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本书》读书心得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懂一本书》读书心得(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懂一本书》读书心得 篇1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一本书读懂中国史》,让我了解到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多个朝代:夏朝、商朝、西周、秦朝……发生了很多令人深思的故事,其中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值得我们反省。
“纸上谈兵”主要讲的是战国时期,赵王中了秦王的反间计,任命熟读兵书的.赵括为将军,代替廉颇守长平,虽然赵国上卿蔺相如和赵括母亲好言相劝,但赵王根本听不进去,一意孤行,仍然让夸夸其谈的赵括带兵,最后导致赵国战败,40万赵军被坑杀!通过这次战争,秦国战胜了最后一个强大的对手,此后六国再也没有力量与秦国抗衡了。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赵括对兵书研究得很熟悉,但是没有实践经验。因为真正的战场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本书能告诉我们所有的东西,必须还要在实践中感悟,不能死套硬搬。像赵括自以为精通兵书,就目中无人,最后一败涂地。理论重要,但是实践更重要。
《读懂一本书》读书心得 篇2
读懂一本书,书名实在是朴实无华到如果我在书店偶遇这本书,看都不会再多看一眼,毕竟谁还看不懂一本书?谁知才看了一点点就一发不可收拾,根本停不下来,这本书里的内容有很多东西很值得我去思考,去体悟的。我的便签越来越满,想要记录下来的文字越来越多,读的越来越起劲。想想我一开始的态度真是让自己都哭笑不得。书名只是局限于字数,无法表达观点,如果挑书自以为是的只看封面,我将会错过多少好书,多少成长的宝藏?
书就是世间最廉价也是最昂贵的宝藏。每一本好书都凝聚了作者血泪的教训与经验。
书中谈到观光式与沉浸式学习,让我有很大的触动,我不禁思考我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孩子们考的好难道都是我引领的好?我何尝不是活着观光式的人生,走着观光式的老路子。观光式的读书,观光式的思考,观光式的.生活。
要想使我的日常教学中走进沉浸式教学,我应该多走出去,多多参加竞技类的教学比赛,想想怎么赢,多理解,借脑子,见世面,从而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些为了学而学的观光式活动例如“打卡”,过程很痛苦,难以有效,长久的坚持。快乐的坚持下去才是长久之计。教师就是要多去上课,多做精心的准备,让更多的人来听你的课。
书中说到讲书是一种强沉浸式的学习方法,樊登在每次讲书前会绘制完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并且在录制的时候讲一遍之后,这本书80%的内容就都被记住了,而且很难忘掉。用在小学教育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应该让更多的孩子为了讲而学,为了教而学,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的潜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平台去讲,去教。学生平时听完课也应该及时输出,整理学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所在吧,记录学习笔记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
《认知天性》说到一个词“摩擦”,有了足够多的摩擦,你的大脑受到了足够多的挑战,你才更容易记住那些内容。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很轻松,可能并没有达到非常有效的学习效果。所以,无论是老师教授英语,学生学习英语,每个单元,每册书每个知识点都应该尽可能多的去绘制思维导图。
课本属于特别单调的阅读文本。英语学习局限于教材将大大损失英语学习的乐趣,发现有趣的绘本并将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非常重要。拓展知识非常的重要,这种知识的传递,在一个个年轻人心中种下了种子。他们会觉得,通过听课,了解很多知识,是一件很酷的事。反思自己的英语课堂,更多的是操练单词课文,很少去传播英美文化,带领孩子们走向世界,其实我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例如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读绘本,然后分享孩子们读的绘本,这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么?
只有积攒得足够多,人才能产生创造力,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多名师的课看上去平平无奇,却在很多细节的地方扎实做过很多工作,如果我听不出来其中的妙处,是不是说明我没有能够听出来,而不是没有妙处?
放下目的心,增加阅读过程中大脑的摩擦。设计好作业也是引导孩子知识反刍的好方法。
化学讲书就是重新创作。而教学中的创编新对话不就是将教学内容深入融汇后灵活创编运用,不就是化学讲书么?
我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流畅性经常会被学生因为一些琐事打断,适时的幽默实在非常能救场,幽默也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上课同样需要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想他人所想。感知孩子的薄弱点,对孩子来说哪里是难点,需要老师细心的体察,耐心的讲解,从孩童的眼光出发,想孩子所想。
书中樊登说到自己以往的经历,辩论的训练是规范发声体系和控场能力;电视台的训练是增加幽默感和趣味性,你想吸引眼球,得有趣味,得好玩儿;校园讲课则是提升内容提炼和价值挖掘的能力,这不分明对应着教学的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趣味性和教学设计与反思的能力么?
樊登说,只要有一个人听你讲的书,改变了命运,你的讲书就是有意义的。同样,只要有一个人听我的课,爱上了英语,爱上了另一种世界观,那我的课就有意义。
谁说成长没有捷径,读书,这分明是我能看到最快的成长的捷径。
《读懂一本书》读书心得 篇3
利用周末的时间读完了樊登老师的作品——《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这本书详细讲解了如何选书、读书、解书和讲书。选书是起点,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和诀窍;读书和解书是过程,是看明白一本书的关键;讲书是结果,是验证读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信每一个爱好读书的人都在追求高效读书的方法,我也不例外。但是每次不是被手机吸引,就是边读边忘,合上书根本不知道讲了点啥,浪费时间不说,整个人还备受打击。樊登老师的这本书可以说直击痛点,如剥笋般层层剖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对我而言犹如拨云见日。
首先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读书期间一定要跟手机保持距离,物理上完全分开,眼不见心不烦;大部分人读书喜欢边看边画线,标出认为重要的内容,这期间虽然感受是愉快的,貌似很用功,但真实情况是你的大脑根本没记住,要学会放下笔,专心阅读,过后再回忆书中内容,让大脑运转,使大脑与知识反复摩擦,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是读书前要做好解构工作。所谓解构,就是弄明白这本书着重要解决的问题,接着以问题为导向去了解研究现状、影响及解决方案等。这样读书是有目的且脉络清晰的,不会边看边忘。同时还要学会划重点,对此樊登老师为我们归纳了8条评判标准,分别是:主题的概念被清晰界定;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某种解释或者观点令你意外的时候;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时;奇闻异事。当这些内容出现时,要着重注意。
第三是要不断做大理解力的池子。读书在精不在快,读书的目的不是读完,而是将书中的'知识化为己有,转变为自己的能力,但知识到能力是有一个界限的,量变不经过积累进步的过程是很难产生质变的。为高效快速完成到能力的转化只有提升理解力,不断扩大理解力的池子。理解力的池子都应该包含哪些知识呢?樊登老师归纳了7类,分别是逻辑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国学、管理学和人生经验。
第四是做好知识的反刍。《论语》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教导看完一本书后不要将其束之高阁,要及时温习。樊登老师的方法是过一段时间后,拿出纸和笔,按照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绘制脑图(思维导图),对有印象但是回忆不起来的内容可以翻书去找,绘制完成后再通过比对查漏补缺,这样掌握的知识才是牢靠的,才是质变前的有效量变。
最后是通过讲书加深印象。《论语》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教导我们在学习后要把知识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通过讲述不仅可以有效发现自己遗忘的知识,同时听众的提问还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帮助建立知识之间链接,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读懂一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读书法,对讲书的内在价值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讲书只是形式,推动自己不断进步、传播知识才是目的。借用樊登老师的话,“求知的渴望必将引领我们共同进步,每个人都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进步阶梯”。期待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读懂一本书》读书心得 篇4
同学们,你知道如何解构英语课本吗?你知道如何制作英语课本的思维导图吗?你真的会阅读英语课本吗?想要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
01认真专注
注意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大脑的专注。注意力不应当产生间断。拒绝一边玩手机,一边看课本。
02交流课本
读完之后应当经常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理解学习别人的想法。同时尽可能清晰准确地输出自己的观点。
03二次创作
交流的过程中要对课本进行二次创作,对课本中的句子、故事进行复述,把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内容。要拒绝单纯的笔记划线摘抄。
04解构课本
我们要尝试去思考。课本的主线是什么?课本讲述了一个什么内容?课本的.重点是什么?课本的总结精华在哪里?
05思维导图
自己动脑进行思考,根据课本结构,把主题写在正中间,然后从主题当中分出四个单元分支,在分支上记录每一课所讲的重点内容。
掌握这些方法,你就能够真正地读懂我们的课本,甚至把这些方法运用到数学语文课本中,获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