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邓稼先》教学反思

2025/11/0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邓稼先》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邓稼先》教学反思 篇1

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我感受到学生们已开始接受这位英雄了,他们可以把中国的屈辱史同邓稼先这些中国有英雄气概的中国男儿及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精生品质、为中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而做出巨大贡献联系在了一起,感悟到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这些为了中国的强盛而敢于鞠躬尽瘁的无名英雄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只对核武器感兴趣,但核武器对中国使世界强盛起来所起的`作用,学生不甚理解;邓稼先在其所起的作用更是不理解;为了中国的强盛而鞠躬尽瘁的人应具备什么精神品质不理解,由于不理解所以不感兴趣。(灵魂的生活,不同观念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开始对此有了一些兴趣。

在整体感知直道研读文本的内容、词语的作用、思想情感的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难点大家也能在反复读文本的过程得以突破。有些学生在读书的过程能提出自己的疑问,也能发散思维,开阔自己的思维范围,体现学生的思考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课后的练习,可看到许多学生能说不能写,驾驭语言的能力比较差。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课堂呈现出了积极思考、争先发表自己见解的局面,但还有三分之的学生没有参与教学,令人忧虑。今后要在此方面加强教学,使更多的学生加强的参与意识。

《邓稼先》教学反思 篇2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的散文件,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邓稼先的奉献精神以及优良的性格品质,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学习课文优美的语言和精巧的结构。

1、关于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好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其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以“原子弹爆发”的图画引入,并让学生说说这幅画像什么,由于学生对实物教具特别感兴趣,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他们纷纷展开思维,发挥想象,努力从生活中寻找与之相似的事物,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像冰淇淋,有的说像蘑菇。直,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后所形成的蘑菇状烟云。那么,为此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呢?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样的导入自然,切入点合理,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活泼的心态进入学习意境,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和兴趣。

2、关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其实,课改在能力培养方面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果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就会使教学过程显得呆板、枯燥,而且这篇文章较长,共有六部分,不需要面面俱到,因为稳中有降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第二、四、五部分都是写邓稼先的贡献精神,而第四、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绰,上课时可联系着讲。如果逐段分析,一是浪费时间,二是知识点没有衔接好,这样只会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学生也不好把握。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

3、关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想提问题的从欲望,锻炼学生敢提问题的勇气,或对于所学知识要从多角度认识,探求出新的问题。不能只满足于责成的答案和结果。如上课是,通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后,我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并对所提问题给予肯定和适应的'评价,然后从学生提出来的众多问题中选取与新课教学相关的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在交流、解答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对其他同学的答案提出来质疑,或阐释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这样对问题的探讨就能够更加深入。这正说明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能完全依靠教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基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因为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

4、关于倡导全新学习方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传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针对自己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由此而变得活跃。而作为老师的我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对学生加以占据和指导,摒弃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弊端,使师生达到教与学的共同体。这样,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而是具有它独特的韵味。

5、关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负有很大的责任。联系《邓稼先》一文,其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了解邓稼先这一人物的贡献及品质后,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其文学素养。所以在教学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即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口叙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这也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整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即是如此。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学习。当然这还不算是一节成功的实验课,但从中我却得到了很魇提高和进步。我一定要不断认真总结经验,大胆实施课改理念,争取妥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

《邓稼先》教学反思 篇3

第一篇是《邓稼先》,这篇课文怎么教呢?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后,加深了我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尤其王荣生在《听王荣生评课》一书中的一段论述是我深受启发。

王教授是这样说的:在阅读教学中,实用文的功能定位应该是这样的:(1)当作“样本”或“例文”,帮助学生阅读,或者指导学生学会怎样阅读。在学生理解的说了什么的基础上,帮助或指导学生形成对所涉及主题(事物、现象等)的认识。(2)如果学生能过理解文意,或者有些地方不甚理解但老师认为关系不大,那么当作“用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对所涉及的主题(事物、现象等)形成自己的认识。

窦桂梅老师明说或没有明说的“干瘪”,有些属于实用文,比如《一夜的工作》、《邓稼先》、

《詹天佑》等,《一夜的工作》主题是周总理,学习这篇当然要通过对“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的解读来理会,但是阅读和教学的终点,显然不是去揣摩那些文字,而是通过这篇切身地感受和了解周总理这个人——一个伟大的人,如果学生能读懂说了什么但却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那么这篇不那么适用的`选文就可以被处理成“用件”,由这篇或者中的某些点触发,组织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实现所期望的目的。窦桂梅老师对《一夜的工作》、《邓稼先》、《詹天佑》的教学设计或建议大概就是这样处理的,我认为也是合适的。如果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围绕主题的活动要从怎样听说读写方面加以必要的指点,比如围绕一个主题收集多种材料来“参读”,就是实用文阅读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摘自《听王荣生教授讲课》154页)

我在教学《邓稼先》这一课时,除了生字生词,第一遍课文外,我重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讲解一些概括的知识后,让学生学着概括六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前四部分。第二课时,我和学生精读了第三部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在通过对比分析邓稼先的形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对比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为此设计了“小练笔”。这两节课,我感觉效果很好,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感觉最精彩的地方是第三部分,另外六个小标题式的样式也很新颖,适合学生练习概括。所以就采用了上述做法。现在读了王荣生教授的这段论述,我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要根据不同确定它的的选文功能,是“定篇”,有“定篇”的教法,是“例文”有“例文”的教法。这篇《邓稼先》作为实用文,处理成“用件”最合适,那么下面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要按照如上所说的功能定位,这样才是正确的。原来如此!

《邓稼先》教学反思 篇4

昨天,张老师在七年级三班执教语文课《邓稼先》,课后我从学生课前预习,小组成员互助合作,学生捕捉文字信息能力,提炼、凝练、总结和概括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1、学生课下预习不够充分,基本的'字、词、音、义掌握不到位,学生在小组展示环节注错了音,写错了字。希望语文教师在这一环节上还要动脑筋,下大气力。

2、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合作急需进一步加强。“生动不起来”,“胆气不够”,“不大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备学生,掌握学情,对学生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心中有招。

3、老师在出示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事例,并说出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一环节时,暴露出我校学生在捕捉文字信息能力,提炼、凝炼、总结和概括知识能力方面是一块短板。具体表现在:

(1)部分学生不知从哪里入手去找事例,把课本来回翻起来找。

(2)学生找到了只是照本宣科的读一读有关句子甚至是相关段落,不会提炼、凝炼语言。

(3)事例找到了但总结概括精神品质时又答非所问,不能答到点子上。

针对以上问题希望课任教师在学生捕捉文字信息能力这一方面加强指导、引导和强化训练,教给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和方法。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