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25/11/0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观察、思考、归纳的数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对称美,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形成乐于探索的态度,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补全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二年级课本图片)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吗?它们都是什么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这就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关于轴对称图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并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

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出示例1图片

它是轴对称图形码?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会……(重合)

图形上的线段会……(重合),线段上的'点呢?……(也会重合)。如果这里有一个点A,会与哪个点重合?(生上台指)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点A和点A’互为对称点。

问题1:仔细观察点A、点A’和对称轴,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组对称点,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那么,你还能找到点B的对称点吗?

你还能找出更多组的对称点吗?(拿出学习单,试一下)

谁还找到了不同的对称点?

小结:这无数组对称点中的每一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连接你找到的每组对称点。

问题2:仔细观察,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你们找到的每组对称点的连线,都与对称轴垂直吗?

垂直表示的是两条直线的关系,可以说它们是互相垂直。看来,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都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小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每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

每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探究二: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出示例2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轴对称图形,你能补全吗?补全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请拿出学习单,打开第二页。

1、请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

2、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个轴对称图形的?

生汇报

同学们,都用了这两种方法完成的吗?

这两种方法都能很好的完成这幅图形,哪种方法才是最快的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看来,要想画的又好又快,需要这几个步骤:

先找到这几个点

(课件出示1、找:端点)

找到端点之后,我们要……

生:找对称点(课件出示2、标:对称点)

然后呢?

生:连线(课件出示:3、连:顺次连接)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课件出示)不仅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而且还找到了补全轴对称图形又好又快的方法……想不想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训练与应用

1、你能补全这个图形码?

(拿出作业纸的第三页,看谁画的又好又快)生汇报。怎样完成的?

2、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你是怎样想的?

像下面这样把一张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是什么图形?对折四次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试一下。

四、小结与提升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些收获?

轴对称现象不止在我们数学上有,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轴对称现象。

欣赏图片

美不美?(美)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会发现看似枯燥的数学王国也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美……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