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百科 > 经典方案 > 正文

设计方案

2025/10/12经典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设计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设计方案 篇1

【设计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的原因。

【重点】

认识12个生字,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借说话,引入学习

1、看老师写一个字借,认识吗?读三遍。

2、平时你向谁借过什么,或者别人向你借过什么?(说话练习)

3、那么你借过这个吗?板书生日。

二、学文识字,朗读感悟

1、(课件出示生字)和课文中的生字认识一下,会读的大声读,不会读的问问旁边的同学。

2、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读。

3、游戏:

分苹果。巩固字音。

给这些生字分分类。(前鼻音、后鼻音。)

4、(课件出示)看谁说得多:

放:放心 放松 ( )

班:上班 班长 ( )

正:正在 正常 ( )

快:快乐 飞快 ( )

5、现在,这些生字全跑到课文里去了,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拼拼音,争取把它读正确。

6、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⑴ 自由读。

⑵ 其中这两句话特别长,谁来读:

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您的生日礼物。您总是忘了自己的生日,今天我把生日借给您!

⑶ 评议、区别:

您──你:

他们什么地方不一样?

师示范组词,谁在来试试给您组词。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同桌互读:

(介绍互读的方法:一个读第一段,另一个人认真听他读正确了没有,另一个读第二段,一个听,如此往复。)

2、师巡回指导。

3、齐读课文。

4、说一说,读了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怪了,小云为什么要把生日借给妈妈?)

5、从哪儿看出妈妈把生日给忘了。

6、看图读句子:

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

⑴ 指名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⑵ 齐读。

妈妈笑着说:我忘了。

⑴ 妈妈真的忘了吗?

⑵ 妈妈把自己的生日忘了,却把小朋友的生日记得牢牢,这说明了什么?

板书:

7、你们只发现了妈妈爱小云吗?你还发现了什么?从书上哪里看出来?

8、你们喜欢过生日吗?这么快乐的一天,小云却愿意借给妈妈,可见( )。

9、那么小云会怎么说这段话,想象自己练习一下:

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您的生日礼物。您总是忘了自己的生日,今天我把生日借给您!

指名读,齐读。

10、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延伸

你爱你的妈妈吗?你是怎么表达你对妈妈的爱的?

五、课中操

唱一唱《好妈妈》。

六、作业

画一画自己的妈妈,写上一句最想说的话,悄悄地放在妈妈的枕头下。

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2.了解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3.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由技术向设计过渡的小节。首先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的角度引入设计、引入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然后从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进行阐述,最后对全书涉及的设计进行了界定,指出这里的设计侧重技术产品设计。本节内容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章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马上行动、思考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同时,主动探索一些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师生互动。

六、教学资源准备:

除教材资源外,还准备了电熨斗、电吹风和一些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图片。

七、教学程序设计:

(教师) :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技术及其性质,已经清楚地知道了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要产生解决方法,主要通过设计这个手段。因为通过设计,人们可以把自己或他人的创造性想法具体化,制定出可供实施的具体技术方案。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章的内容——技术世界中的设计。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的内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教师):设计和技术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首先,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学生阅读案例:书写工具——

“1884年,英国的沃特曼设计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钢笔。此笔的端部可以卸下,用一个小的滴管即可将墨水注入毛细管。这样,钢笔就可以自由吸水了。钢笔的设计是对鹅毛管吸水技术的改进,而用小圆珠代替笔尖的设计则使得圆珠笔技术得以诞生。如此,制笔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电动剃须刀——

“电动剃须刀之初体积很大,携带不方便。于是有人设计出一种不巧、便携式的电动剃须刀,这一设计推动了电机微型化技术的发展。”

学生互相讨论:(1)结合以上案例,谈谈设计对技术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价值。

(2)设计促进技术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想到哪些?(手机、收录机到现在的MP3、建设技术、信息技术等等。教师介绍:录音笔和血管机器人的设计促进了超微技术的发展,现在清华大学已经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最细的马达,直径1 ,长5,重36g)

(教师):这是设计在技术的创新中应用的例子,那么,设计在技术的革新中有没有起作用呢?请看案例——环保餐具的设计。请大家快速阅读。

“塑料包装袋引起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并且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人们希望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可降解无污染的餐具正是为实现此目的而设计出的一种替代品。其主要原料为价廉、易得的农副产品的不被食用的部分,利用小麦、玉米、稻米、高粱、红薯等各种农作物的秸杆、稻壳、花生壳、杂草等,制成各种可供一次或多次使用的盒、筷、杯、盘、碗、勺等餐具。环保餐具质硬、耐热、卫生、无污染,而且使用后还可以作饲料或有机肥料。”

这是一个设计促进技术革新的例子。富有创造力的设计赋予了技术新的品质,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酒精能源、氢能源、太阳能的利用。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的设计、绿色设计等等。)教师展示图片。

最后教师介绍以下内容:

自行车的简洁形式是在几个国家中一系列试验和发展的结果。最早的自行车是源于法国的“玩具马”(出示图片)。骑车人用双脚蹬地,推动车子前进,这奠定了自行车的基本原理。大约在18xx年左右,出现了一种杂耍单车(出示图片),它有一大一小两个车轮,用踏板直接驱动大轮。之所以采用很大的主动轮,是为了保证车子有足够的速度并保持平衡。这种杂耍车骑起来是很危险的,需要非常敏捷和熟练的技巧。18xx年后出现了链条驱动的自行车(出示图片),使自行车的安全性得到了改善。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之后,英国考文垂市的约翰斯达雷(hn ep Starle)于18xx年生产出了第一辆现代自行车--“安全”自行车 (出示图片),这种车的基本形式至今仍广为流行。现在,人们已经设计生产出了折叠自行车。

2.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还是回来看看屏幕上的“安全”自行车。“安全”自行车的成功有赖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发展。1880年开始了批量生产无缝钢管,这使坚固的轻型框架的生产成为可能。(教师展示布劳耶在20世纪30年代设计的钢管椅图片)

鼓励学生列举他们熟悉的例子,并对这些例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教师介绍以下内容:第一代计算机,它的主要部件是真空电子管,体积庞大。当发明了晶体管后,用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它的体积缩小了许多。接着,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相继发展,电脑的体积越来越小,运算速度越来越快。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新的集成电路材料,即分子开关材料,那时,电脑的体积将被设计得更小,也不再用电能驱动,而是用光驱动了。

总而言之,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使设计的主题更加丰富,设计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设计的效率更高。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人们不断考虑如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改进现有的产品。发展的技术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例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设计,改变了设计的技术手段,改变了设计的程序和方法;电脑、扫描仪、打印机使得设计手段更加便捷、丰富。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教师):应该说,人从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就开始了设计。例如┅┅.那么,它是不是我们这本书里指的设计呢?而技术世界里的设计指的是技术设计。它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设计不同。技术设计是根据技术的根本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展示雕像、珠宝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是技术设计吗?学生判断不是,而是艺术设计。教师总结:艺术设计一般只侧重于欣赏、审美,更强调感觉的需要。

教师再展示一些精美的技术设计图片,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归纳出产品的设计往往是不但要考虑它的实用价值,而且还要考虑到美观的要求。

让学生填写“马上行动”——

根据上文提示,请试着归纳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侧重点。

技术设计:功能、结构、材料、______、________┅┅

艺术设计:色彩、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布置作业:请你用粗钢丝,设计一个斜面。如图所示。要求:一边斜面可调。

附: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记得在9月24日的.全省第一次通用技术教学会议上,蒋院长曾经说到,我们的老师在上课时往往不注意教学目标。这在当时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在教学中是不是总是注意到教学目标了呢?

考虑到本节内容是由技术向设计过渡的小节。教材首先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的角度引入设计、引入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然后从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进行阐述,最后对全书涉及的设计进行了界定,指出这里的设计侧重技术产品设计。我认为教材的编写结构合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再参考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技术素养,因此,我认为,本节课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向学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但在处理教材时,对内容我作了一些调整。我认为,如果原原本本按照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肯定提不起兴趣,这在上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技术的价值”第一节课时已有过教训。于是,对课本的两个案例“书写工具、电动剃须刀”和“环保餐具的设计”,我将它们作为学生的课堂阅读范例,因为这两个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其中,“电动剃须刀”涉及到了电机微型化技术,而血管机器人的技术设计刚好是热门话题,清华大学已经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最细的马达。我便向学生介绍了血管机器人和录音笔的设计。果真,学生非常感兴趣。对第二个案例,涉及到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很容易理解设计对技术创新和技术革新的重要性。

对第二个教学目标的处理,我认为,教学中主要要阐述清楚: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我没有用课本上“达≈#8226;芬奇的飞行器”的案例,而是用安全自行车和计算机这两个例子说明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没有想到的是,我没有用到的这个案例,但是学生在思考类似的案例时,就用到了图中的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技术的例子。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让我忍不住当堂喝彩。这也说明了,课本上的有些内容,即使我们不讲,学生自己也会阅读,而且也会进行思考。

在讲到设计的内涵时,我通过图片举例,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些设计是技术设计,哪些是艺术设计。学生自己总结出:产品的设计往往是不但要考虑它的实用价值,还要考虑到美观的要求。本来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事先准备了电熨斗、电吹风这两件实物,准备说明技术设计的目的性。但上课时,也许是紧张,也许是年纪大了记性不好,竟然忘记了它们的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还有,在课的结尾给学生布置设计作业时,也没有说清楚设计这个斜面的目的。课下,经过段老师的提醒,我马上意识到,作为一个通用技术老师,自己竟然忘记了技术设计的目的性,这令我自责了好一会。

上通用技术这一门课,学生很感兴趣,希望老师多给他们呈现课本上没有的资源。这也给我造成很大的压力。因为,如果老师原原本本呈现教材上的内容,学生是不会满意的。如何体现本模块的“做中学”,在现有的资源还不充分的条件下,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很迫切的问题。我一直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上一节的通用技术课,我就借鉴了王小勇老师的“钻纸洞游戏”和“剪纸环”,给每个学生准备了白纸和剪刀,学生非常感兴趣,还表示希望经常有这样的活动。

设计方案 篇3

一、活动目的

营造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生提供施展技能(教学讲授技能)平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讲、授课水平;促进师生间思想学术交流

二、活动主题:站三尺讲台,秀青年风采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1.活动时间:20××年12月

2.活动地点:J2B305

四、活动对象:政教专业学生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为主,兼顾全校其他专业有意向参与学生。

五、活动内容安排

1、评委老师代表讲话,对活动参与学生表达诚挚祝福并宣布活动开始。

2、参与学生按之前已经确定的顺序(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依次上台讲解或讲授,评委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并依次进行点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3、统计学生讲授的成绩并宣布结果。

4、表彰优秀选手,授予证书或者奖品。

5、老师代表总结此次活动。

6、师生自由交流。

六、注意事项

1、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到位,例如各参与者的讲授顺序的`确定和与会的评委老师确定。(在活动正式开始前应该要留足够的时间进行参与者的招募)

2、评分表要设计合理。

3、活动后会场要清理整洁。

七、经费预算

(一)优秀证书(300):

(二)饮用水(200);

(三)纪念品(400);

(四)复印纸和书写笔(100);

(五)活动场地租用费和会场布置(1000);

合计:20xx元(壹仟元整)

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政法经管学院

20××年3月15日

设计方案 篇4

活动目标

1.体验水与墨在玻璃上的融合,感受色彩渐变。

2.尝试用宣纸与水墨对印,感受水墨的表现效果。

3.能大胆地添画水墨之景,体验创造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多幅PPT水墨画、范画、未完成的添画。

2.学具:墨、水、玻璃桌、宣纸、围裙、毛笔、国画颜料、水桶。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欣赏水墨画作品,引起幼儿的兴趣

1.通过幻灯片引导幼儿观察水墨画中色彩深浅变化。(近景怎么样?远景怎么样?色彩有什么不同?)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发现了近处的景物清晰、远处的'景物模糊,近景色彩深、远景色彩浅,近景大、远景小。

二、出示未完成的添画作品与范画,讲解作画的方法

三、教师示范:引导幼儿观察水与墨在玻璃上的深浅变化

1.先在玻璃桌上均匀浇水,将墨滴入水中,可用手指或毛笔将水与墨相接形成渐变。

2.将宣纸与水墨对印,待宣纸干后再添画场景。

四、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自由创作,感受水墨相接的变化。

2.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方法与色彩来表现自己的画面。

3.帮助动手能力弱的幼儿,及时肯定幼儿的创意。

五、作品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