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荷花》说课稿
微文呈现整理的语文《荷花》说课稿(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语文《荷花》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荷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6册第1单元的第3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4、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变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佼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二)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能正确写出12个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地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的体验。
(四)教学难点: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教具准备:
挂图、录音机、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
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说说有关荷花的古诗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这样的导入既展示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语言表达,也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积累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同时培养用词造句的能力,因为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文的过渡。
(三)细读第二段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首先指名读文,然后找出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接着就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
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
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
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红花还需绿叶扶,花美,那么叶子呢?”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练习说“荷花是怎样冒出来的?”比如开开心心地冒出来。“冒出来仿佛想干什么?”这一环节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汇,培养超凡的想象力。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五、学习第三段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它们真是啊!
(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
(2)指名说。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说说“为什么画家如果能画出这一池荷花可真了不起”进一步感受荷花的千姿百态、生机盎然。同时化解本课难点。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
七、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语文《荷花》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文章的字数不多,却把满池荷花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题材,也是指导学生朗读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想象能力的好教材。这节课我力图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二.说教学目标
本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教学难点是: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图文对照法;本文利用课文插图和《荷花》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2、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3、以读代讲法。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四、说教学过程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设计《荷花》一课导入时,选用了猜迷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荷花图,让学生欣赏后用词语描绘看到的荷花。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被激发,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师生交流后揭题板书。
(二)自主探究,寻找美
本文语言优美,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初读课文,谈读后的感受,使学生整体感知荷花的美。然后再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诵读,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汇报交流,体验美
学生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定会产生一些疑惑。在学生汇报交流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时,教师可随机出示图片或视频,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此环节,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荷花的美,然后有滋有味地读出美,使教学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如在教学描写荷叶的句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通过看图理解,有感情朗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并教给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这一学习方法。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紧紧抓住“冒”字进行引导。让学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呢?谁来演一演?“冒”字用得好在哪里?紧接着又抓住“冒”字,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朗读。
又如,教学描写荷花三种姿态的句子时可分三步走: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
(2)图文对照,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
(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读出它的美?”
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比读、评读、表演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感受了、体会了、读出了荷花的美后,教师还准备了贴画,要求他们在黑板上贴出荷花的美。
(四)含情诵读,释放美
在第二段体验美的`基础上,第三、四段使美感进一步深化。教师深情引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学生饱含激情,接读第三段。然后,让学生想象,除了文中写到的三种姿势,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在理解“一大幅活的画”时,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一下,活的画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体会了一池荷花的动态美,并在表达中抒发了美,释放了美。
以此为契机,教师配乐范读第四段,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仿佛看到的画面,接下来课件展示动画,让学生想象说一说,似乎听见蜻蜓和小鱼对“我”说了什么话,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和“我”交谈,可能告诉“我”一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一次被激活。这时,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朗读这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仿佛真的成了荷花,并为自己的美所陶醉。
(五)整体回顾,欣赏美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尝试自己介绍荷花的美。
(六)拓展延伸,深化美
在这一环节,教师告诉学生,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赞美荷花的诗篇,接着,伴随一首优美的民族音乐,教师出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配图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深情朗诵。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满池荷花,让学生面对大自然描绘的美丽画卷,说出此时最想说的话。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欣赏、感受荷花的美,延伸到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课外练习
1.看课外书或上网查找有关荷花的古诗。
2.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贴画和一个“美”字组成,让荷花的美再现在学生面前。
语文《荷花》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组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是著名作家叶圣陶以一个小朋友的口吻写的。这篇精读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0个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教学。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是教学的重点,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是教学的难点。
二、设计理念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三、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让学生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紧扣“美”字,以“情”为线,分四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一)猜谜赏图,悄然入情
为了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我选用了猜谜语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学生答出是荷花后,马上追问:你见过荷花吗?在哪里看见的?说说你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随后我出示几幅荷花图,和学生一起欣赏,(展示课件)欣赏后,让学生再次用积累的词语描绘刚刚看到的荷花。
作者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所得。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细读美文,逐步动情
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引入第二段的教学。
作者笔下的荷花是多么美丽啊,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肯定会齐声回答:想!我适时播放课件:这就是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的样子。通过欣赏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写生动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在这里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惯例,而是教师跟着学生走,抓住时机解决重难点。
有学生会说:“我喜欢描写荷花的句子。”我就用课件出示,每句话都配以与之相对应的图片,图文对照,“你最喜欢哪一种形态的荷花呢?为什么?”有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完全开放的荷花,因为花瓣全展开了。我就和学生看图理解“展开”的意思,抓住“展开”指导朗读。也有学生会说,我喜欢花骨朵,因为“饱胀”可以看出荷花马上就要开了,充满了希望,我就抓住“饱胀”让学生感悟,指导朗读。然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荷花的美读出来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赛读。还采用表演的`形式,请三个同学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分读三句话,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也有学生会说:“我喜欢描写荷叶的句子。”我也出示这句话,并配有图片,抓住“挨挨挤挤”和“大圆盘”,观察画面,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出这一句话就写出了荷叶的“多”、“大”、“圆”三个特点。最后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紧紧抓住“冒”字进行教学,想象荷花是怎样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长出来的。引导学生给“冒”换个字,体会和原句相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指导学生读出白荷花的生机盎然。
作者写得太精彩了,老师也忍不住要和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最后师生一起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此刻,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形成共鸣,融为一体。
(三)品味美句,巧妙移情
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作者看到这满池姿态各异的荷花,是什么感受呢?引入第三段的学习。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内化语言,巧妙迁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姿势,除了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也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发展语言。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我运用课件来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看图,观察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活的画”呢?想象你看到一幅怎样的图画?让学生抓住“活”字,体会是阳光,是雨露的滋养,才有荷花蓬勃生长,婀娜多姿,随风摆动。然后进一步思考:画出这幅画的画家是谁?学生这时就很容易明白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创造了这么美的荷花。最后引导学生体会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感情与文本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和作者一样对荷花,对大自然产生强烈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也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一段,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想象美景,尽兴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激活了,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抒发情感,我设计了如下环节:作者笔下的荷花栩栩如生,(课件)看到满池姿态各异的荷花,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些什么?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我想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画下来。”“我想朗诵一首与荷花有关的古诗。”“我想背诵一下课文。”……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画画,或写文章,或朗诵古诗,或背诵课文,表达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荷花
闻清香
荷叶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看
荷花半开全开含苞
想变荷花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既理清文章脉络,又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迅速对课文建立框架结构认识,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这节课我抓住以下几点设计教学过程:
1.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文嚼字,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2.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
4.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悟美,享受美,进而达到去创造美。
语文《荷花》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战争”中的一篇。本单元有三篇讲读课,分别是《烛之武退秦师》,《荷花淀》和《赤壁之战》。这三篇课文《荷花淀》描写的是现代战争,其他两篇描写的是古代战争,《烛之武退秦师》表现的是个体英雄形象,《荷花淀》表现的是群体形象。与其他三篇相比,《荷花淀》中的战争环境是清新的,宁静的,它的情节不事雕琢,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带给人们以清新的美感,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在表现人物和推动故事发展方面的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把教学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两处人物对话,一处细节描写,两处景物描写”。课堂上主要采取分角色朗读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解读和赏析。教学过程如下:
三、说过程
1、导入新课
战争,在人们的心中往往是残忍的、恐怖的。许多作家在描写战争时,总是不惜笔墨浓笔重彩铺写硝烟弥漫的景象,但也有部分作家用别样的方式来写战争,孙犁便是其中一位。《荷花淀》就是这样的优秀作品
2、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⑴学生朗读课文,概述文章故事情节,列出小标题(对学生来说,大体概括小说的情节不成问题,在这里要求用四字小标题概括,更进一步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
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成立队伍(尾声)
⑷就整篇文章发问:主人公是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订正,明确: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此问题主要关系到对全文主旨的`理解,只有认识到主人公是群像,才能更好的理解全文的主旨。)
3、重点探讨
两处人物对话。
A、鉴赏“夫妻话别”一节的人物对话。
①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力求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②鉴赏对话
问题: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语言,说说这些话语表现了水生嫂怎样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这些对话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a、“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关心)
“怎么了,你?”———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细心,机敏)
(以上几句,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细心、稳重的性格和对丈夫的忧虑与关心。)
b、“你总是很积极的。”———水生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境是十分复杂的,在责怪当中含着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摆正了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
(以上几句对话,可用词语替换法或比较重音语气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c、“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设置对这一部分的赏析,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物语言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能存在的困难是分角色朗读学生不好意思,要做好动员和鼓动;其次,学生的阅历所限可能使他们理解成年人的内心和情感会有一定难度,解决办法是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和联想,彼此交流探讨。)
B、鉴赏“商量探夫”一节的人物对话。
学生分角色朗读“商量探夫”时五位妇女的对话,体会人物各自不同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