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书心得
微文呈现整理的《呐喊》读书心得(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呐喊》读书心得 篇1
《呐喊》是鲁迅先生写的一本小说集。
他为了唤醒愚昧无知的中国人,便弃医从文,写了许多著名小说,并收集在《呐喊》里。
《狂人日记》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说,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所谓日记,就是一个人,得了“迫害狂”之类的狂病,在得病期间写的日记。自然,日记中语无伦次,狂人的所见所闻都被他认为是吃人。鲁迅先生想借狂人的口吻,来反映封建社会这所谓“吃人”的本质。
鲁迅先生文笔精妙,因而文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回味。“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名义上是提倡孔子的“仁义道德”一大套真理,可实际呢,自然是封建社会残暴统治、压迫、剥削老百姓,使百姓的思想深受其毒害。
封建社会,无论是谁,都被这无形的思想所禁锢,以至于改朝换代,仍然逃不出封建这圈子,而始终改不了20xx多年这“吃人”的本性。
在第九篇中,“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窥。”这句话表面说的有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勾心斗角,自相残杀现象,尤其是当官的,这种现象极为严重。随便翻翻历史就知道了,奸臣暗害忠臣的事例极多,比如秦桧害死岳飞,等等。也有些是两个奸臣在暗地里争斗,也有的。我消灭你,又有人又把我消灭了,这难道不正符合了上面这句话吗?
在第十篇中,“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会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这几句我认为是妙到极点了。按这狂人的话说,就相当于找个合理的借口吃了他。
而20xx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又无偿不是这样。一些人为了推翻残暴的统治,而发动正义的战争,但统治者不会这么束手就擒,统治者称之为“造反”。一旦起义失败,往往这些英雄会留下千古骂名,英雄就便为狗熊了。一个好人的头上被顶了个恶人的罪名,那些真正的恶人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杀了这好人。
狂人其实是一个也觉醒的反封建分子的形象。所谓的疯言疯语恰恰是最清醒、最真实的。而持续20xx多年的封建传统也使许多人的思想受到侵害和禁锢,能真正醒悟的人,反而被视为疯子。
作者写这篇时,当时正是封建统治刚刚被推倒的没几年,仍然有人想“光宗耀祖”,复立封建社会。人们也没有逃脱思想的牢笼,许多知识分子投入到救国救民,开启民智的行列中。从最后那声“救救孩子”那悲切的呼唤,表示了狂人对此的无奈,也用来启发人们的最后一声呼唤。
呐喊中其他文章,比如《孔乙己》、《药》、《阿Q正传》都是值得人去品味的,鲁迅先生借笔来唤醒当时的人们,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为中国文学打下了基础。
现代社会,早已不是那残酷、专制的封建社会了,但仍存在一些类似于“吃人”的不平事。比如一些非法犯罪分子在网上发布的一些针对某人的人身攻击;官场上暗地里的争斗;一些杀人、贿赂事件等等。在身边的情况下,我听说一些工厂单位不给刚来的职工发工资或少发工资,这其实也是一种吃人现象吧。不过有些已经被法律解决了。
也许,我们也许也要向鲁迅先生那样呐喊,我们现代社会也仍然存在许多愚昧无知的人,仍然会有一些不平事。呐喊吧,为了祖国,为人民,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呐喊》读书心得 篇2
《呐喊》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读过的书中,只有它让人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是其中的一篇文章。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旧社会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恐怖的封建压迫,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反对的呐喊!
文章中只有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可以有权利拥有纯净的心灵,不被封建的教育而束缚,他很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故乡》也是其中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了两个故乡,一个是过去的故乡,它的美好令人向往。一个是现在的故乡,让人读过后十分的惊讶。
过去的故乡是一个美好和谐、以及快乐的世界,那里有鲁迅先生童年美好的回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还有有天真可爱的少年闰土,他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还有海边那五彩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五彩世界的。
然而现在的故乡已经变得衰败、凄凉而且是毫无生机和活力的,而以前充满活力的闰土也变得麻木。他辛苦麻木的生活着,而且变成“讲道德、守规矩”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在鲁迅先生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然而成年后的闰土在见到鲁迅先生后,对鲁迅的态度转变得很大,他的那句“老爷”更是让他们之间的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亲密,使他们之间变得陌生,将他们以前亲密的关系活生生的撕裂了。
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那种不平等的关系,那个现实的故乡是一个精神分离,丧失生命活力,丧失人与人之间温暖情感的世界。他们遵循一种传统的道德,它压抑人的生命力,使人在封建道德的束缚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了,也使鲁迅先生和闰土无法继续他们纯洁的友谊。
读完本书后,我很为他们逝去的友谊感到惋惜,同时也很庆幸,我们生活在新社会里,我们有最好的朋友,也不用身份地位与金钱来衡量友谊,人与人之间拥有着真挚的情感。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鲁迅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历史,从封建社会走向了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经过我们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经过了几代的国家领导,才走来来的,我们要继续努力,让中华民族更加强大!
《呐喊》读书心得 篇3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重新拜读鲁迅先生的《呐喊》,受益良多,颇有一些思考和感想,这是我第二次拜读《呐喊》,第一次读它是在上初中时,距离现在也有6年左右的时间了,那时候由于年龄小和阅历少,没有深入的理解鲁迅先生在其文中所渗透的深刻的内涵,但是今天,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时候,再次拜读《呐喊》的时候后,感慨颇深啊。读《呐喊》的时候时常会因为孔乙己阿Q等等人物而发笑,但是在笑过之后,不禁在心底会生出一丝悲哀,我笑得孔乙己、笑阿Q、笑何尝不是笑自己呢?我身上何尝没有孔乙己、阿Q等人物的影子?鲁迅先生笔下那个年代、那个社会背景已经不复存在,时过境迁,鲁迅先生的文章看似过时了,但是却没有,只不过是作品那些人物,在当今社会中,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
另外,鲁迅先生所塑造的任何一个人物都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个体特征,而应该许许多多人愚弱、木讷、麻木不仁等丑态的综合表现,所以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文章的时候,如果真正的体会了文章的内涵,总会觉得自己似乎也在讽刺对象之行列。鲁迅文章之所以深刻,是因为他看透了那个年代、旧中国不同阶级、不同领域的国民本质,这里有以孔乙己为代表的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有以阿Q为代表的无知的旧中国农民,也有像《狂人日记》中的吃人的人。
可以说这些想象折射出来是那个时代人性脆弱的一面,这脆弱的一面其实是劣根性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所难以摆脱掉的,尽管这种丑陋的人性在今天的我们身上已经淡化了许多,但最终还是有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当我们不顺意的时候,若看到比我们更不顺意的人,往往找到一种心里平衡,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呢,我们是在沿用阿Q的杀手锏,由此我们和阿Q却也的确有一些相《呐喊》中的一些东西,反复玩味,越是体会越是有味道、有深度。譬如,我认为经典的是《一件小事》中的三种人物所象征的社会上的三种角色,有敢于承担责任的车夫,有无赖的老妇女,还有作为旁观(完整版)者的我,其中车夫和老妇女的反差很是鲜明,投射出人性的差距。另外,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是不想因此伤害到我的利益,延误了我的利益,丝毫没有顾及车夫的境遇,这一点是非常符合一大部分人的心理的,不仅仅是那个年代,包括现在的许多人,或许也有可能包括我。
这篇文章另一高明之处在我看来还在于文章很明确的之处了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应该是车夫那样的人,文中我的对车夫的看法需仰视而见,正是鲁迅先生的观点,是对像文中车夫一样的人的高度赞扬。再说说《狂人日记》,我觉得狂人是一个革命者,更是一个孤独者,他被吃的恐惧,一部分是生于孤独,他在人吃人的社会中找不到同路人,在亲情、友情都显得淡漠的时候,便也就处处有危机和恐惧感了。可悲的是,我被人吃了,却最终还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深刻地揭示了革命者的悲哀和无奈。拜读《呐喊》的感想还有很多,在此仅写这些浅薄的见解,来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和钦佩,鲁迅先生的深刻的确是一般人难以达到。
《呐喊》读书心得 篇4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看完《呐喊》后,特地写下这份读书笔记。我觉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依然需要疗救:
一是文学方面。目前泛滥的都是所谓青春疼痛系列文学,大概阿Q看了也会愤愤地骂道:妈妈的!所谓青春疼痛文学,是以自以为是优雅之文字,胡乱编写一段段麻瓜般的爱情故事,似乎在强烈地鼓励着青少年都早恋,以导致国家栋梁数目直线下降,未来将不堪设想。有识之士便谓此类文学为垃圾文学。要坚决摒弃垃圾文学,与不学无术保持独立关系,增强自身对生活的感悟,禅到人生的奥义,将重要的精神与品质通过有质感的文字表达出来,以此警示世人。村上春树说:故事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这才是写作的奥义。写作的真正意义与目的,不应该纯属情感的宣泄或是永不着边际的傻想法。所以我才想努力,才想参透一些重要的东西,才想突破瓶颈。这样的我才成长,这样的时代才成长。虽然我只是偌大社会中的渺小个体,但我不认为我不重要。我早说过,我和我的同学都很重要。毕淑敏阿姨也许会感到一点点安慰,因为重要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只有更多的人抱着觉悟的心理,疗救才会发挥到极致作用。
二是精神方面。在书城里,名著的价格一降再降,却依然无人买;那些鬼怪奇谈,娱乐八卦,假装纯情的所谓书籍即使价格再高也依然排到销量榜的前列。我想起鲁迅曾经感叹道:民族劣根,难治啊!他那妙手回春的疗救之术确实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拯救过无数人的灵魂,但却仍然让一些顽根残留了下来。所谓精神享受还是与物质有关。雷抒雁曾在他的文章中写道:贫穷恶毒地嘲笑着文明。那早出晚归的农夫一点也不在乎曾修饰了辉煌古代文明的砖头和瓦楞,只因他的贫穷。所以,精神方面的疗救所涉及的范围太广泛,就需要我们这些国家的未来来携手共进,勇敢地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精神上的疗救。
某人曾透露过这样的消息:现在的教科书正大量地删除鲁迅的散文与小说,原因是其太深奥及有人质疑它的精神是否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我认为这些质疑与担忧根本就是杞人忧天。鲁迅文学正是以其或犀利或辛辣或无奈的文字,鼓舞着在黑暗中艰苦奋斗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要创新,或完成一件伟大的事都需要来自外界的鼓舞与支持。当我们真正了解到鲁迅文学甚至是更多文学作品的精髓,才能真正地实现疗救与精神上的富足,才能真正地给民族乃至世界带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