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心得体会 > 正文

幼儿园教育理念心得体会

2025/10/16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幼儿园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幼儿园教育理念心得体会 篇1

在幼儿园里,大班与小班的孩子在行动和思维上都存在着不同,那么该不该让他们混合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混龄不混龄》。

每每和园长老师们交流起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当大家看到我所呈现的照片或视频中孩子们游戏玩耍的样子,特别是各种充满挑战的活动状态,都会给予赞叹或感慨。但回到自己的现实去转变,却又有些为难,常会说:你们园开展的是混龄活动,我们不是,所以没办法达到这样的水平。

其实不然,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有着各种不同的组织形式,混龄、混班、大循环、小循环还是就是固定班级固定场地的组织模式等等,具体如何安排主要还是要根据园所实际而决定,既有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制衡,也有园所文化和课程理念的制约,但这些都仅仅是形式而已,并不是真正决定户外活动质量和孩子游戏水平的关键,最关键的应该还是其中的人,即每一个参与和陪伴孩子的人,我们看待孩子游戏的视角和给予孩子的游戏权利的组织行为。

课程游戏化所倡导的游戏精神,概括为四个关键词“自主、自由、创造、愉悦”,怎样的行为表现才是真正的自主和自由?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自主和自由?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孩子自己的游戏是有着自己明确的意图,而不仅仅是对我们提供的材料、环境感兴趣而已,兴趣仅仅是游戏起步的火种。比如,孩子喜欢玩积木,这是兴趣,他要用积木搭建一个房子,这就是意图。

很多时候,户外活动往往呈现这样两种状态:一种是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但材料和场地的搭建都是在我们成人的指挥下进行,那么这不是游戏,而是高控制下的练习,另一种则是我们提供了很多材料,但孩子们却总是在场地上转悠游荡,换来换去,老师们也漫无目的的看着,看着而已,那这仅仅是一种低水平的游戏,甚至就是我们所说的放羊而已。

所以,户外活动中,我们的重点并不要太过于关注于组织安排的形式如何,园所自有园所的考虑,而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应该是无论是混龄还是不混龄,都要去关注孩子们对于你所提供的材料、环境等支持条件是否有兴趣、有意图的进行游戏,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并逐渐引导有意图,去发现有意图并尊重和允许进行,这样的活动才是真的能让孩子感觉到有意思和有意义。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小班的孩子,多会处于兴趣探索阶段,也就容易转来转去,换来换去,所以也就常会让老师们困惑:是否需要去教,是否需要去干预等等,这些困惑都很正常,但关键是困惑的时候,要能克制的住自己,不去随意的干预和介入,而是通过观察和倾听、重复孩子的话语表达认同、用同样的材料玩孩子同样水平的游戏,玩着玩着就会慢慢了解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意图,进而再考虑如何改变支持策略。

总而言之,孩子的世界,我们并不是太了解,正如轮胎在我们的眼里永远是轮胎,在孩子的眼中不仅仅是一个轮胎,而是一个世界!所以尊重孩子的意图,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玩,才是真的游戏,才是会真正的高水平游戏,才是真正给予孩子的自主和自由,才会真正的生发出创造和愉悦。游戏

所以,混龄不混龄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孩子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开放的游戏和学习环境,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探索和学习才是根本。

幼儿园教育理念心得体会 篇2

通过一假期的在线培训,使我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的,它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沟通与合作,教学的本质是良好的师生互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由此可见互动是教师与幼儿双方之间的交流活动。在贯彻实施《纲要》行动计划的研究中。

我体会到: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角色地位。转变教师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是贯彻实施《纲要》关键的第一步。虽然《纲要》所提倡的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教师如何将接受的新观念在实践中转化产生相应的教育行为,如何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遇到的难点。

如果教师能通过发现幼儿资源,加以顺势引导,就能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和互动中获得多种方法,扩展相关的经验。 这次学习活动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当幼儿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情形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为此我想还是站着孩子的立场上加以顺势利导更为有效,毕竟孩子是学习的主人。

幼儿园教育理念心得体会 篇3

我们班的家铭小朋友非常地可爱,是从拖班升上来的,可能是因为年龄偏小的原因吧,每天上幼儿园都要哭上一顿,因此妈妈也非常头痛,总是跟老师说:“我家宝宝怎么总是要哭,小班也是一样。”其实家铭只是养成了一个习惯,当他知道妈妈要送他来幼儿园时,他就知道会很长时间看不见妈妈,就会以哭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当我和他说:“家铭别哭了,呆会我打电话给妈妈,叫妈妈早点来宝宝,妈妈就会很早来接宝宝的。”这时他又会停止哭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刚刚升入大班的宝宝自理能力稍弱,总是希望身边有大人,要是你一但离开,宝宝又会哭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应急措施,家长们也不需为此事担心宝宝身体之类的,因为宝宝哭其实也是个锻炼的过程、宣泄的过程,也是幼儿表达情绪的一种,家长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与儿女之间的关系,把这种溺爱,宠爱转化成理智的爱,客观的爱,爱的太狭小,不但使家长身心交瘁,也剥夺了孩子自身发展的空间,家长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如果孩子的需要是正确的,我们一定要给予满足,但如果是无理的,就要制止。面对一些胆小、爱哭幼儿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 冷处理:面对幼儿一些无原则的要求,家长要坚持不同意或不理会,让幼儿放任的哭,待幼儿冷静下来之后。再与她分析为什么没有满足她的原因,并要求她下次不许提出这种无理的要求。

2、 条件对换法:如果孩子哭闹不止的话,可以先答应她的条件,但同时也要求他答应你一个条件并告诉他如果她的事没做到就会有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当然我们成人所要求的一定要是孩子能够办到的,比如下次你见到某某小朋友要打招呼等,以次来进行交换,另外我们答应她的事也一定要做到,这样才有信服力,以此来改善孩子任性脾气大的特点。、

3、 分散注意法:这点很重要也很有用,在孩子哭闹时,家长可用分散法来引导孩子,例如她平时爱听故事爱做的一些事,都可以现在用上来打消她刚才不合理的想法以及做法。

4、 鼓励法:鼓励和表扬永远是培养一株小苗最优质的沃土,在鼓励和赏识的气氛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与您会越来越贴心,当你们的心近了,孩子则更愿意与你交流,你的想法,她会更愿意采纳,孩子也会变得更温和,当她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时,当她不再随便哭闹时,当她很勇敢的和别人打招呼时,你都可以说“孩子,你真棒,妈妈很喜欢你现在的样子”相信孩子们会高兴的重复做这些事情,知道行为定型为止。

相信有了以上几个方法,我们一定能改变一些孩子爱哭爱闹的问题,主要还需通过老师和家长,我们大人的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爱是关键,也让宝宝们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幼儿园教育理念心得体会 篇4

“接下来一个节目――欢迎姚老师来为大家表演!”正在“哈哈小舞台”聚精会神看节目的我,忽然听到主持人岚岚大声报幕,倍感意外的我在孩子们期待的目光中,半推半就地上了舞台。“我表演什么节目呢?”一时之间我有点手足无措。“老师,你怎么还穿着棉鞋?”欢欢的一句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此时,我脸涨得通红。是啊,怎么没有装扮一下就上来了呢!“姚老师,没关系,你就跳个扇子舞吧!”家家边说边把扇子送到我手里。“好呀,谢谢你的好主意!”我拿起扇子,边哼着“茉莉花”边挥舞起来……虽然歌词唱得有点结结巴巴,动作也没有那么流畅自如,但孩子们看得非常认真。表演完后还给我热烈的掌声。至今想起来依然让我非常感动。就是这次意外的换位体验让我有了新的收获。

首先,对合理设置区域环境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我对“哈哈小舞台”进行了重新规划,将原来的区域一分为二,辟出一个“化妆间”,这不仅使小演员有了装扮自己的空间,保持了一定的神秘感与新鲜感,也能让他们在上台之前想想自己该表演什么、怎么样表演。甚至作适当的练习。

其次。对如何做一个好观众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对孩子们说:“观众的掌声是对演员最大的奖励。即使表演的节目不是很精彩、很完整。我们也要给他们热烈的掌声,让演员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喜爱,同时也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肯定。”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大大激发了小演员们的表现欲望。

最后。我对孩子们的潜能有了更多的了解。岚岚在班里是个非常普通的孩子,但我从她身上感受到孩子是有巨大潜能的。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和平台,一切皆有可能。所以,在后来的“哈哈小舞台”中,我鼓励一些表现力不是很强甚至内向的孩子来担任演员和主持人。使这些孩子的能力得到锻炼。事实上他们的加入给“哈哈小舞台”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

这以后。我常常主动走到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一起生活和学习,获得更多的换位体验。比如在集体活动中,坐在最后面和最旁边的孩子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站起来,他们因此没少受教师的责备。通过换位体验,我会较多地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还会主动地问:“你们看得见吗?”又如在幼儿进餐过程当中。教师常常要求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吃饭,哪个孩子说话了。教师就会提醒他。通过换位体验,我在进餐时给他们播放轻音乐,要求也不再那么苛刻……换位体验使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让我改变了一些陈旧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