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
微文呈现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 篇1
阿Q的一生是笑料的,未免可怜,却不值得可怜!
对于阿Q,有太多的说法,其软弱无能,势强凌弱,无不暴露其本质。在那样一个年代中,深处恶劣的环境,阿Q先生却更表现出了不争气不警醒的态度。它渐渐形成了阿Q风格,即现在人们所说的阿Q主义。
生活环境的恶劣,做人的种种失败,更使我们的心感到同情与怜悯,也许同情与怜悯对他来说无所谓,他会感到那些是什么屁东西,走阿Q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屈膝人下,任人欺凌已是一种习惯。阿Q先生认为这是天命难违,是人的意志所不能转移的,关键是他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虽然有人说他会舂米干活,那只是当时看到他还有一点可用之处才说的'风凉话,但事后是过河拆桥,没用了就踢到一边去——奴才到底是奴才,因为没有了尊严,没有了自尊。
虽说他有奴才的本性,却不乏知道另一个道理——强势的不敢欺负,难道还惹不起弱的,才有了调戏小尼姑的伟大做为。算是长了出息。
反感革命党,痛恨剪辫子,怀疑在外面走路的女人与别人有勾搭。但为了高人一筹,却想着投靠革命党,在思想上占领高地。结果不选择却被屈成死罪。一向欣赏别人被砍头的阿Q却自己尝到了被砍的感觉。难道这是命运的捉弄?
在那样的年代,不应该有这样的阿Q精神,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须要有自尊,必须要有尊严,必须要有志气。这样的人才不会寄人篱下,民族才更有生机。这种讽刺阿Q精神的思想,从侧面激励了我们要有尊严,让我们更加有了勇气,敢于面对困难。
阿Q,是洗涤了我们的心灵的人物!
《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 篇2
影片中的“革命”事件是一出闹剧,也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推向了新的高度。阿Q狭隘的小农观点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痛绝。并在显示自己见过杀革命党时冒出“革命党当然该杀”这种观点。
但当他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与未庄人对革命党的害怕慌张时,却对革命有些神往了。最终大喊“我革命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冲出酒店,一路高唱着戏文,好不得意。
其中前一句自语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戏文的`吟唱表现出阿Q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乐观。在他眼里,只要他想革命了,他就能革命。因为他太苦太穷了,所以他一心向往革命,他所想要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地位。
从后来他的美好梦境中不难看出,他对革命的本质,性质以及对象根本不了解,对革命对象也极端混淆,而且留有非常浓厚的封建思想。但后来阿Q失望了,因为革命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去尼姑庵革命不成,假洋鬼子也不准他革命,他的“革命”只好就此结束了。我们可以看到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是他精神领域的主导,而且这一性格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躯体。
甚至是后来被当做替死鬼抓进监狱,游街。他竟也能坦然地想成“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抓进抓出的,要游街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此时却让观众有点心生敬意了。
狱中的阿Q认真地画着圈,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也将走到尽头,不免让我们心生一丝怜悯。当他真的要枪毙时,他终于恐慌了,颤抖地闭上了双眼,“精神胜利法”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没有奏效了。
《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 篇3
自从鲁迅先生作了“正传”,阿Q便名扬华夏,连那些打骂过他、嘲笑过他的人也随他一起出了名。观看此文时,心像是泡在五味瓶中。读阿Q可悲、可笑、可愤、可思、可省。
毋庸置疑,鲁迅先生的笔锋是利的,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的病态在他的'笔下暴露无遗,时代铸成了国民的劣根,在国将不国之时民众依然没有醒悟,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封建制度的局限性,没有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导致类如阿Q、王胡此等文盲到处都是;即使是读过书的,像赵太爷、白举人这些伪君子,也是凭借读书为一种通往上层社会的手段,大凡是考取功名后,便将所学圣贤之道封存起来,此在也不会用到,剩下的任务便是研究如何搜刮民脂民膏。第二个原因便是当时社会之动荡,列强侵略,政府无作为,国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还有什么心思去关心知识,生存都是一个问题。也正是这许多的原因导致国民病态。
观古思今,也许我们投给阿Q的不应是嘲笑,我们更应该反思,其实只要你仔细回味你会发现你也是一个阿Q,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阿Q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所以劝各位不要笑的太轻松。
无独有偶,现在的一些官员也沾着过去的污浊。不同的是,现在官员是将所学暂时封存起来,因为在上级视察之时还可用到,依今比古,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上奴颜献媚,对下百般刁难,对上一副小人之态,对下一股恶霸之风。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以古为镜,可知兴亡。”吾辈宜加倍努力,以跳出“其兴也渤鄢,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一起努力吧!
《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 篇4
初读《阿Q正传》,只是觉着阿Q的无知、猥琐、麻木、欺小凌弱的小人嘴脸令人可憎;再读《阿Q正传》时,却觉得在阿Q身上很能发现一些国人缩影;深读《阿Q正传》以后,越发觉得阿Q简直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的写照。仔细的观察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的表现和思维方式,我有了一个令人惊讶发现:一个阿Q倒下了,数亿个阿Q站起来了……
小说中对阿Q的艺术表现,成了现在国人的对待社会现象、回避现实的立场和态度。时局对阿Q们的影响颇大,时局如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起初他们认为改革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自己为难,影响自己目前能维持的生活现状,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当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他又盲目地相信改革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继而坚决地拥护改革的主张,并誓做改革潮流的'先锋官,继而产生了要在政治、经济以及女人问题上获得翻身的一系列“改革思想”。
当改革形势遇到阻碍和挫折的时候,权利仍然被“原官”把持,阿Q们就变得“很容易闹脾气”,“总觉得自己太失意”,特别是当阿Q到静修庵去革命碰了钉子,去“结识”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后,其情绪更是一落千丈,觉得“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甚至由忧愁转为恼怒,产生了一种强烈而奇特的报复心理。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阿Q迫切的想利用“革命”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而又始终不觉悟这一投机趋利的基本性格特点。
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群阿Q式人物,也同样因时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在改革形势高涨时,他们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机关算尽,施展阴谋,或讨好自认为是改革派的阿Q,或相互勾结投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