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语文教案

2025/10/14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语文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会运用鲸、猪、腭、哺、滤、肚、肺、矮、判、胎“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弄明白鲸为什么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学法指导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提纲

二导入新课

你们见过鲸吗?想了解鲸有哪些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鲸的课文。

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听写10个生字。

积累“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3.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一)、比一比,再组词。

捕( ) 叛( ) 矮( ) 滤( )

哺( ) 判( ) 短( ) 虑( )

肺( ) 隔( ) 状( ) 行( )

市( ) 融( ) 壮( ) 形( )

( 二)、我会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必须 必需

1.鲸隔一定的时间( )呼吸一次。

2.杏仁、榛子、橡栗是松鼠日常( )的食物。

判断 判别

1.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 )鲸的'种类和大小。

2.你能( )这头幼鲸是须鲸还是齿鲸吗?

(三)、我会查字典。

“判”,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判”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⑴ 分辨,断定;⑵分开 ;⑶ 判决,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决定。在“判别是非”中选第( )种解释,在“判案”中选第( )种解释,在“判若两人”中选第( )种解释。

(四)、读一读。

《鲸》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 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1.默读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鲸很大?

第一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

第二、三句:“…十六万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

第四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

2.鲸是怎样进化的?鲸分为哪两类?

3.默读4—6自然段,填表

习性

特点

说明方法

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4.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

二、展示学习成果,交流成果。

1.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鲸很大?

2.鲸是怎样进化的?鲸分为哪两类?

3.读4—6自然段,填表。

4.展示自己的习作《鲸的自述》

三、质疑探究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试

1、听写词语

——————————————————————————

2、读下面的句子,看是用哪种方法说明的。

(1)最大的鲸约有三十二万斤重,最小的也有四五斤重。( )

(2)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

(3)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

(4).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

3、填空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鲸非常__,是__,有__类以及它的__,使用了__、__、__和__四种说明方法。

3、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

———————————————————————————————————————

板书设计:

26.鲸

形体特点--- -- 大

进化过程------ 海洋

须鲸 没有牙齿

种类{

齿鲸 有牙齿 生物进化 优胜劣汰

进食方式

呼吸用肺

生活习性 睡觉特殊

生长迅速

教学反思:

打破了“串讲串问”、繁琐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格局,顺应了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基本规律,展示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色,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了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探究,在读中创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 ),犹如( )。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的小蜜蜂,( ),好像( )。那鲜红色的大金鱼。

语文教案 篇3

第八单元测试题(一)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多音字组词。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 )精会神 不言而( ) 奋不( )身 精妙绝( )

( )尽全力 万马奔( ) 千( )一发 无影无( )

四、选词填空。

连续 陆续 继续

1.早晨,同学们从四面八方( )来到学校。

2.那毛毛细雨,( )下了两天两夜。

3.我们要( )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当然 虽然 既然 竟然

4.你( )答应和他一块看,就应该准时去。

5.在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人们( )不可能正确解释日出日落的现象。

6.去年种了一株桃花,不料今年( )开了几朵花,( )少得很,但总算已经开花了。

不仅……还…… 不但……而且…… 如果……就…… 即使……也……

7.( )你考试得了一百分,( )不能骄傲。

8.他( )聪明过人,( )学习也很用功。

9.( )明天晴天,我( )到你家来。

10.这座建筑( )形式优美,结构( )非常坚固。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扩句:

我登过泰山。

2.缩句:

坚韧的小草可以骄傲地嗤笑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

3.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们请王校长。王校长到我们班参加班会。

4.改成“被”字句:

我们把操场打扫得干干净净。

5.修改病句:

(1)清晨,阳光从东方慢慢升起来。

(2)我们从小要养成讲卫生的好风气。

(3)这件洁白的衣服真白。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语与广告

国内最先动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证。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词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默默无‘蚊’”(蚊香),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人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无汗颜,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有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合适,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然而现在大批广告人一古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还有人认为对于广告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将误导中小学生把“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请将下列“广告用语”改正为正确的成语。

“咳”不容缓( ) 默默无“蚊” ( )

“骑”乐无穷( ) 一“明”惊人 ( )

2.你还能从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出四个成语吗?

3.广告人使用“默默无蚊”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4.对“成语‘嫁’给广告”的现象,概括写出文中的几种意见。

答案:

一、抑制、解释、榜样、平庸、恐惧、仆人、樱桃、凄惨

二、

三、(聚)精会神;不言而(喻);奋不(顾)身;精妙绝(伦);(竭)尽全力;万马奔(腾);千(钧)一发;无影无(踪)

四、1.陆续 2.连续 3.继续 4.既然 5.当然 6.竟然,虽然 7.即使……也…… 8.不但……而且…… 9.如果……就…… 10.不仅……还……

五、1.我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 2.小草嗤笑盆花。 3.我们请王校长到我们班参加班会。 4.操场被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5.(1)清晨,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来。 (2)我们从小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3)这件衣服真白。

六、1.刻不容缓、默默无闻、其乐无穷、一鸣惊人; 2.移花接木、堂而皇之、貌合神离、偷梁换柱; 3.指“蚊香”的宣传广告,用来指蚊香的驱蚊效果好。 4.第一种意见是蔑视,认为玷污了成语。第二种意见是赞同,认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第三种意见是认为不合适,使成语之林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第四种意见是反对,认为影响小学生对成语的正确学习与运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2、 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默写《赠汪伦》;理解古诗句,了解诗句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离别的情景和诗人还乡时的所见、所感。

3、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体会诗句的含义;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赠汪伦》。

难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赠汪伦》

1、 解题:题目中的“赠”是什么意思?赠了什么给汪伦?

2、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看后面的注释。

3、 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诗句的意思。

4、 在全班发言,(老师贴出诗句,请同学讲解)

5、 练习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导入新课

2、 解题:题目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广陵”是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 学习生字。

4、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5、 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思。

6、 同学发言(老师贴出诗句,同学讲解)

7、 背诵这首诗。

三、作业练习:

1、 背诵两诗古诗。

2、 写出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回乡偶书》

1、 解题: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辞官回家后,感概很深,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的感触。

2、 学习生字。

3、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

4、 在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5、 在全班发言。

6、 朗读、背诵这首诗。

7、 试着把这首诗编个故事,参考下面的图,练习表演。

二、背诵本课的三首诗(个人背、小组背、全班背)

三、练习默写《赠汪伦》,互相批改

四、作业

1、 背诵《回乡偶书》

2、 从诗中摘录两组反义词。

3、 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6 桂花雨

教学要求

1、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 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 想像课文描写怕情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有关桂花的挂图

一、引出新课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三、理解词语

四、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的?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发言。

2、 学习第1、2自然段:读了这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 学习第3—6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学习第7、8自然段。

你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上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5、 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27 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要求

1、 学习小男孩在误以为献血后自己就会死去的情况下仍坚持献血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思想品质。

3、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练习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抓住描写小男孩献花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内心活动的变化。

难点:

1、 理解“啜泣、呜咽、哭泣、抽泣”几个近义词的细微的差别。

2、 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朋友”是大家多么熟悉的称呼,多么亲切的称呼。可是,你知道什么是朋友吗?(同学们自由发言,各抒已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写战争时期的故事的课文,读了以后,我们会对“朋友”有更深的认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她是我的朋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思考:1、题目中的“她”是谁?“我”又是谁?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2、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3、画出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出示卡片) 2、理解词语。 3、检查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

1、请同学读第1—4自然段。

思考:(1)课文讲的事的起因是什么?

(2)从哪看出当时情很严峻?在书上画出。

2、共同讨论。

六、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2、在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1、细读第5—11自然段,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表情的语句,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情况。(全班讨论,自由发言)

3、 请同学读第12—14自然段。

重点体会男孩回答医生的问题时说的话“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以为会把他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这样他就会死去,但即使是这样,他仍愿意献血,原因是“她是我的朋友”。这话说得多么轻松,但从这朴实的话里,可以看出“朋友”一词在阮恒心中的位置和分量,它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从中看出阮恒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词填空(抢救、挽救)

(1)优共产党尚秀云靠细致的工作和爱心( )了一个又一个

失足青少年。

(2)如果不立刻( ),受重伤的小姑娘就会死去。

3、修改病句

男孩阮恒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用尽力气竭力制止哭泣。

28 争吵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自学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

2、 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布置自学

1、读读文中带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

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自己不理解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同学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层次。(全班讨论)

(1)默读课文,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2)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

(3)哪几个自然段写发生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

(4)哪几个自然段写放学后,克莱谛主动找“我”,我俩和好了?

2、学习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我”克莱谛发生争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发生吵后双方表现各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习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自己默读,在书上批画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

(3)读读自己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4)老师引导,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A、“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

B、克莱谛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而“我”也回答:“我也等着你!”两人想的一样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学习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

(1)读这部分课文,找找描写两个人表现的词句,你体会到什么?

(2)全班分两组,一组说“我”的表现,一组说克莱谛的表现。

5、读最后一段,理解父亲的话。(全班讨论后老师总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造句

积累,运用七

教学要求

1、教学学生懂得无论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多么微小,我们都应该对他人的付出表示感谢;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规范用字的重要,培养认真做事的习惯。

2、学习成语,会读、会背、了解它的意思;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练习以《第一次×××》为题写作文,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进行用字情况的调查,培养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理解的中心思想。

2、 练习写《第一次×××》的作文,要会选材,写出合要求的作文。

3、 组织好实践活动,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读、会背12个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体会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具准备: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

1、 学习成语xx

2、 说说成语的意思。

3、 按“一、二、三……的顺序背诵,看谁先会背。

二、阅读短文

1、 自由读短文,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2、 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掌握情况。

(2)朗读情况。

3、 共同讨论文后的两个题目。

4、 感恩节简介。

5、 共同讨论,自由发言(到了感恩节,你准备给谁什么感恩礼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明确习作要求,指导选材,指导习作。

2、 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习作指导

1、审题意,明确写作内容和范围。

请同学比较《第一次×××》和《一次×××》两个文题有什么不同。《一次×××》限于写《一次》,不能写两次、三次,但可以是任何一次;而《第一次×××》则限制在“第一次”这个范围内。

2、选好材料。

选材的思想要宽,选哪个方面的材料都可以:

第一次学习某项技能,内容有:剪纸、编中国结、钉扣子、做航模、写毛笔字、学骑自行车、滑冰……

第一次从事某项劳动,内容有:种树、洗衣服、擦玻璃……

1、 为了做到写清楚,应事先列个作文提纲,确定写作顺序。

2、 在叙事过程中要写出第一次×××时的心情、感受,要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