时常感到压力?因为你担心一个不充分的准备,于是你焦虑,感到心慌难受。然而,逃避可耻也没用,在deadline面前匆忙完成的任务注定完美不了,紧张焦虑也不会让准备更加充分。

为了完美,你压力山大,焦虑不安,身心俱疲,但到最终也没能逃出不完美的.结局。与其如此,倒不如坦然接受与生俱来的不完美,接受自己偶尔的情绪化、天生的羞涩感,接受无法预测的失败、总是缺席的运气。世上终究没有完美之人,没必要为这不能改变的事实而大费心力,还是对自己坦诚点吧。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并不是放弃自我的完善,在接纳之后,轻松和宁静随之而至,而这将是塑造更美好的自己的基石。“我们身上的每一种特质,心中的每一种感情,都可以让我们得到某一方面的收获。阴影是我们内心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阴影之所以为阴影,是为了让我们的意识注意到它的存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关注它,去寻找完整的自我。”所以,做完美的人还是完整的人,我愿意选择后者,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