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反诈骗安全教育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班反诈骗安全教育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班反诈骗安全教育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诈骗,认识到诈骗的危害性。
教育幼儿识别常见的诈骗手段,学会拒绝和防范诈骗。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在遇到诈骗时向家长或老师求助。
二、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诈骗案例图片或视频。
准备模拟诈骗场景的小道具。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一个简短的诈骗故事或展示诈骗案例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个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做了什么坏事?”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诈骗的概念。
认识诈骗
(1)向幼儿解释什么是诈骗,诈骗就是有人用欺骗的手段骗取别人的钱财或信息。
(2)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幼儿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如冒充熟人、虚假中奖等。
识别诈骗
(1)与幼儿一起讨论,识别哪些行为或话语可能是诈骗,如:无缘无故送礼物、要求提供个人信息等。
(2)利用模拟诈骗场景的小道具,让幼儿在模拟情境中识别诈骗,并学会拒绝和防范。
防范诈骗
(1)教育幼儿不要随便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
(2)告诉幼儿遇到陌生人给东西或要求帮忙时,要学会拒绝并立即向家长或老师报告。
(3)提醒幼儿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语,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
总结与互动
(1)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强调幼儿要时刻提高警惕,防范诈骗。
(2)组织幼儿进行互动问答,巩固所学知识。
四、家园共育
向家长发放反诈骗安全教育的宣传资料,让家长了解诈骗的危害性,共同关注幼儿的安全教育。
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一起讨论诈骗案例,增强幼儿对诈骗的识别能力。
五、教学反思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幼儿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
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小班反诈骗安全教育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防止上当受骗。
2、提高幼儿对陌生人的辨别能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1、进行装扮用的头巾,手提包,安全帽、巧克力、玩具等。
2、请两位幼儿不认识的家长扮演陌生人,并设置好情境。
活动过程:
一、观看情景表演“陌生人来了”。
情景(一)
请一位家长装扮成陌生人,主动与妈妈不在身边的明明说话,告诉明明:“我是***妈的朋友,***妈在那边排队买东西,叫我过来带你去找她。”
情景(二)
请另一位家长装扮成外婆模样:“小朋友,还认得我吗?我是你们家的邻居,***妈突然有急事,让我把你带回家,晚上来我家接你回去。”
二、交流讨论,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1、明明遇到谁了?
2、什么是陌生人呢?陌生人对他说了什么?
3、明明应该和陌生人去吗?
4、如果明明跟陌生人去会发生什么事情?
5、小朋友能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
6、为什么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
教师小结:遇到陌生人时,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能跟陌生人走。
三、情景练习,能辨别陌生人
一个陌生阿姨敲门进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妈的朋友,她今天没空,让我来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1、你认不认识她?
2、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相信她的话?
3、小朋友都来想一想,××应该对这位陌生人说什么?(让幼儿练习)
接着表演:“你跟阿姨回家吧,阿姨给你吃巧克力”
4、陌生人给你的东西能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
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对陌生人说:“阿姨,我不吃巧克力。”
教师小结:陌生人可能有坏人,坏人会用好吃的食物、有趣的玩具,或者说好听的话骗小孩,把小孩骗走,使小孩再也不能回自己的家,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跟陌生人走。
四、活动延伸
如果小朋友一个人在家遇到有人敲门又应该怎么办?
教师小结:如果在家里不能随便开门让门外的人进来。
教学反思:
由于小班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辨别能力也比较缺乏。因此,我们开展了健康活动《不跟陌生人走》我把目标定为:
1、通过情境活动,让幼儿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2、教育幼儿学会保护自己。
3、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根据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的,所以我在活动开始时设计了情景表演,幼儿通过观看情景表演,对陌生人有了较深刻的了解,知道了不认识的`人就是“陌生人”。并知道了不能跟陌生人走。
第二环节是让幼儿解拒绝陌生人的方法。幼儿观看幼儿用书,这三幅图片我是通过三种不同形式来进行教学的。第一幅我让幼儿看后个别回答,并通过师生共同表演对话来巩固丽丽拒绝陌生人的话。第二幅我让幼儿看后讨论:如果你碰到这种事情,你会请谁来帮忙?第三幅我让幼儿来判断奇奇做得对不对?进一步巩固了拒绝陌生人的方法。
第三环节是教师总结,结束活动。最后一个环节后来我觉得收得有点快,感觉整堂课的环节太少,本节活动下来小朋友都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但是真的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相信小朋友都不会、不知道怎么应对,我还问了小朋友有关家里的情况,比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没几个小朋友能回答的出来。如果能有一次真的表演,那样更能让幼儿印象深刻,也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
小班反诈骗安全教育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诈骗,认识到诈骗的危害性。
教导幼儿如何识别和防范常见的诈骗手段。
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准备
诈骗案例图片或视频。
常见的诈骗手段说明卡片。
安全知识小贴纸或徽章。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讲述一个简单的诈骗故事或展示诈骗案例图片/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诈骗吗?诈骗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
知识讲解
(1)老师向幼儿解释诈骗的含义,即利用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2)介绍常见的诈骗手段,如假冒亲友、虚假中奖、网络诈骗等,并通过卡片或图片展示具体案例。
(3)讲解诈骗的危害,如财产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
互动讨论
老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遇到了诈骗,应该怎么办呢?”鼓励幼儿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强调要保持冷静、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等。
情景模拟
老师设定几个常见的诈骗场景,如接到陌生电话称中奖了、在路上遇到陌生人求助等,邀请幼儿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模拟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正确应对,加强反诈骗意识。
安全知识小课堂
老师向幼儿传授一些防诈骗的小技巧,如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随便点击不明链接、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等。同时,发放安全知识小贴纸或徽章,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总结反馈
老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反诈骗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分享和学习。同时,收集幼儿的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
四、教学延伸
家庭作业: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防范诈骗,并记录下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主题活动:定期开展反诈骗主题班会或活动,如制作反诈骗宣传海报、举办反诈骗知识竞赛等,巩固和拓展幼儿的反诈骗知识。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旨在让幼儿了解诈骗的危害性,掌握识别和防范诈骗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情景模拟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反诈骗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小班反诈骗安全教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了解诈骗的概念和危害。
2. 学生能够识别和防范常见的骗术。
3. 学生能够有效地应对诈骗,防止被骗。
【教学重点】
1. 识别和防范常见的骗术。
2. 有效地应对诈骗,防止被骗。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骗术的花样是否会发生变化。
2. 如何教孩子防范骗局,避免被骗。
【教学方法】
1. 寓教于乐,采用游戏、故事、视频等多种形式。
2.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教学材料】
1. 防诈骗海报、图片等。
2. 防诈骗故事或绘本。
3. 预防骗局的常识小贴士。
4. 防范电信诈骗的视频。
5. 诈骗案例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用一张防诈骗海报或图片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让幼儿说出自己对骗局的认识。
二、讲解骗局的概念和危害(10分钟)
1.通过故事或绘本,让幼儿了解当前常见的骗局。
2. 向幼儿普及诈骗的危害,让幼儿了解骗局的严重性。
三、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全班分组讨论如何避免骗局,识别和应对常见的骗术。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预防骗局的.常识小贴士,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四、小游戏(15分钟)
通过小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识别骗术,了解被骗的危害。
五、观看视频和案例分析(15分钟)
1. 观看防范电信诈骗的视频,让幼儿了解怎样防范电信诈骗。 2. 通过分析案例,让幼儿了解诈骗的实际操作,警示幼儿注意防范。
六、情境模拟(10分钟)
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在幼儿身边扮演骗子角色,让幼儿应对骗局,提高幼儿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七、总结(5分钟)
回顾今天讲解的骗局概念、危害及应对策略和方法,提高幼儿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教学评价】
1. 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度和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2. 教师可以定期考核幼儿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延伸活动】
1. 通过故事、绘本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加深对防范骗局的认识。
2. 安排课余时间组织幼儿定期参加骗局防范活动。例如,观看骗局预防视频和玩防骗游戏等。
3. 提醒幼儿家长也要注意骗局防范,家长也能在家中和孩子讨论骗局,提高家长和孩子的骗局防范和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