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三重门》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三重门》读后感 篇1
初次开始阅读这本书,并非出自我本意,甚至准确点来说有点被逼迫的倾向。原因不用说,当然是来源于我们可爱的中文老师细心地想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忘母语。关于这一点,对于已经开始感到词穷的我来说,甚是理亏,于是只能点头哈腰的握手同意。说来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简介然后就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第三章左右的地方消失的云飞雾散,一点影子都没有了。《三重门》完全不符合当今正在流行的校园青春风和古代穿越风;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关系。却不知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直不愿意看批判风格的我,几乎痴迷的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直到看完。当时针缓缓的指到十二点时,我轻轻地合上了电脑,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让自己放松放松。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面乱如团麻。不得不说我对于《三重门》最后的结局感到困惑和不解。而且这个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在故事中,韩寒把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点都凸显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朋友身上。学生们错误的把读书理解为为了以后好挣更多的钱,而并非为了充实他们的内在和培养他们所散发出的气质。可见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并非了灌输什么正确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当林雨翔其中的一个朋友自豪地对他说读书有鬼用,读书不就是为了有钱吗?都有了那还读屁书?林雨翔不语,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揣摸出他当时的心情不是在心理默默地认同就是辱骂他太过骄傲,只知道仗着自己父母有钱就到处鬼混。“反正我爸有钱…”“反正我认识谁谁谁…”“我就不…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有本事去找我爸妈…”自打出生到现在,我都数不清到底听过多少个人用一种傲慢,居高临下的语气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同学或是学校任课老师这样说了。但是平心而论,这些钱真的都是属于你的吗?很显然的,钱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若不是自己父母在外面劳心劳力,到处奔波,如今的孩子们怎么会这么幸福?
不光是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开始产生抵触情绪或是受到了中考,高考制度的局限而出现偏科问题。就连老师和学校也是对于很多容易给别人带坏榜样的“差生”和“有靠山的学生”整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对就对,就是错了也勉强算对。凭着这样的现象逐渐增多,那些天天被欺负又有苦说不出的学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把痛苦扛在肩上,含在嘴里。林雨翔就很明显的成为了众多“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别人泼了水他没阻止也要被训;明明是对方先跟他过不去却反而因为一点小小的抵抗落了一个准备接受处分的下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三字经里面写道:子不教,父之过。正所谓孩子如果有问题,那肯定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出自于他的父母。林雨翔的父母从小对自家儿子抱有很大希望,天天逼迫他背古文,背经纶;却很少真正的给予他过专属于家人的温暖和爱。林父不懂装懂,只收藏而不看书。虽然韩寒基本没有怎么描写到林雨翔到底受了多少他父亲的影响,但是我坚信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走进误区,甚至步入迷途。作为父母和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是让孩子在一个快乐单纯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而不是跟株歪脖树一样,都站在悬崖边上了也不知道抢救。有时候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件坏事;既能帮助他解决烦恼,又能在同时间减少代沟,增加感情。一举多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结局的部分,在经过多次反复地思考和仔仔细细地把整本书又嚼了一遍后,我终于发现为什么韩寒只留给人们一句“一张落寞的脸消失在夕阳里”,而不是把结局写的皆大欢喜,光明的这一边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了。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被称为文学现象的书;同时它也的的确确的反应了中国中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如果韩寒真的把结尾写的太过美好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虚假,毕竟在全中国现在还依旧肯说实话,又有胆量把它写说来的人不多了。《三重门》不尊为经典之作,却也是一本少见难得的好书。希望这本书在开导了我的过程中,同样点化了下一个即将要看或是已经在看得你。
《三重门》读后感 篇2
听闻《三重门》是韩寒的著名小说,闲来无事,过往又有听闻韩寒的名声,于是阅读了这部小说。说实话,我没有太多时间仔细完整阅读全篇小说,只是大致浏览了几章,得到的感触启发是:
一,做人不能太死板,不能连一点叛逆也没有。很多人都认为小说《三重门》有批判现有教育的情况,其实还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有家庭乃至社会氛围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而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生产规格统一、形色一样的人,而是各有所长、亮彩多样的人才。这就对教育要求太多了,说起来这也是一个始终谈不完的话题。正所谓“照搬照套是没有出路的”,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以及我个人的思考。我认为学生发展,教育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学生本身而非教育体制。要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精好的食材怎么去做高档美味啊?一些人批评教育体制,脑子怎么不去想想孩子自身也是存在问题的。有些学生逆来顺受,自己就没胆量说出自己的想法,明知道父母老师观念可能过时为什么不去反映,索性另谋发展啊。古往今来,千百事例告诉我们,那些没有叛逆思想,过分死板老实的人注定是没有创新与活力的人。
二,不能被韩寒所迷惑。韩寒不过一个青年,也只是亿万青年其中一个。看了小说,发现里面多有一些扯皮理论,缺乏现实意义,个人以为完全没有必要推崇什么观点。一部小说更多是一种消遣一种扯淡娱乐。至于说能得到什么启示,见仁见智了,很不一定。纷繁复杂的世界,一个人的思想总归是个人意念,未必放用四海皆准。简单得说就是要广大头脑简单的学子们要清醒理智,不要自卑自艾,不要太过负面,不要一切责怪环境体制。小说里的所言所表仅供参考,一切生活教育状况,我们个人都还得按照个人实际采取应对做法。
三,人生的意义并不能从这些小说里获得。现如今的世代,许多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概念获取竟然是通过这些人写的小说,这其实是可悲可怜的。如果要了解真相,那么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实践当中总结感悟。小编的人际交往当中也是接触过一些此类学子的,这些学子看小说入迷了,口上所说反应他们对小说的崇尚,貌似明理,实际虚空浮着,是一种说不明的哀叹。从这些扯皮小说获得的意念注定是扯皮的,没有根基的,请大家一定要清醒。
最后总结一下,无论教育如何,关键是人的思想觉悟要提高上去。一部小说的理论仅供参考罢了,关键是个人要积极向上,内心明媚有阳光,热爱祖国爱家乡,凡事向好,根基稳固而坚实。
《三重门》读后感 篇3
花了好一段时间,终于读完了《三重门》,却没有一种释怀的感觉,因为里面有太多东西值得让我思考……
很多人讽刺着说韩寒是个愤青,就算是这样,又有何不可?至少别人敢爱敢恨,敢想敢说,总比那些虚伪来得实际。当我们穿梭在城市街头时,总覆盖一层华丽的外壳,这外壳既是人心所造,更是社会所造,它使人们在抉择的一瞬不加思索地选择了虚伪,却又开始为自己的角色感到迷离……人活着,或多或少为的就是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而快乐,为亲人、为朋友、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而对于韩寒,他所希望得到的快乐是更多人的理解,这里是更多人而不是所有人,因为他更需要在他身旁的人的离解,至于那些高踞在高等教育上人云亦云的人,也就渐渐地无关紧要了,毕尽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难以改变几个时代的力量。在回到愤青的话题,我同样也有当愤青的欲望,但我没有那个资本,我难以将自己所有的敢爱敢恨毫无顾忌的诠释出来。站在自己的天空望着韩寒,发现自己这儿比他的世界小了好多,他那里的暴风烈日使他拥有了更多绚丽的彩虹,我默默退后了脚步。
记得我最初看到韩寒的文字,是从《像少年啦,飞驰》中的序开始的,(我更喜欢看序或者后记,因为那里会有一个相比而言更真实的雕塑出现在眼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从雕塑已固定的神情中感受它的心声)接着便是《三重门》,以及他的博客,其实他的东西我所看的并不算多,说起来难免会有些主观。在《三重门》里,我能感受到韩寒在描写青少年单纯、幼稚却又自认为成熟的爱情背后,更多展示的是当今素质教育成果,一个个老师敷衍、清高、片面,而学生也是高傲、虚伪、所写的文章矫揉造作、盲目追求方框中的个性,学校里的领导做足了表面文章,把素质教育当成了玩RPG游戏,平时随便搞点这样那样的小活动,站在高处看似乎每个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心想所有人的素质的数值一等都有不小的上升了,然而学生们的确在这些活动中收获了不少――是经验(在老师、校领导面前受点罪、演点戏,回过头来三五成群拼命地骂)……不明白为何很多人总是在大力宣扬我国的素质教育多么多么的成功,取得了多大多大的进步,我想也只能敷衍地用每个人心中的比例尺各有长短不同来解释罢。
我正跻身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长龙之中,是社会、是家庭堵拦得让人只有这一条出路,又或许我又更多的出路,只是我不敢于承认罢了。就好像我正站在素质教育高塔上,看到窗外或喜或悲的他,只能油然而生一种同情、一种敬佩,却不敢从高塔上向下跳,走进他的那般世界,只能继续迈向一切未知的塔顶。这或许就是我最痛恨的地方,窗外的光景和塔顶的神秘都让我留恋,以至于难以完全投身于任何一个选择之中,我还在徘徊,由于我的不敢于爱,不敢于恨,不敢于想,不敢于说,简单的归结便是虚伪,我不想归罪于谁,因为选择比埋头努力更能让人在成长中成熟。我不想现在就做出我的选择,因为随着对自己的不断认识,我会更加理性地面对未来。
我不想用点评的语气去谈韩寒,因为谁都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人的人生,我也不想在文章中出现中国这样的词,因为我知道,我很渺小,和所有人一样那么平凡,一辈子也望不尽它。
轻舒口气,终于,外面天亮了,又要开始踏上走往校园的征程,之前的话仿佛是在睡梦中写下的。好了,我现在能做的只有上学了……我确确实实没有勇气去当一名反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小混混,只能在梦中默默地祝福韩寒,真的,快乐就好。与其不断地为未来的选择而烦恼,不如踏踏实实的过好每一天,未来的让未来去选择吧……这才是真正的我,反正我是金子,总要闪光的……
《三重门》读后感 篇4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三重门》。电视剧想表达的意思,透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揭示了一个类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
还是有些没看懂。或许是包含的内容太多,而八集的容量不足以完全表达原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看起来很乱,几乎没有主线。从主人公的孩提神童时代一直到面临人生选择,所谓人要跨越人生之门,生命之门以及爱情之门。电视并未深刻触及。倒是对于爱情之门,也就是所谓青涩的少年之初恋描写得太多,难怪原作者韩寒在看完此剧之后说:“我觉得这部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拍得太丢人了。我真希望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永远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视剧。”
因为没有看原著,所以本人不好评论。但就电视剧本身而言,除了主题思想有些混乱之外,大体来说还是可以的。比如画面的唯美,让人感觉时刻都沉浸在油画之中。人物之唯美,让人无法不倾慕。主演董洁实在是漂亮,在油画里的她更是美得令人惊艳。唯一缺憾的地方就是太老道,太成熟。完全不像是一个初涉爱情的中学生。尤其是在毕业之后为了让林雨翔能奋发图强,不要一味地沉湎于爱情,用刻意的谎言来进行善意地回绝。年不过十七之少女,竟熟练掌握感情之技巧,实在让人不敢相信。或许不该责怪演员本身,大概是原作者写此作时也只是个孩提,在面对感情困惑之时无法妥善解决,也只好借用大人常用的手腕罢了。谁要韩寒本来就是天才之少年呢。
毕竟内容涉及到当今教育现状,甚至很隐晦地表达出当今教育不当之处。比如学生的重理轻文,对于一些特殊的人才,偏科严重的学生几乎就是歧视。应试教育的弊端教育部门完全看不到。记忆深刻是主人公参加全国征文比赛获奖文章《穿着棉袄洗澡》。如此敏感的内容也能在央视播出还是让人惊讶。相信也是遇到了许多阻力吧,在百度搜索一遍《三重门》,“禁播片”字眼比比皆是。传说即便在央视播出的内容多半是有删节。
总体来说,整部电视还是有点看头的,虽然都是一些萝卜头们的表演,却也比较到位,很能让人一下子回到学生时代。真实,恍惚,梦想,失落。这一切都会随着画面转换而翩翩起舞。人,或许就不该成熟的,永远在最青涩的盛夏光年中活着,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