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项目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课后服务项目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课后服务项目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争辩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2、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加强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理解,激发其对读书的考虑和热爱。
【教学难点】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收集的资料。
2、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关于读书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林海音爱读书,因而她有窃读的乐趣;与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更觉读书有益处;作家的经历,让我们领悟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更坚定了与书为伴、以书为侣的信念。的确,书籍是智慧的工具。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好书使人开卷时有所求,而闭卷时有所得。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读书的'乐趣吧!
二、分组准备
1、读读课本上的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提示小组讨论内容:
说说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故事想告诉大家;你采访过身边的哪些人,有什么收获;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你赞成看‘闲书’吗?为什么?
3、选择自身最感兴趣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谈一谈
1、你爱读书吗?爱读什么书?
2、在你读书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难忘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讲之前对学生提出听的要求,听后组织学生评说)
3、这段时间大家采访了不少人,了解了他们读书的一些情况,谁来汇报一下自身的收获?
4、关于读书的方法,你们有些什么见解吗?
⑴边读边考虑。
⑵抓住重点内容。
⑶学会精读和略读。
⑷学会做读书笔记。
5、你们知道怎么做读书笔记吗?
⑴摘录式。
⑵体会式。
⑶提纲式。
⑷批注式。
⑸书签式。
四、讲一讲
在本单元的实践活动中,大家搜集了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现在你们就把自身觉得最有趣、最有价值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吧!
(学生讲完后,师生一起评价,评选出讲故事能手)
五、辩一辩
1、明确辩题:
看“闲书”是否有益?
正方观点:看“闲书”有益。
反方观点:看“闲书”没有益处。
2、选择辩题,确定争辩方:
(每方由三名辩手组成。)
3、进行争辩:
教师提出要求:
标明自身的观点要有理有据,要尊重对方同学。
4、总结争辩情况:
指出本次争辩的胜利之处,提出今后争辩要注意的地方。
六、总结评价
1、自评:
自身在本节课发言是否积极?表达是否清楚?和同学合作是否积极?
2、互评:
你认为谁表示最好?为什么?
3、师评:
总结本节课学生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
课后服务项目方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由于本章是在第四章《天气与气候》这一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自然地理之后,又是在第六章以经济为主的《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之前,所以第五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第五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内容有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迁移等,这些都是世界人口的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第五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因此,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树立自然与经济相互联系的地理观念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分布的情况。
(2)能力目标:①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②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人口增长曲线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世界人口,使学生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在我国必须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观点。
三.知识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世界人口增长和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学难点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及人口增长与自然、社会、经济、历史诸因素的关系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分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区干旱沙漠地带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三)人口问题
1.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
2.解决措施
3.乡村人口迁移
(1)原因
(2)影响
五、教学过程
1.引入:“由人口问题引人新课: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突破60亿大关,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令人关心的问题之一。”这样引人新课,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让他们在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思考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2.连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72页“沉重的负担”漫画,此漫画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要让学生先介绍漫画画面内容,再讨论漫画的寓意,为后面能够正确认识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3.范例:启发学生从“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中去发现自1830年以后。每增加10亿人所需时间越来越短:从100年缩短到12年,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由缓慢正不断加快;为了加深对该问题理解,用多媒体出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图上可直观地看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征,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人口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用多媒体出示的“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很容易看出各大洲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教师指出:欧洲、北美多为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拉美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接着,反问学生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概括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已达60亿,而且还在继续增长着,这么多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然后转入人口密度教学。人口密度的概念由启发学生计算课本中表5--2的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与面积对比关系”而揭示出来。并对照课本“世界人口分布图”,使学生明白世界人口疏密通常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世界人口疏密的分布地区,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世界上的四个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地界地形图,回顾气候、自然带知识,再结合人类早期农业历史和现代工业、交通和城市发展展开讨论突破人口分布疏密的原因这一难点。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的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76页“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图和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原因,再由学生讨论,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总结完成的。通过学生的讨论活动,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学习与他人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
4.课堂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采取概括性总结方式,并用多媒体概括出本节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在书上划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记忆。
5.反馈练习:作业、练习是检测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晴雨表”,在布置课堂练习时,应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6.布置作业:地理练习册P34—P35;并完成随堂练习
六、随堂练习题
一、概念理解
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表示人口疏密程度用,其单位是。
2、解释:人口自然增长率
3、要计算一个地方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先要计算出这地方的出生率,再计算,然后
4、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
5、内江市中区的面积大约是385.5平方千米,市中区的人口53.2万,算算市中区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
6、根据课本P75页世界人口分布图,我们可以归纳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方主要是A、B、C、D、这些地方分布,从半球位置来看在半球(南北半球)的(高、中、低纬度地区)这些地方,从海陆位置看,分布在(近海地区,内陆地区);在成因上具有相似性,从自然成因看,地势,气候适宜(气温适中和降水适度),河流附近;从社会经济成因看,这些地区历史悠久,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所以人口稠密。
7、结合课本P75页世界人口分布图,连线
撒哈拉地区高原山地干旱缺水
青藏高原地区沙漠地区空气稀薄,气温低
北冰洋沿岸地区雨林地区终年严寒
巴西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高温潮湿
课后服务项目方案 篇3
历经多年的课改探索,我们看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了主体,多样的学习方式被带入了课堂,教学的着重点落脚到了“四基”上……但是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很多时候我们花的心思还不够,许多教师习惯于运用现成的习题册,习惯于布置一些机械固定的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
数学作业如果总是以计算强化或者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学生难免出现敷衍了事的状况。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作业形式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新奇、感到有趣,那么学生的作业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作业质量也能水涨船高。
例如“表内乘法”的口算练习,作为今后计算发展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不得不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的记忆根深蒂固。但是如果我们总是用大量的口算题来机械训练,效果不见得有多好。设计作业时,我们可以适当变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新奇有趣,让他们喜闻乐见。我要求学生自制一个口算“生成器”,将两个开孔的盒子中间用乘法连接起来,再准备两个卡片条,在卡片条上按照自己的喜好打乱从1到9这几个数字,然后将卡片条穿入盒子中的开孔,拉动卡片后,一个个乘法口算题就出现了。学生可以口算自己的“生成器”上的题目,也可以相互交换卡片条,计算不同顺序的算式。这样的做法打乱了乘法口诀出现的顺序,增强了随机性,让学生在大脑中对这些口算进行“无序编排”,学生的`计算会更灵动,掌握得也更牢靠。同时还避免了机械重复,学生可以用口答来代替手写,用相互判断来代替教师批改,不一样的设计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作业感受。
再如“认识人民币”的作业设计,我请学生仿照练习中的问题来给自己喜欢的玩具定价,提供一定面额的人民币供选择,先自己预设几种不同的付款方案,然后在第二天将自己的玩具“卖”出去,判断同学的付款方案是够正确。这样的作业富有童真童趣,也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学生在作业中既作“选手”又当“裁判”,如果自己没有相当的能力和知识作为基础是无法完成的。
这样的形式多样的作业降低了学生的情绪抵触,增强了学生完成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帮助显而易见。
二、设计贴近生活的作业,作为课堂的延续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在作业中锻炼学生必要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认知规律上考虑,课后作业与当天学习的内容有强相关性,应看作课堂的延续。同时,如果能将课后练习融入生活,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那么这样的作业无疑更有实效,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经历,在第二天的作业交流中,学生都有切身体会,交流就不乏内容。如果在计算的时候有考虑不充分的地方,学生也能深刻体会到失误在哪里。
三、设计动手实践的作业,发展学生的能力
数学作业的功能不止是单纯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还要在作业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那么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加入一些动手实践的内容就很有必要,学生经历了这些实践过程,对问题的感悟就会更深,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强。
例如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课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更立体化,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用橡皮泥做成一个大正方体,将表面涂色,然后请家长将大正方体切成若干小正方体,由学生来还原。这样,学生在还原大正方体的过程中就能将所学知识做一个彻底的运用:有的同学先数出所有小正方体的个数,再推断出大正方体的棱长;也有的学生先将涂色不同的小正方体分类,将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安排在各个顶点,根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除以12算出一条棱上的小正方体,在两条棱间填入一面涂色的正方体,这样由点到面、由面到体,一步一步拼凑成完整的物体。这个逆向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所学规律,得出纸面上无法实现的强化,让原来认识比较肤浅的学生也牢靠地掌握了这些规律。
总之,课后练习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想方设法用多样化的个性化的作业来将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沉下心来,认识到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再学习、再出发。
课后服务项目方案 篇4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再入情境
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在雾气笼罩的英吉利海峡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在这个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船长?
这是一名的船长。(忠于职守、以身殉职、临危不惧、舍己救人、指挥有方、沉着镇定)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画面,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调。]
二.感悟船长,品析词句。
同学们,你们有的人对船长忠于职守感受深刻,有的人对舍己救人感受深刻,有的人对沉着镇定感受深刻。再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字里行间,哪些写船长的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默读3—28小节,找出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写下理由。(学生合作讨论)
2.重点词句品析。
(1)出示: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①图文结合,讨论交流,理解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
②他真的把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吗?结合数字60、61,引导学生思考。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③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哈尔威船长下达了哪些不同的命令?当时的情形如何?结果又怎样?从中体会到船长的哪些品质?
轮船被撞,乘客奔出甲板的时候——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
乘客混乱,不可开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快救克莱芒!
轮船即将沉没——动作再快点!
(2)出示:“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①讨论理解:为什么没有违抗他地意志呢?
②这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③让我们回顾一下救援的全过程,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3.指导学生朗读。对哈尔威船长的命令应读得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4.指名分角色朗读。
[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合作,体现了学生的充分自主,合作探究,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过渡:20分钟很快过去了,乘客和船员们得救了。船长哈尔威选择了什么?
三.辩论探究升华课文
1、船长其实有逃生的可能,他为什么要选择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你觉得值吗?
2、“哪个男人敢走在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船长真的会命令开枪吗?
四.心灵碰撞,迸发情感。
课文中没有一句赞美船长的话,但我们却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坚强和英雄本色:大难临头,他毫无惧色,危在旦夕,他视死如归,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船长啊!
①面对这悲壮的一幕,如果你就是被救的船员或乘客会对船长说些什么?
②哈尔威船长走了,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我们对哈尔威船长形象有什么样的看法呢?面临困境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课堂交流,各抒己见)
五、生齐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师总结并板书:真正的英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激励和指导我们的行动。
2、练习写一段对话,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板书:
英雄——船长
遇险临危不惧
自救忠于职守
牺牲舍己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