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微文呈现整理的《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在本课中我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爱、味。
【预设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的大意。
2、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流程】
一、课题的导入
五一长假即将来临,你想外出旅游吗?老师带你去一个地方(多媒体展示乡村田园风光),你们觉得这里怎样?(美)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但乡村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跟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并朗读课题
解题: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初夏的季节。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过渡)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请这位同学浪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他读得真………)(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遍)
3、全班齐读。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过渡)听,你们读得多好啊,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字句吧,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回答。(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或老师)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己读懂那些句子?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现在我们全班一起交流,我读懂的句子是,我不理解的是)
3、全班交流:
我们自己读懂的句子是我还没有理解的地方(在交流中引导归纳1、2句写景,3、4句人)
(瞧,我们的孩子多能干啊,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呢?)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大意。
(我们的同学语言组织能力真不错,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诵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5、全班根据对诗大意的理解,齐诵古诗并想象画面。
四、别出心裁──悟意境
1、(过渡)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出示句子:我准备用(色)画,因为)
引导学生从“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随机板书:清新明丽
2、(过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学生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
⑴ 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⑵ 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满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幸福勤劳)
⑶ 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过渡)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望江南》,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学生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
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学生看画面,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过渡)乡村的四月是繁忙、紧张的,但是繁忙、紧张的背后隐藏着农家人民的幸福与喜悦;其实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他照样写着农家人的幸福,请看李万年先生的这幅作品,他真实的反映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你能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一段话吗?如果你是一个敢于挑战的孩子,还可以一两句诗,和翁卷老先生比一比。(出示画面)
1、学生独立写,教师巡视并指导。
2、作品展示与交流。
七、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5、感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诗题
1、了解诗人
在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走进了乡村,领略了乡村风景的美,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乐与趣。其实很多诗人也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了解他。
翁卷 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2、揭示诗题
3、理解诗题
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农历四月,夏初;地点:江南的乡村。)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江南乡村初夏的气息!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到清爽、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正音。
3、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再读读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三、品读:感受诗情
(一)景美
1、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逐个交流
山原:读到“绿遍山原”时,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补充:“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白满川:那平地上白茫茫的是什么呀?(图片助解)
一道道河渠纵横交错,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那一口口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池塘也是白茫茫的。
镶嵌在绿色的山原上,真是美极了。
雨如烟: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在如烟似雾的雨中,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雨吗?
子归声:在这如画般的美景中,使人听到的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3、听着布谷鸟清脆的鸣声,淋浴着袅袅的雨雾,让我们深深地吸一口气,你呼吸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4、谁愿意听着动听的鸟叫声,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
5、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描述一番吗?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雨雾之中。不时,传来布谷鸟悦耳婉转的鸣叫声,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6、感情朗读
7、小结: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二)人勤
1、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人忙、勤)
2、你从哪里读出农民忙、勤?(蚕桑、插田、闲人少、才了 又)
3、理解:闲人少。人们可能还在忙些什么?结合拓展《清平乐 村居》、《四时田园杂兴》。
4、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却要写闲人少呢?(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更加妙不可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5、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着诗人作诗:才了……又……夸夸人们的勤劳。
6、“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为什么选择了“才了蚕桑又插田”呢?
7、感情朗读
四、美读,升华感情
1、补充: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引读古诗
3、熟读成诵
4、再读诗题
五、拓展,走出文本
欣赏田园风光图片说诗句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篇3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篇4
【文本分析】
这首诗是《九年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 下册),第六组《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田园诗。该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四时田园杂兴》是一幅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图,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
【教学难点】
流传至今的田园诗真实地描写了乡村的质朴生活,充满恬适,也充满辛劳。要让身处水泥钢筋怀抱中的城市人体会乡村生活,有着时空的隔阂和生活经验匮乏的艰难。
【教学策略】
提起乡村,其实很多学生都有话说,每个人心目中的乡村都不一样。通过文本的朗读,乡村生活中村民们的繁忙和小孩的意趣跃然纸上;再通过图画的补充使画面变得具象;接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讨论摆脱图画带来的局限,使乡村印象变得丰满、灵动。让学生充分的被这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所吸引,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诗歌。
1、写课题。
2、齐读课题,解题。
3、说说你印象中的田园生活,背诵学过的描写农村的`诗。
4、自读诗。要求读正确了,读通顺了,读懂了。
二、品读诗歌。
1、结合插图说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
2、你觉得诗的哪一句写得有意思?
『预设』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抓住“学”交流:小孩是真的正儿巴经的“学”吗?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学着大人的样儿玩过?你们在做这些的时候心情如何?其他小孩都在“学种瓜”吗?
得出结论:原来他们自娱自乐,学着大人的样各自玩啊!
你们想不想也来学着做诗玩玩?(实践的体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抓住“各”交流:童孙们各自在玩,大人们则各自……?农民们都只是耘田、绩麻吗?大人们可能还当家做些什么事?你读了这两行诗之后有什么感受?
得出结论:“昼”、“夜”让人感受到农民的辛苦,但“当家”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耕耘的喜悦。
把前两行诗也来改改。(实践的体验)
三、写一写。
请同学们默读整首诗,把你刚才想到、看到的情景理理顺,挑你喜欢的情景写一段话。也可以把你刚才写的片段诗整理成一首诗。
交流展示、评价学生短文。
了解作者,背诵古诗。
四、拓展。
欣赏其它几首田园诗歌,感受田园诗歌的魅力。
五、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当家 勤劳朴实